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景
(冠縣林業局 山東冠縣 252500)
蘋果樹腐爛病也被稱為“爛皮病”“臭皮病”“串皮病”,是由蘋果黑腐皮殼菌所引發的病害,也是對蘋果樹具有嚴重威脅的毀滅性病害。該病害的主要危害對象為6 年生以上的蘋果樹,主要危害蘋果樹的枝干,會直接導致蘋果樹樹勢衰弱、枝干殘缺,從而降低產量、質量甚至毀園。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60%以上的蘋果樹毀園都與腐爛病有關。近幾年,該病害在我國的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逐漸增加,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蘋果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1]。
蘋果樹腐爛病主要分為以下三種病害類型,不同的病害類型在癥狀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1)病果型。在果實受到侵害后,表面會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狀、邊緣較清晰、有輪紋的暗紅色病斑。仔細觀察可見病斑中部有明顯的小黑點;輕觸病斑可見其組織松軟、呈軟腐狀;仔細嗅聞可以發現病斑處散發出輕微的酒糟味。(2)枯枝型。多于春季出現在蘋果樹的干樁、小枝、果臺等部位。癥狀出現的初期,病部組織無明顯隆起和水漬狀疤痕,但會在短時間內失水干枯,導致病枝枯死。癥狀出現的后期,病枝表面會出現大量的黑色小點。(3)潰瘍型。多見于春季和冬季。癥狀出現的初期,病部組織會轉變為紅褐色并伴有隆起、水漬狀疤痕等。按壓病部組織會下陷并伴有紅褐色或黃褐色汁液流出,撕開病部組織表皮能夠聞到酒糟味。當病部組織皮層爛透后,病害會向木質部深入。癥狀出現的后期,病枝會出現明顯的下陷、干縮現象,病部組織上會產生大量的小黑點(分生孢子器),當外部環境濕度較大時,分生孢子器中會出現卷曲狀的橘黃色絲狀物[2](圖1)。

圖1 查看病狀
通過對大量病害案例的分析,人們發現蘋果樹腐爛病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1)病原菌潛伏性強。腐爛病病原菌可在蘋果樹中長期潛伏,樹體上的分生孢子器也可長時間保持存活但不分化的狀態。相關研究數據表明,腐爛病病原菌通常可在蘋果樹中潛伏3~5 年,在果樹抗性強、長勢健壯的時期,通常不會發病,一旦樹勢轉弱、抗病能力下降,病原菌會迅速繁殖引發病害。(2)病原數量大。患病蘋果樹病枝上的病斑,會在1.5~2 年內持續釋放病原孢子,其孢子甚至可以傳播至1.5 千米以外的區域。因此,若種植戶僅是刮除病斑,而沒有及時清理病枝,或將清除的病枝長期堆積在果園附近、丟入灌溉渠內,依然會導致病原菌數量不斷增加、侵染范圍不斷擴大。(3)侵染性強。枝干傷口是蘋果樹腐爛病病原菌侵染果樹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果樹種植和管理的過程中,即使種植人員再小心,也難免會出現損傷果樹表皮或枝干的情況,且這些損傷極難被發現。因此,腐爛病的侵染途徑很難被切斷,從而表現出較強的侵染性[3]。
蘋果樹的長勢能夠一定程度上影響腐爛病的發病概率。而土壤狀態是影響果樹長勢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土壤狀態惡化是近幾年我國蘋果腐爛病發生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很多種植戶未能在種植過程中科學施肥,普遍存在坐果后才施肥、有機肥比例低、忽視果樹生長規律隨意增加施肥量、施肥過于單一等情況,以至于土壤狀態逐漸惡化,出現土壤板結、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機質含量低、養分不均衡等問題,從而影響蘋果樹體長勢,增大發病概率。
果樹修剪不當也是導致蘋果腐爛病發生嚴重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夏管時未能利用捋條、拉條等方法處理多余枝條,而是在冬剪時一次性進行疏除,導致樹體創口較多,為病原菌侵染創造便利條件;修剪前未對修剪工具進行嚴格的消毒,修剪后未對鋸口、剪口進行科學保護,這些不規范、不科學的修剪行為都會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有利條件(圖2)。

圖2 果樹修剪
研究表明蘋果樹腐爛病的發生與氣溫、環境濕度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最暖季節的溫度情況和最冷季節的降雨情況能夠影響腐爛病的發生程度。例如:初冬或冬春季出現氣溫突降、凍害天氣時,會加劇腐爛病病原菌的侵入和擴散,使得當年或次年長勢較弱、抗病能力較差的蘋果樹發生較為嚴重的腐爛病;又如:冬季氣溫較高,會導致果樹無法徹底休眠,受到日灼的影響在次年春季發生嚴重的腐爛病。
做好病害防控和病枝處理工作是應對腐爛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防治措施不科學、不到位是近幾年蘋果腐爛病發生嚴重的一個重要誘因。具體表現為:很多種植戶對腐爛病的發病原因、發病規律及危害性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在病害防治方面存在防治意識薄弱、防治措施不科學、防治不及時、用藥不當等問題,導致病害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從而愈發嚴重[4]。
4.1.1 改良土壤 鑒于土壤條件對果樹長勢的重要影響,科學改良土壤,增強果樹長勢,可有效防控蘋果腐爛病的發生。在栽培管理過程中種植戶可通過以下方式來改善果園土壤:(1)科學施肥。首先,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的施用量,可按照每畝10~12 千克的標準對施肥量進行把控,以此避免土壤中氮肥過多,增大發病概率;其次,積極施加有機肥,提升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研究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達3%以上時果樹很少發生腐爛病,當有機質含量低于1%時,腐爛病的發病率明顯提升。因此,在進行栽培管理時,可按每畝2500~4000 千克或“斤果斤肥”的原則追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最后,積極推廣“樹間植草”技術,在果樹間合理種植長柔毛豌豆、黑麥草等植物,通過生物作用改良土壤。(2)適度控水。降雨集中季節,及時做好土壤排水工作,春季和秋季果樹含水量較低,容易引起病變擴散,因此需要及時灌溉補水并合理控制灌溉量[5]。
4.1.2 合理負載 樹勢越弱越易發生腐爛病,因此,在栽培管理過程中,種植戶應根據樹齡、樹勢、土壤肥力情況,合理疏花疏果、去枝留果,科學控制留果量,以此避免果樹負載過大、營養消耗過度,形成“大小年”,導致樹勢減弱、抗病能力下降。科學研究表明,合理的果樹負載具有“優質果產量≥70%”“無明顯大小年現象”兩個基本特征(圖3)。

圖3 合理負載
4.1.3 防好病蟲 病蟲害的發生也會嚴重影響果樹的長勢,降低其抗病能力,從而加劇腐爛病的發生。因此,在栽植管理的過程中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也是防治蘋果腐爛病的重要措施。例如:開展病蟲害防控時,應遵循“雨多重防病、天旱重防蟲”的原則。同時,應注重早期落葉病、銹病、金紋細蛾、葉螨等對樹葉危害較大的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控,避免因葉片大量受損而減弱果樹的光合作用,造成果樹營養不良、樹勢減弱。此外,在完成病蟲害除治工作后應及時進行清園,通過集中焚燒的方式徹底清理病枝、枯枝及落葉[6]。
4.2.1 枝干噴藥 春、秋兩季為腐爛病病原菌孢子的活躍期。基于此,種植戶可通過在病原菌孢子休眠期對果樹枝干進行噴藥的方式有效防控腐爛病。具體方法為:(1)每年初春和深秋兩個時期,分別噴灑1 次800 倍液的“農豐靈”,并用12.5%烯唑醇溶液噴灑樹干。此過程中,可與早期落葉病、白粉病的防治藥劑聯用,以起到共同防治的效果。(2)在果樹萌芽前,用43%戊唑醇懸浮劑1000 倍液噴灑全樹。(3)在幼果期用噻霉酮系列藥劑噴淋樹干。
4.2.2 涂干防治 具體方法:(1)春季為蘋果腐爛病的高發期,此階段種植戶可用菌毒清微乳劑50~70倍稀釋液均勻涂抹在直徑4 厘米及以上的大枝上;夏季可將相同的藥劑涂抹在果樹主干上,以此對冬春季出現的腐爛病進行有效防控。(2)每年6—8 月,用10%苯醚甲環唑150~200 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00~500 倍液涂抹果樹主干。需要涂抹2 次,間隔為10 天;(3)平時可用君至善8~10 倍液、抗腐盾60~80 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400~500 倍液的混合藥劑進行涂干預防。
4.2.3 病斑刮治 已患病果樹上的病斑必須及時、徹底地進行刮除。此過程需注意:刮除用的工具必須進行徹底殺菌消毒;必須將病變組織和帶菌組織一同刮除;刮除后的傷口應及時涂抹封剪油或愈合劑,病斑周邊要均勻涂抹43%戊唑醇懸浮劑的300 倍液與等量“伴寶”的混合劑;刮除后應用塑料袋將病斑位置嚴密包扎,并于1 個月后換藥1 次,通常3 個月病斑即可脫落[7]。
綜上所述,土壤惡化、修剪不當、氣候影響、防治措施不科學等因素是我國蘋果腐爛病發生嚴重的主要原因,對此,種植戶可從栽培管理和病斑除治兩個方面出發,通過改良土壤、合理負載、控好病蟲、枝干噴藥、涂干防治、病斑刮治等措施進行有效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腐爛病對蘋果種植生產的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