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璐 朱久堂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意義重大。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表層閱讀、延伸性閱讀、探究性閱讀來初步研究英語文學中的敘事性作品。
讀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主要運用表層閱讀。在表層閱讀中,主要進行顯性閱讀。這存在兩個假設:(1)所有閱讀文本是一致連貫的。讀者跨越閱讀文本的所有障礙后,會找到貫穿文本的核心思想。(2)作者思想也是一致連貫的。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始終貫徹明確的意識,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抓住文章的主要脈絡。閱讀文本并不復雜,通過表層閱讀就能夠把握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這一類型文章通過表層閱讀,就可以達到理解的層面和目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講述一位17 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性沖破家庭的牢籠,最終通過教育實現人生逆襲,活成她自己的故事。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人們大都想要改變自己、改變命運,活出真正的自我,但常常望而卻步。改變真的那么難嗎?作者塔拉·韋斯特弗以自我成長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你,只要你敢于邁出第一步,改變就有可能。小說中每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板塊,不同的板塊都讓讀者感受到教育給了她新的世界,賦予了她生命的無限可能。(1)家如牢籠,生活如在刀尖上舞蹈。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簡直讓人窒息,桎梏著塔拉的發展。幸好她有一位善良而且靠自學考上大學的哥哥泰勒,是她靈魂的引路人,他建議塔垃離開家去上大學,外面是另一個世界。(2)文明與野蠻的碰撞,自我意識終于覺醒。教育會使人獲得不同的視角,開闊人的視野,甚至會顛覆人的認知,從而開啟新的自我認識系統。(3)教育是扇窗,真正的救贖來自自己。教育會拓展人們的思維,讓人學會反思,最終會跳出各種桎梏,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教育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也使她開啟了一種溫柔的生活,正是這種溫柔才使她堅強而且體面地生活著。仔細解析各個小說時,我們會發現,即使是篇幅短小的小說,也是由一個又一個板塊構成的。這里所說的“板塊”,實際上就是場景。場景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場面描寫”,與單純的環境描寫不同,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環境描寫,由人物、事件和環境組成。它是某一段時間內社會生活的橫截面,小說就是由一個一個這樣的“面”構成的。場景往往還體現時代特征。在現實主義作品里,空間—場景常常被作為表現時代感必不可少的因素,為我們中國學生理解西方那個時代的風物特征提供了最真實的素材。例如,巴爾扎克小說中對外省和巴黎生活場景的描寫,展現出19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的面貌。有人要把他的小說當成歷史教科書來讀,原因就在于此,而歷史和文化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相對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宏大的戰爭場景,上文的場景就是小之又小的場景了。這里所說的大與小,只是相對而言。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大場景描寫著稱,卻不乏小場景穿插,彼此連綴就像音樂高低婉轉,使小說顯得曲折有致。
運用延伸性閱讀《傲慢與偏見》。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繼續閱讀相關的文章或書籍,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描寫的時代、人物、情節、內容。通過延伸性閱讀,讀者可以從更豐富的層次和維度了解那個國家、那個年代的文化特征。《傲慢與偏見》中雖然缺乏場面及景象描寫,但從小說中展現的地點信息能夠了解很多東西,想要還原當時的英國鄉村社會生活,就可以通過挖掘這些地點的風貌來達到。
19 世紀早期,英國北部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沒有太大地影響到英國南部的鄉村社會生活。伊麗莎白就生活在南部,達西來自北方,他們倆自然而然在生活習慣、社會交往、經濟地位各個方面差別很大,產生誤解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什么達西的妹妹能夠繼承父輩的遺產,但伊麗莎白姐妹如果找不到丈夫不組建自己的家庭將會有衣食之虞呢?這就可以用英國南北方的差異來解釋:英國南部仍然推行長子限定繼承,長子身故后由排在第一位的子嗣繼承,如這一系后代沒有子嗣時,由次子的長子繼承,其余皆類推下去,所以女兒們是不擁有土地繼承權的。由此一來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母親們要絞盡腦汁為女兒找一個好丈夫,以此來保證女兒們可以繼續享受高枕無憂的生活。這部小說反映了18 世紀末19 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細節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整部作品沒有磅礴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種簡單精致深深地吸引著我們。英國鄉間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她對事物的分析能力極高,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
小說同時反映了19 世紀英國社會中男女的看法及觀念上深刻的階級鴻溝問題,揭示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價值觀以及人性特征。(1)階級隔離。主要反映了當時上流社會中地位、學識、文化、素養等方面存在的極度分化。小說揭示了階級意識與身份壁壘之間的相互作用。利用簡作為一個典型代表,描繪了依照門當戶對規則來打造婚姻機遇問題。階級隔離根據社會地位及文化差異推動理性的進步,并在當代社會中具有普遍意義。(2)地位不對稱下的愛情。首先是世俗的觀念;其次是階層間文化的鴻溝致使的不理解和歧視;最后是身份地位差異導致的困難和挫折。在達西向伊麗莎白發出正式的求婚之前,他必須面對親戚朋友們的反對和考慮家族財務狀況。這種情況讓達西意識到,以身份為依據的愛情需要雙方進行階層利益與道德責任等因素的斡旋,并帶來一些深有啟示的思考。這也與當時英國的餐飲習俗、社交禮儀及文化認同價值的轉變相關聯。(3)文化背景與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小說揭示了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對個體意識形態的影響。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上層社會文化背景包括各種禮儀、規矩和傳統,這些教化是固定的。(4)家庭價值觀念的意義。小說描繪了不同家庭背景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使人物彼此容易產生誤解和對立。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他們逐漸發現自己的錯誤,改變了原有的觀點和態度,這需要家庭背景和教育帶來的道德準則作為依靠,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家庭價值觀念在個體成長和修養方面的重要性。還涉及個體掙扎與傳統家庭價值觀念和外界自由進步思想之間的問題。(5)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單身女性權利認同。小說反映了19 世紀英國上流社會對單身女性觀念的轉變。單身女性生活方式固定、結構成型,具有相對規范化和再現性。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女性應該在獨立思考、自我發展的基礎上做出比較理性的決策,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為了進行延伸性閱讀,環境、細節等我們都可以去觀察考量。那個時代,舞會在英國鄉村的地位是無法被取代的,舞會在宮廷、貴族、紳士們的日常社交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各種名目繁多的舞會中,室內裝飾、飲食,人們的談吐、穿著、禮儀以及藝術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從皇室到平民,英國各個階級的生活特點和要素都可以涵蓋,拉開了解欣賞那個時代英國的社會文化及人文歷史的帷幕。
另外,這部小說不僅展示了人性的復雜性,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人文風俗。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婚姻往往是由經濟和社會地位決定的。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受到了影響,例如夏洛特選擇了與柯林斯結婚而不是追求真愛。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選擇了愛情,而不是社會和經濟的壓力,這展示了他們對自我價值和幸福的追求。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開始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中,而忽略思考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通過閱讀和理解內化可以感知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情感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的絆腳石。我們也會經常因為自己單方面的想法而產生隔閡,所以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克服“傲慢與偏見”,主動了解他人。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主觀印象驅使,誤會由此產生。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想要有更客觀的論點,就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最終有所改變而終成眷屬,也是因為進一步的了解而帶來的美好結果。通過對角色的諷刺和對社會觀念的對比,作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另外,還可以解讀為關于女性地位和自我認同的作品。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女性往往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命運往往是由父親或丈夫決定的。伊麗莎白堅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價值,她展示了對女性地位和自我認同的追求。此外,小說的語言風格和敘事方式也為讀者帶來了愉悅的閱讀體驗,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吸收人文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最終表現為對人類存在價值及人類生存意義的關懷。我們完成了整個旅途的前半程,對敘事性作品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目的是了解作家向讀者推崇或者批判人生觀、價值觀,這可以通過分析人物的人文精神來達到。
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這部小說值得去品味,它的精髓就是教育改變人生,賦予人生無限可能。任何時候我們都有改變自己的機會。當你想改變時,開啟自我教育模式,擺脫一切束縛,活成你想成為的人,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在于此。小說中關于作者父親和一個哥哥肖恩的部分告訴我們,無付出的索取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緣起,如不以一種慣常的形式出現,則必定會以另一種出人意料的形式讓人有所失去,不然貪婪就變得無限放大,無休止地只想索取,如此一來,世界必將失去原有的面貌,因為有些人的貪欲像無底之壑永無止境。
《傲慢與偏見》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言行舉止不相互對應,要了解人物的人格,要用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言談舉止進行對比,客觀地去評價人物。在作品中,作者看似描寫恬淡的鄉村生活,背后人們實際都在追求金錢。當賓格萊和簡的婚姻受到反對時,簡非常傷心,但她很明智,決定試著忘掉賓格萊,能遇到另一個好男人,與小妹妹原始沖動的婚姻形成了鮮明對比。伊麗莎白認為相互愛慕、相互尊重是婚姻的基礎,達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時,她果決地拒絕了,在她眼中達西冷酷傲慢并且阻止姐姐和賓格萊的婚姻,當時她完全無法接受,了解真相后她又毫不猶豫地與達西走入了婚姻神圣的殿堂。伊麗莎白的思考和自我決斷能力非常強,她更加主動,從不被動等待。
在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驗他人的人生,不停探求并形成自己人生的準繩,孜孜不倦地向著高尚的人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