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最早對跨媒介敘事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國傳播學者亨利·詹金斯。在詹金斯的界定中,“跨媒介敘事”是指“橫跨多個媒體平臺展開的故事,其中每一種媒體都對我們理解故事有獨特的貢獻,與基于原始文本和輔助產品模式相比,它是系列產品發展的更為綜合的一種方式。”[1]423跨媒介敘事的形式變化多樣,從早期的口語到文字,文字到圖片,再到如今的文字到電影,跨媒介敘事作為一種內容生產方式,隨著媒介的多元化而不斷發展。在當今時代,迪士尼是最典型的跨媒介案例,從漫畫到動畫、電影、音樂劇等一系列衍生產品,迪士尼的成功燃起了一把熊熊之火。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給跨媒介敘事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近幾年來,國內熱衷于熱門IP 的改編,將自帶流量和話題度的小說或漫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獲得大量粉絲的追捧,但同時也飽受批評。除了對熱門IP 的改編,中西方都開始對傳統的文本進行跨媒介改編。比如,國內的《西游記》被制成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廣播劇等。19 世紀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經典作品《白鯨》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不同媒介對故事的闡述方式是不同的,觀眾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肖申克的救贖》與原著《四季奇譚——春天的希望》對故事有著不同的闡釋,其中,跨媒介敘事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世界。《四季奇譚》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四篇小說的小說集,《肖申克的救贖》出自其中一篇短篇小說《春天的希望》。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1994 年上映。“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影片中的經典臺詞以及羅賓斯、弗里曼塑造的安迪和瑞德更是深入人心。
小說和電影作為兩種不同的媒介有著許多的區別。小說作為一種以文字為主要載體的文學體裁,通過不同的風格、結構、語言搭建了一個個意象空間,生動的文字讓故事的世界和人物活靈活現。如果說小說是通過語言文字發動想象力的藝術,那電影則主要是一種視覺藝術。電影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畫面講述故事,不需要人調動太多的想象力,具有較強的沖擊力,更加讓人感同身受。
跨媒介敘事文本形態與傳統故事的媒介形態密切相關,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意義的敘事文本概念,其可以是影像,可以是動漫,也可以是聲波。[2]不同的媒介性質特征不同,因此,在講同一個故事的時候會產生差異性。跨媒介敘事文本的敘事話語、敘事人物、敘事情節不同,小說通常以旁白的形式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電影更多的是用人物的對話搭建人物形象和故事。在人物敘事方面,電影通過鏡頭和情節沖突的加劇,以及演員本身的表演,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真實。而小說則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和內心世界,引發讀者對人物形象的想象。在詹金斯看來,“跨媒介敘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種媒體出色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1]157本文主要從敘事人物、敘事話語、敘事情節的角度來分析電影與小說存在的差異。
《肖申克的救贖》原著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用瑞德的敘事視角述說整個故事,全篇大多數以旁白的方式,展現瑞德與安迪在肖申克監獄的故事。安迪的人物形象是通過瑞德的旁白展現出來的,“我認識他將近三十年了,我可以告訴你,他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自制力最強的一個人”。而電影以人物之間的對話為主,簡單的旁白輔助展現整個故事。
由于小說不受時間的限制,小說的對話相較于電影來說較為冗長。安迪從禁閉室出來后與瑞德的對話詳細地表明安迪此時的心境,而電影只用簡短的對話表述安迪的內心想法。
原著中有這樣一段話:“‘陷入困境時,人的反應其實只有兩種’,安迪說。他圈起手,劃了一根火柴,點燃香煙。‘假設有間屋子里滿是稀有的名畫古董?再假設屋主聽說有颶風要來?他可能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人總是懷抱最樂觀的期望,認為颶風或許會轉向,老天爺不會讓該死的颶風摧毀倫勃朗、德加的名畫;萬一颶風真的來了,反正這些東西也有保險。另一種人認定颶風一定會來,他的屋子絕對會遭殃。即使氣象局說颶風轉向了,這個家伙仍然假定颶風會回過頭來摧毀他的房子。因此,他做了最壞的打算,因為他知道只要為最壞的結果預先做好準備,就可以始終抱著樂觀的期望。’”[3]49
電影對小說里的這段話進行高度概括,簡潔明了。“大概是我倒霉吧,霉運到處都有,總有人要承受的,剛巧輪到我了吧,我被卷進了一場龍卷風,只是沒有想到這風刮了那么久。”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到小說與電影兩種媒介在人物對話上的差異性。同一個故事,小說的敘事話語深刻細膩、篇幅較長,能夠通過語言文字,揭示人物的思想靈魂。小說采用類比的方式,將安迪此時的內心想法表達出來,需要讀者深刻解讀。而電影媒介在講述故事時,由于受到敘事時長的影響,以及電影運動節奏的限制,圖像與對白要一致,所以在對話的設置上,電影比小說更簡潔精煉。因此,愛因漢姆在《電影作為藝術》中認為,“對話縮小了電影的世界。”[4]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和小說在對人物的處理上有些許不同。原著當中描寫安迪是“五短身材,長得白白凈凈,一頭棕發,雙手小而靈巧”。[3]5
而電影當中由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安迪身高1米95,但文弱內斂的氣質與小說也較為貼合。雖然在人物形象上有所差異,但安迪作為該故事的主人公,無論在小說還是電影中都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相信希望。原著當中紅毛瑞德是一個紅頭發的中年愛爾蘭人,但在電影中,導演選用了摩根·弗里曼飾演這一角色,他權威的神態和低沉的聲音成功塑造了瑞德的形象。電影角色和小說人物形象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一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二是因為演員本身具有成熟的演技。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分外敏感。在那一時期,美國好萊塢電影中黑人多扮演正面的形象。同時,《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這一角色需要由形象成熟、穩重、值得信賴、勇敢剛毅的演員飾演,摩根·弗里曼恰好十分適合。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弗里曼扮演的角色瑞德是給主角提供幫助,為主角開導人生,推動情節的工具。除了政治背景的影響,弗里曼自身豐富的舞臺經驗、扎實的表演功底讓他在塑造瑞德這個形象時,顯得游刃有余。在電影中,瑞德的畫外音都是他自己配音的。作為一部救贖主題的電影,瑞德的聲音能把救贖的美好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中有一個片段,一群囚犯坐在陽臺上喝啤酒,弗里曼配畫外音:“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我們像是造物之主般自在。”弗里曼的聲音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表現出心靈的救贖。
除了人物的形象上存在著差異,在體現人物性格的情節上電影也有著獨特的構思。典獄長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小說和電影對典獄長的描述也有不同之處。在影片中,典獄長殺死了揭開安迪蒙冤真相的重要人物湯米,而在小說中則是把湯米轉移到另一個監獄當中,影片的處理更能體現典獄長人性之丑陋以及肖申克監獄的黑暗。在結局的處理上,影片給了“主的審判迅速降臨”一個特寫鏡頭,典獄長選擇開槍自殺。而在小說中,典獄長畏罪潛逃,飽受精神折磨。兩種結局都是正義的審判,但顯然小說在結局的處理上更耐人尋味。
1.電影對小說的濃縮
相較于小說的娓娓道來,影片為了達到觀影效果會加快節奏、加強戲劇沖突,以提升影片的觀賞性。小說中,安迪的審訊過程是通過瑞德的回憶展開的,對整個案件的細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敘述。影片中對此片段進行濃縮,并且將該片段作為整部影片的開頭,由安迪喝醉酒從車上走下來切換到審訊庭,著重刻畫安迪的人物性格。在結尾處,小說用瑞德大量的旁白來展現安迪的聰慧以及多年來的隱忍、堅強不屈的精神:“他一定曾經設想過這種情況。如果他確實費盡千辛萬苦爬出去,他有辦法換上平常人的衣服,逃離監獄附近而不被發現嗎?”[3]62而電影直接用背景音樂和雷雨聲以及陰暗的畫面,將安迪越獄的過程展現出來,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安迪越獄的艱辛以及獲得新希望的重生。
2.細節處理與場景描述的差異
影片和小說對于細節的處理大不相同,小說用細膩的文字構建一個虛擬空間,并對故事內容有著毫不隱晦的描述。電影因包含畫面、鏡頭、聲音等眾多元素,對細節的處理更加一目了然且讓人印象深刻。小說中對安迪和“姊妹”的描述占用了一定的篇幅,文字直白地將安迪遭受侵犯的過程血淋淋地展現出來,“褲子褪到腳踝處,大腿間流下一滴滴鮮血”,將監獄當中人性丑陋至極的一面展現出來。電影并沒有將過程直接表現出來,而是用瑞德的旁白“我也希望是另一種結局,安迪贏了”以及安迪臉上的傷痕,簡化了安迪受虐的過程。
對于場景的描述,小說用文字給觀眾搭建一個虛擬的空間,如:“我們的運動場很大,呈正方形,每邊長九十碼。北邊是外墻,兩端各有一個瞭望塔,上面站著武裝警衛,還佩著望遠鏡和鎮暴槍。大門在背面,卡車卸貨區則在南邊,肖申克監獄總共有五個卸貨區。”[3]12
影片通過幾個俯拍的鏡頭,將監獄的畫面直接呈現在觀眾視野里,觀眾能對故事的環境有所了解。小說的文字在描述場景時是冗長的,而電影文本比較簡練。電影運用廣角鏡頭、俯拍鏡頭展現場景,表現力比小說更加強烈。這也是小說的局限所在,小說只能根據視覺進入的先后順序構建整個場景空間。
《肖申克的救贖》影片按照順序的方式建構整個敘事,從安迪在法庭受審開始到最后與瑞德在約定的地方見面。而原著小說中總體按照時間順序但穿插著大量的插敘。小說的開頭是瑞德的自我闡述,回憶自己入獄的原因:“我猜美國每個州立監獄和聯邦監獄里,都有像我這樣的一號人物,不論什么東西,我都能為你弄到手。”[3]3而安迪則是在瑞德的旁白中用插敘的方式出現的。
小說采用插敘的手法,使情節更加完整,讓讀者對人物事件發展情況有所了解。同時也便于全面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完整,凸顯文章的主題。插敘的中斷或停止,使文章張弛有度,適應讀者的閱讀心理。而電影的順序則讓劇情的發展更通俗易懂,同時演員的情緒也跟著劇情產生相應的變化。觀眾也更容易了解影片的主題和暗含的深層次意義。同時,電影要考慮到觀眾的審美接受。雖然現在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對影片進行多次觀看,但對大部分電影觀眾來說,觀影是一次性行為。所以,電影講述故事的時候,要盡可能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采用順序的方式更能讓觀眾清晰地了解故事的脈絡。而小說與電影不同,讀者可以慢慢品讀,理解其中的奧妙。
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媒介,承載著制作人對原著小說的解讀,鏡頭畫面是給觀眾展示他心中肖申克的世界的最好的表達,而電影的時長、票房、觀眾的需求讓其套上了一層枷鎖,但電影仍舊很好地詮釋了希望與自由的真諦。小說用細致入微的文本展現了安迪和瑞德的內心,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向往著自由的世界。跨媒介敘事讓觀眾充分感受兩個世界的聯系與差異,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解讀。隨著媒介融合的縱深發展,小說在促進電影發展的同時,電影也在反過來推動著小說的創作,跨媒介敘事為不同媒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