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簡陽市人民醫院)
冠心病是指心臟供血的動脈(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從而導致管腔發生狹窄、閉塞,引發心肌缺氧,甚至壞死的一種心臟病。多發于4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絕經期后的女性,或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的人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冠心病的發病率已呈年輕化趨勢。
(1)合理飲食 飲食不當是引發改變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科學、合理的飲食,可以使病情保持平穩,避免惡化。①低熱量:若每天攝入的總熱量超過總消耗,剩余熱量會堆積在體內形成脂肪,而肥胖者發生冠心病的概率高于一般人。因此,冠心病患者應保持低熱量飲食,每餐不可吃得太飽,同時還應進行飯后活動,如散步等;②低脂、低蛋白:每天飲食中的脂肪應控制在總熱量的30%,且盡量選擇植物脂肪,限制動物脂肪;蛋白質的攝入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5%左右,且為優質蛋白,如魚、豆制品、牛奶等,既可以滿足機體的需求,又可以避免蛋白質攝入過多給肝腎帶來負擔;③低糖:控制淀粉的攝入,每日飲食中的糖類需控制在總熱量的55%左右,提倡飲食中有適當比例的粗雜糧;④低鹽:食鹽過多易加重鈉潴留,造成血壓升高。因此,需要嚴格限制鹽的攝入量,每天控制在5 克;⑤高維生素與纖維素:維生素每天的攝入量在500 克以上,新鮮的蔬菜、水果中均有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可以補充機體所需;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芹菜、韭菜、水果等等。
(2)適當運動 據有關研究顯示,適當的運動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緒,增加活動力,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減少冠狀動脈事件再發風險。因此,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運動管理,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如:步行、慢跑、打太極等,以輕微出汗,輕度勞累,但無不適感為宜;切記,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從小量、輕量開始,注意運動時不要穿太厚,運動后不要立刻洗熱水澡。
(3)遵醫囑用藥 冠心病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方案,切不可聽信朋友的“經驗介紹”而自行加減藥量或停藥;若對治療效果不滿意,或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及時復診,并由專業醫生進行用藥的調整。
(4)預防便秘 由于中老年患者消化功能逐漸減退,極易出現便秘,特別是老年心臟病患者,便秘的發生率較高。這主要與患者的臥位、用藥、心理、生理等因素有關。若患者長期臥床,進食較少,消化功能便會下降,從而引發便秘;也有患者因為不習慣使用便器,從而導致便秘,排便時易誘發心律失常,特別是本就有心臟問題的患者,若大便時過于用力,容易促使心臟破裂,對其生命帶來影響與威脅。因此,冠心病患者日常應多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以防便秘發生。
總而言之,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護理工作,除了上述以外,還要保持良好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注意觀察天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感冒、感染;如發現身體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