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麗,王迪軒*,何永梅,譚衛建,徐軍鋒
(1益陽市赫山區農業農村局 湖南益陽 413002; 2益陽市赫山區種子技術推廣與儲備中心 湖南益陽 413002)
桃細菌性穿孔病,又稱細菌性黑斑病、細菌性斑點病,是桃樹上一種重要的葉部病害。全國各桃產區都有發生,在湖南省益陽市,該病為桃樹的常發性病害,特別是降水偏多的桃園常年發生。該病分布甚廣,主要危害葉片,也侵害枝梢和果實,桃樹受害嚴重時,造成大量落葉,削弱樹勢,生長衰弱,產量、質量下降(圖1),嚴重時,可導致減產50%以上。在生產上應注意正確識別,在葉片上的表現應與真菌性霉斑穿孔病相區別。果實上的發病癥狀應與瘡痂病相區別。另外,在立地條件不良的果園或容易感病的桃樹品種,一旦發生,再用農藥防治,往往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宜以預防為主。赫山區科技專家服務團經濟作物組專家及益陽市農村科技特派員王迪軒團隊,根據多年來對益陽市桃樹細菌性穿孔病發生發展規律,制定綜合防控措施,并在所服務的益陽市謝林港鎮云寨村經濟合作社、沅江市愛欽優質水稻種養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簡介如下。

圖1 桃細菌性穿孔病田間發病狀
初在葉背產生半透明油浸狀小斑點(直徑0.5~1.0 毫米),后發展成黃白色至白色圓形小斑點(圖2),有時呈紫紅色,甚至連片。病斑擴大后呈圓形、多角形、不規則形,褐色,直徑2 毫米,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圖3)。天氣潮濕時,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黃白色黏狀菌膿,后期病斑干枯,病健組織交界處發生一圈裂紋,脫落后形成細小穿孔(圖4),穿孔邊緣不整齊,有的一部分與葉片相連,穿孔嚴重時也會導致葉片早落。

圖2 桃細菌性穿孔病斑圓形

圖3 病斑周圍具黃色暈圈

圖4 桃細菌性穿孔病葉面病斑后期穿孔狀
有兩種類型:春季潰瘍型和夏季潰瘍型。在2年生枝條上于春季發病,初為水漬狀暗褐色小皰疹病斑,直徑約2 毫米,后擴展長至1~10 厘米,寬度多不超過枝條直徑的一半,有時造成枯梢現象,病斑為深褐色,后凹陷,表皮破裂,病菌溢出,開始傳播。
后者一般在夏末發病,侵染當年生的綠色枝梢,以皮孔和芽眼為中心,形成水漬狀暗紫色斑點,后變成褐色至紫黑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干縮、稍凹陷,邊緣有桃膠溢出,病斑干后龜裂,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造成枝條枯死,夏季潰瘍病斑不易擴展,并且很快干枯,傳病能力不大。
幼果染病時,初顯暗紫色水漬狀近圓形小斑點,后呈淺褐色略凹病斑(直徑1~2 毫米,圖5)。近成熟果染病時,初為暗紫色、圓形病斑,略陷(直徑1~2毫米),嚴重時病斑連片,表皮呈星狀龜裂(圖6),影響果品外觀質量。

圖5 桃細菌性穿孔病病果

圖6 桃細菌性穿孔病果近成熟時表現
病原為核果單胞桿菌[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n],菌體桿狀,較短,兩端圓,有單極生1~6 根鞭毛。病菌發育適溫24~28 ℃,在干燥條件下可以存活10~13 天。
病原細菌主要在枝條潰爛病斑內或病芽內越冬,在潰瘍斑內可存活1 年以上,翌春隨氣溫回升,桃樹組織內糖分增加,越冬潛伏的細菌開始活動,形成春季潰瘍病斑,為主要的初侵染源。潰瘍斑表皮開裂,從組織中溢出細菌,借風雨和昆蟲傳播。病原菌通過果實、枝條上的皮孔、葉片上的氣孔和傷口侵染。
葉片一般于5 月中旬開始發病,6 月梅雨期蔓延最快,10—11 月后多在被害的枝梢上越冬。夏季干旱時病勢進展緩慢,至秋雨季節又發生后期侵染。病菌潛育期依溫度、樹勢而異,氣溫30 ℃時潛伏期為8 天,25~26 ℃時為4~5 天,20 ℃時為9 天,16 ℃時為16 天。樹勢強時潛伏期可長達40 天。幼果感病的潛伏期為14~21 天。
溫暖、雨水頻繁或多霧季節適合病害發生。溫度高、濕度大時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樹冠郁閉,樹勢衰弱或排水、通風不良及偏施氮肥、黃葉病重的果園發生較重。
新建桃園,宜選擇向陽通風、土層深厚、容易排澇、避開風口的地塊。桃園周邊開好排水溝,做到排水通暢。選用耐受性或抗性好的品種。合理密植。
通過修剪控制枝量和樹高。在春天及時剪除病害枝條,將病枝帶出果園燒毀。注意排水降濕和防治黃化病。增施生物有機肥和磷、鉀肥,控制氮肥。避免與李、杏等核果類果樹混栽。但與櫻桃間作時,則有利于減少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明顯低于桃單作栽培。主要是間作后促進了桃的生長,有利于提高桃樹本身對桃細菌性穿孔病原菌的抗性等。
采用避雨栽培方式可以減少雨水對作物的直接沖刷,人為創造相對干燥的微環境,不利于病菌的繁殖,從而減輕病害。
秋天落葉修剪后,清除殘枝病果病葉,用1∶1∶100 倍波爾多液噴霧清園。桃樹落葉產生的葉痕是病菌侵染途徑,對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區,應特別注意秋季落葉期的防控。
萌芽前后,即桃芽鱗片松動時,全園噴1 次高濃縮強力清園劑600~800 倍液,或用5 波美度石硫合劑+無機銅(如氫氧化銅),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40 倍液、77%硫酸銅鈣可濕性粉劑200~300 倍液、80%波爾多液可濕性粉劑200~300 倍液等噴霧1次,鏟除越冬菌源。
5—6 月份,連噴2~3 次藥,間隔期10~15 天。藥劑可選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700 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500 倍液、20%土霉素水劑1400 倍液、2%寧南霉素水劑200~300 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0.3%四霉素水劑800 倍液、50%乙蒜素乳油3000 倍液、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3%噻霉酮微乳劑1500 倍液、40%噻唑鋅懸浮劑750 倍液、25%戊唑醇水乳劑1500~2000 倍液、20%氟芐惡唑砜懸浮劑2000 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1∶4∶240 硫酸鋅石灰水溶液(硫酸鋅1 千克,生石灰4千克,水240 千克)等。
另外,每畝用5%氨基寡糖素水劑150 毫升,對水30 千克噴霧,對防治桃細菌性穿孔病效果好,還能促進桃樹生長,防病、抗逆、增產和改善品質,可大面積廣泛使用,也可與以上藥劑混噴,可明顯提高防治效果。或每畝用3000 億個/克熒光假單胞桿菌可濕性粉劑50 克,對水30 千克噴霧防治。
也可選用銅制劑,由于大部分桃品種的果實對無機銅敏感,故在生長期間特別是掛果期,不能用無機銅類藥物防治,只能使用有機銅類藥劑,如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500 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600 倍液、20%乙酸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 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 倍液等噴霧防治,生產上有使用33.5%喹啉銅懸浮劑1500 倍液噴霧產生藥害的報道,故不能用喹啉銅制劑。銅制劑藥害表現為葉片的穿孔和萎黃,甚至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落葉和短期的生長停滯,生產上應引起高度重視。
此外,長期大量使用同一種農藥易產生抗性,應輪換使用不同機制的藥劑,多雨季節應注意搶晴天用藥,生長期的最佳用藥時間為謝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