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儀
目前,心臟疾病仍然是世界范圍內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種類型,有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患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現有心肌梗死患者超200 萬人,每年新發患者接近50 萬。
心肌梗死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于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性壞死。隨著時間的推移,受損或壞死的心臟肌肉會逐漸形成瘢痕,然而這種瘢痕組織不具備健康心肌的彈性和柔韌性,會導致心臟輸送血液出現障礙,并引發一系列并發癥。
與其他器官不同,人類的心臟中幾乎不含有可分裂、再生的干細胞,因此不具備自愈或再生能力,在受損后也難以產生新的心肌細胞來進行修復,因此包括心肌梗死在內的很多心臟疾病的治療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近日,來自悉尼西米德醫學研究所心臟研究中心和悉尼大學查爾斯·珀金斯中心的聯合團隊在國際期刊《流通研究》上發表了研究論文,他們采用動物模型和人類細胞模型研究發現,通過注射原彈性蛋白能夠促進心肌梗死后心臟肌肉的愈合恢復。
在人體中,彈性纖維與膠原纖維共同存在并賦予組織彈性和抗張能力。彈性蛋白是彈性纖維的主要成分,約占真皮總蛋白的2%,其對皮膚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膠原纖維能夠給予細胞外基質較好的強度和韌性,但是對于心臟、肺等更需要彈性的組織而言,細胞外基質中的彈性纖維可能具有更有利的性質。
研究者首先利用超聲引導下心肌內注射的方法,在誘發大鼠心肌梗死發作后第4 天,將純化的原彈性蛋白注射到大鼠的心臟壁中。作為對照,研究人員也為非梗死大鼠注射了該蛋白,發現28 天內對心臟功能無影響,表明該蛋白在非梗死環境中沒有有害影響。
在第28 天時,研究人員對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臟分析發現,當初受損并出現瘢痕的心臟肌肉已經重新恢復了彈性,而進一步研究發現大鼠的心臟肌肉功能已經接近心肌梗死發作前的正常狀態。這表明,原彈性蛋白可以使瘢痕組織富有彈性,讓肌肉損傷發生逆轉,從而提高了心臟的收縮能力。
為了評估彈性蛋白在人類心臟纖維化中是否增加,他們還在培養皿中對人類心臟成纖維細胞進行了試驗。在使用原彈性蛋白處理后,研究人員發現心臟成纖維細胞會產生彈性蛋白,從而賦予心臟肌肉較好的彈性和伸展能力。隨后,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微觀層面原彈性蛋白通過增加心臟肌肉中的彈性蛋白含量來降低瘢痕的硬度,在宏觀層面則是減少了瘢痕大小,恢復了肌肉彈性和功能。
該論文通訊作者,西米德醫學研究所心臟研究中心James Chong 博士表示,接下來希望繼續深入研究和開發這種策略,以便最終將其推向臨床,用于治療和改善全球眾多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臟病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