詹金根
(當涂縣林業管理站 安徽當涂 243100)
馬鞍山市湯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湯臣農業”)成立于2016 年10 月份,是國內較早一批以薄殼山核桃良種繁育、高效栽培以及綜合開發利用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現代農業企業之一,目前在當涂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有集薄殼山核桃資源圃、良種繁育、示范種植、豐產栽培等于一體的高標準薄殼山核桃示范種植基地,已建設面積5700 畝,其中薄殼山核桃3300 畝,種植有各種規格薄殼山核桃160 萬株,總投入1.6 億元,2020 年,示范基地被認定為“中國薄殼山核桃標準化種植基地”,2019 年“湯臣農業”被認定為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薄殼山核桃果園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林,通過品種繁育、高效移栽、果園管理、整形修剪、生態化經營等措施達到薄殼山核桃提質增效之目的。
試驗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風明顯、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適合薄殼山核桃種植。
試驗基地屬合圩地形,以青泥土為主。該類土壤易于翻耕,土壤養分極易補給。
2019—2022 年建設薄殼山核桃提質增效技術推廣試驗林350 畝,按照DB 34/T 3840—2021《薄殼山核桃授粉樹配置技術規程》種植薄殼山核桃3500株。
花期相遇,授粉樹花期與主栽品種雌花可授期一致,親和力強;主栽品種的雌花接收授粉樹的花粉后能正常受精和結實,能保障豐產優質;花期穩定;授粉樹的散粉期與主栽品種雌花可授期受環境影響一致;品種宜以1 個授粉品種為主,必要時可配置1~2 個輔助授粉品種。
2.2.1 品種選擇 主栽品種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波尼、馬漢、黃薄1 號;造林密度、苗木規格與栽植方法按DB 34/T 3116—2018《薄殼山核桃營造林技術規程》執行;適宜定植株行距:(10~12)米×(10~12)米。
2.2.2 配置模式 行狀配置授粉品種與主栽品種比例約為1∶4;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按照行狀栽植,授粉樹栽植在上風口,每1 行授粉品種為4 行主栽品種提供花粉,在主栽品種區內零星點綴少量輔助授粉品種,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主栽品種授粉受精。點狀配置授粉品種與主栽品種比例約為1∶6,以授粉樹為中心,主栽品種呈“米”字形栽植(圖1),同時在主栽品種區零星點綴少量輔助授粉品種,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主栽品種授粉受精。

圖1 栽植株行距和配置比例
2.3.1 除草 薄殼山核桃幼樹快速生長的同時,也是雜草生長旺季,中耕除草很重要。每年一般需中耕除草3 次左右,保證幼樹1~2 米范圍內不長雜草,所除雜草覆蓋于根際,另要防止成熟草籽落入地里發芽傳播。最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法,如使用除草劑需遠離樹干1 米以外且無風時進行,防止飄灑到樹上引起藥害、死亡或對樹周邊土壤造成破壞。如果坡度不大,相對平整的種植園亦可采取機械除草。在夏季高溫地區,如果幼樹園區地面完全沒有覆蓋物,會出現日灼,幼樹期最好進行間作(圖2)。

圖2 湯臣農業薄殼山核桃豐產示范基地
2.3.2 定干除萌 定植后統一定干高度。大苗可選擇從根頸部之上50 厘米高度打頂(小苗可選從根頸部之上40 厘米處打頂),或者在嫁接口以上30~40厘米。修剪后傷口涂油漆或傷口涂劑,防止水分散失與傷口感染。定干后,及時抹去砧木上萌發的幼芽,以及定干高度以下的多余側芽、側枝。
2.3.3 補植 第二年調查成活率,未成活的在種植穴及時補植。
2.3.4 越冬防寒 由于幼樹對低溫極其敏感,為防止出現低溫凍害,要在冬天來臨之前進行樹干涂白,一般涂白在2 米以下,既保護幼樹越冬,又可殺死寄生在樹干上的蟲卵,減少來年病蟲害的基數。
2.3.5 肥水管理(1)施肥:如果定植時施足了基肥,原則上定植后2 年內不用追肥。但如果進行了間作,則必須保證間作物施肥充足,不與幼樹爭肥爭水,以免影響幼樹生長。(2)追肥:每年應追肥2次,以腐熟的農家肥或沼液為主,樹冠以外挖40 厘米深的穴或條形深溝,采用澆灌或溝灌的方法,結合本地情況以減少人工成本為主。(3)排灌:對于已設置好水渠的園地,只要在雨季旱季做到及時排灌工作即可。
2.4.1 整形時間 栽植當年,在苗高40~50 厘米處打頂,當年可抽生強枝,同時可使部分傷根后重栽的苗木平衡生長。在苗木成活及生長過程中要保護主干生長,剪除側枝。
2~4 年生的幼樹是營養生長的高峰階段,也是整形的最佳時期。根據薄殼山核桃芽的特性、枝條的頂端優勢、樹冠的層性及主從特性的不同規律,在不同季節,運用園藝化修剪方法,進行刻芽、摘心、拉枝、短截等技術操作,能盡快增加骨干枝及輔養枝條的數量,效果顯著。
2.4.2 定干 如第2 年、第3 年苗高達到1.5 米及以上、徑粗2~3 厘米時,在冬春進行重剪定干,很快形成3~4 個主枝。如達不到壯苗就定干,則主枝難以形成。
2.4.3 樹形選擇 幼樹期整形修剪主要任務是:定干與主枝培養。薄殼山核桃整形修剪以采用延遲開心形為例,具有明顯中央主干,主側枝層次疏散自然,主干較高,冠幅較大。為了達到早果豐產目的及降低打藥、摘果等管理難度,冬季要對薄殼山核桃進行修剪,以延遲開心形為模式。主要特點是:主枝低,50~90 厘米;主枝分布均勻,每主枝間距20 厘米;樹體通風透光,樹高約6 米左右,冠幅大,半徑4~5米。定干時,因其長勢較強,在中心干上部可抽生二次枝,從中選出第1 層3 個大主枝,以后隨著中央主干的延長,每1~2 年選留1 層主枝,主枝以上2 米范圍內不要有大于主枝的枝條,將中心干短截,主枝以上回縮修剪或剪去較密的營養枝,剪去當年生秋梢,約占枝條長度的1/3,中心干剪留的長度要明顯高于其他骨干枝且主枝以上多為短枝。經過6 年左右的培育,可養成高6 米左右,冠幅大,半徑4~5 米,1~2層主枝的延遲開心形樹形。
2.4.4 修剪技術 為促進幼樹早成形、早結果,一般對非骨干枝采取輕剪、長放、多留枝的修剪方法,盡量只剪除病蟲枝、弱枝、重疊枝。過多的主枝、側枝、輔養枝、層間枝多采取撐、拉、頂、吊、環剝、刻傷等措施,改造為結果枝組。難以利用的枝條要逐年疏除,以免影響樹形及通風透光。
(1)春刻芽:幼樹枝條中部萌芽力弱,枝條梢部成枝力強,頂端優勢較強,中下部很難長出理想的枝條。在2—3 月份萌芽前,選枝條理想的部位,即芽的上方刻芽,可以根據樹體需要,培養出理想的主枝、側枝及發育枝等重要的骨干枝,是樹體提早成形的重要措施。
(2)夏摘心:摘心工作在加強水肥管理的基礎上、樹體生長旺盛的前提下進行。利用枝條頂端生長優勢,對選留的主枝、側枝及輔養枝進行摘心。當選留的主枝新梢長到70~80 厘米時進行第一次摘心,促發3~4 個中長枝,輔養枝長到30~40 厘米摘心,促發中短枝2~3 個。摘心一般留兩側的葉芽,角度大的應留枝條下面葉芽進行摘心。摘心時間在速生期,夏季摘心2~3 次,是迅速增加枝條數量的有效方法。
(3)秋拉枝:秋季是薄殼山核桃拉枝最好的時期,宜采取控制主枝、側枝、輔養枝的角度、方向以及促進萌發大量輔養枝的簡易增枝方法。通過拉枝,主枝角度控制在70°左右,側枝角度控制住80°左右,輔養枝及競爭枝控制在90°左右。輔養枝及競爭枝通過拉枝,第二年可萌發大量的中短枝,有利于形成大、中型結果枝。通過秋季拉枝,確保樹體枝條主從分明,層級清晰,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冠型和豐產骨架。
(4)冬短剪:薄殼山核桃落葉后15 天即可進行冬季整形修剪,對幼樹應采取輕剪、緩放多留枝的修剪方法。為了繼續培養主、側枝,增加輔養枝的數量,對夏季未進行摘心、長得較長的骨干枝,要根據整形需要,通過適當短截后,可以促發中長枝,位置好的枝條留作中心干或主枝繼續培養,擴大樹冠。大型輔養枝短截后培養成大中型結果枝組。側枝短截后培養成中小結果枝組及結果枝。一般輔養枝長放不短截,留作結果。每年需培養3~4 個主枝的側枝,同時在中心干上培養結果枝,削弱中心干的頂端生長優勢,以實現4 年見果、5 年量產。待第一層主枝伸展到4~5 米時,再考慮第二層,因為薄殼山核桃的頂端生長優勢使得上層很容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