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君

春節長假期間,中國疾控中心收到全國各省上報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1421條,它們有11個進化分支,目前仍舊以BA.5.2、BF.7為主,沒有發現新的變異株輸入。
雖然目前處于疫情低水平流行的階段,但我們仍要警惕新冠感染的高峰期重臨。除了繼續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選擇哪些藥才能夠有備無患?
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的新冠感染患者,都需要經過專業的醫生進行診治,除此之外,輕型的患者大多憑借自身的經驗或道聽途說,自行買藥治療,導致許多不合理用藥的情況。
錯誤用藥的經典案例,比如:多種藥物混用;退熱藥超劑量使用;篤信中醫藥,在未經辨證論治的情況下使用某類別中成藥,導致急性肝、腎功能損害或嚴重的皮膚病;錯誤用藥,導致眼底黃斑病變。
如何鑒偽存真、避免用藥誤區,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這需要從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以及中醫基礎理論、八綱辨證思維等多個維度去解釋。
從病程上看,新冠感染全過程分急性期和恢復期。在急性期,常見的用藥誤區之一為,輕癥早期就使用抗生素。2004年,中國就出臺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基本每一年或兩年,就會發布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
為何如此重視?因為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會給耐藥微生物的產生和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患者未足療程使用抗菌藥物或使用質量低劣的抗菌藥物,也會加重耐藥微生物的產生和傳播。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抗菌素耐藥:全球監測報告》指出,“超級細菌”正在呈擴散態勢,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普通的感染將導致大規模的人群死亡。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超級細菌”正在威脅人類的生命。
那么,何為抗生素,其是否等同于消炎藥?大的范圍來講,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抗生素被譽為“萬能藥”,很多人不管身體出了什么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吃點抗生素,把疾病“頂回去”。殊不知,隨意服用抗菌藥物,會破壞身體菌落平衡,一些抗生素還會引起藥物性腎損害,影響兒童聽力及骨骼發育。
在濫用藥物的背后,實際上是人們藥物常識的缺乏。《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42.2%的受訪者并不能說清抗生素的類屬,其中17.4%的受訪者直言并不清楚;在使用抗生素時,23.4%的受訪者坦言有個頭疼腦熱就會用抗生素;14.1%的受訪者說,生病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就吃抗生素。
在自行使用抗生素時,應該避免哪些誤區?首先,如何使用抗生素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對一般人來說,堅持三不原則能減少抗生素濫用:即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藥,須經過醫生的判斷再使用;不擅自停藥或減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更容易催生耐藥;不追求新的、高檔的抗菌藥。

“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

2022年12月20日,南京一家大藥房門口張貼的告示
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更容易催生耐藥。
此外還要認識到,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藥。炎癥表現很多,對于并非由病菌引起的炎癥,甚至是無菌性炎癥,申請打“消炎針”是不科學的。對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同樣無效。很明顯,此次新冠病毒的感染,也并不符合抗生素的首選用藥原則。
此次疫情,全國人民見證了布洛芬的一藥難求—一盒布洛芬混懸液的售價一度炒高至數千元。全民搶購布洛芬的熱潮,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在感染初期,不可避免會經歷發熱甚至高熱的癥狀。恰巧,布洛芬也被認為是一款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的解熱鎮痛類藥物。
布洛芬是一種廣泛用于治療疼痛、發熱、頭痛和發熱癥狀的抗痛風藥物。它的作用機制在于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以有效控制疼痛及發熱的癥狀,具有解熱鎮痛及抗炎的作用,它也被稱為非甾體抗炎藥。
布洛芬通常以片劑、顆粒劑或注射液的形式出現,片劑其劑量在200毫克至400毫克之間。一般情況下,成人每6~8小時服用一次,每次最多400毫克,也就是說,24小時最多不能超過1600毫克;用于退熱,連續服用不得超過3天,用于止痛則不得超過5天。
臨床上,人體發熱一般在38.5℃以上,這是判斷其是否適合吃退熱藥物的臨界點。在38.5℃以下,可以多喝溫水,促發汗,使體溫下降,也可以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用冰敷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的方式。
不可一味使用清熱解毒類中成藥
去年12月以來的全國大面積新冠病毒感染潮,正好疊加了寒潮因素的影響。筆者在一線的臨床工作中,診治較多新冠感染的患者,從中醫的辨證角度上分析,此次的感染潮,大多是屬于“寒濕疫”的范疇,使用的中藥大多以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辛溫散寒類中藥為主。
機體能順利地吸收代謝,補益才是有作用的,否則只會加重器官的代謝負擔,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
在去年12月中下旬,先后奔赴全國四省十二地及香港等疫情一線,指導救治工作的中醫專家仝小林,亦提出從“寒濕疫”角度辨治新冠病毒感染。他指出,基于多維參數綜合判斷,這些現象切實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不屬于溫病、濕瘟,也不屬于傷寒,而屬于寒濕疫。
為何“寒濕”反而會引起高熱?“并非只有熱邪才能引起高熱,寒邪郁表也可以導致高熱的發生。”仝小林稱,結合當前國家推薦方劑,以及臨床醫生普遍使用的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傷寒經方來治療新冠高熱,從方藥反推,也能發現其不符合“溫病初治,忌用麻桂”的原則,這進一步證明新冠病性屬寒。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使用連花清瘟膠囊、板藍根顆粒等清熱解毒類的中成藥無效,甚至出現急性肝功能損害等明顯毒副作用。每個人的體質因素、平素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導致的內在血液環境是不同的,感染后的臨床表達也有差別,病因雖然相似,但是病機卻有可能千差萬別—這需要通過醫者的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方”,方能藥到病除,病去如抽絲。

用于治療新冠高熱的傷寒經方葛根湯

有營養心肌細胞的作用輔酶Q10片
世界衛生組織于2021年10月提出“長新冠”的臨床概念,主要是指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在感染后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并且無法由其他疾病解釋的癥狀。
常見的長新冠癥狀包括疲勞、肌肉無力、胸痛、心悸、呼吸急促、嗅味覺失靈、認知功能障礙等,會不同程度影響日常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新冠后遺癥”。
感染新冠后,機體的免疫細胞對于新冠病毒會做出免疫應答,甚至產生免疫風暴現象。在免疫細胞奮起殺滅這些外源性病毒的同時,大量的免疫細胞隨之被破壞。由于“戰后重建”,機體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自我修復,這段時期內,器官功能處于相對缺血缺氧的低水平運作的狀態,這也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新冠后遺癥期”。
處于這個時期內,應避免過勞,避免劇烈運動、精神刺激等消耗量過大的行為或方式,因為這些因素很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灌注量下降,導致心臟驟停或急性腦卒中等風險。同理,避免過早、過快、大量攝入高蛋白和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亦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事項之一。
我們的傳統療法認為,在疾病恢復期,需要給予“補益類”的中藥或者“食補”等,以補益損耗,更快促進機體的恢復。這種認知是對的,但必須是在合理的范圍內—機體能順利地吸收代謝,補益才是有作用的,否則只會加重器官的代謝負擔,導致其他疾病的產生。
諸如阿膠、魚膠、燕窩、參茸等傳統的滋補營養品,在這個維度里面是不那么合適的。而高熱或者腹瀉以后,及時補充電解質、維生素、水分等是必須的。
恢復期內,如果持續存在胸悶、心慌等,適當地吃一些輔酶Q10片(有營養心肌細胞的作用),是合理必要的;從中醫角度看,由于心陰不足,類似生脈飲(黨參方)這一類也是合理用藥。
(作者系主治中醫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邱健行、心血管專家王清海等)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