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雯,馮 帆,甘代偉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國家十四五規劃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定位為戰略新興產業,汽車產業生態正向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方向發生深刻變革,產業相關崗位的不斷更新對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現代職業教育正向著“崗課賽證”互融互通的趨勢發展,實現“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是職業教育能夠與區域產業經濟協同發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如何在實施職業教育改革中探索1+X證書制度下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崗課賽證”課程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實踐課題。
依據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職業崗位群人才需求,按照“強素養,厚基礎,精技能,寬口徑”人才規格要求,對接技能“雙標”,基于“崗課賽證”思路,校企共同開發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打造新形態優質課程資源庫,開發以虛擬仿真實訓為核心的智慧課程中心,共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研制國內一流水平的專業教學標準,修訂“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完善專業群課程標準、制定頂崗實習標準,形成專業群標準體系,有效支撐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落實“1+X”證書制度改革。
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育人格局,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入軍工精神、工匠精神;遵循“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理念,校企“雙元”共建立體化教材;遵循“去蕪存菁,推陳出新”理念,以雙高建設為契機,持續推進教學改革;依托智慧課程中心進行“泛在教學”,打造職教“金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遵循“育人為本,質量為先”的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體系,完善三全育人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課程分類,明確各門課程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價值塑造點,完善課程標準,使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評價體系中融入和體現思政元素。
依據專業群人才培養“四階段”培養路徑,結合“1+X”證書制度、課程思政教育與創新教育,在模塊化課程體系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軍工文化、工匠精神、勞動教育、美育教育,基于“書證融通、教培共用、育訓一體”理念,構建專業群“四層級”模塊化課程體系[1]。
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認知共享、專業方向、專長定向和頂崗實習四個層級。其中,第一個層級基礎認知由專業基礎模塊和基礎能力模塊組成,專業基礎模塊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技術、智能交通概論、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汽車文化等課程,基礎能力模塊包括思政教育、軍工文化、公共基礎、信息基礎、個人素養、職業就業六個子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崗位群核心零部件生產測試、維修銷售、整車制造與測試、智能網聯功能調試等核心崗位的實際需求。第二個層級專業方向根據各專業的特點確定核心課程,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展開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術知識學習。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主要學習動力電池技術、驅動電機技術、混合動力汽車、高壓用電安全等課程;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主要學習發動機構造與維修、底盤構造與維修、汽車故障診斷、汽車維護與保等課程;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主要學習汽車裝配技術、汽車焊接技術、汽車鈑金技術、汽車涂裝技術等課程;汽車智能技術專業主要學習汽車電控技術、車載網絡通訊技術、汽車電路分析、車載上位機UI及接口技術等課程。第三個層級專長方向分為復合型模塊和工匠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專業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實現適應學生自身特點的分路徑培養模式。復合型模塊課程主要以核心零部件生產測試、整車制造與測試、智能網聯功能調試及后市場維修銷售為主,工匠型模塊課程主要是比亞迪、戴姆勒、巴斯夫等現代學徒制訂單項目化培養課程。第四個層級頂崗實習階段,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選擇適合的企業崗位進行生產性頂崗實習,熟悉企業的組織及整體運作模式,掌握汽車售后維護服務的工作程序與專業技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生產流程、裝配工藝,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同時,在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專長方向模塊課程中落實“1+X”證書制度。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直接相關的“X”證書主要有汽車運營與維修技術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新能源汽車裝調與測試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汽車噴涂技術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汽車維修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非直接相關的“X”證書包括低壓電工證、二手車評估師資格證等。
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完善各專業教育教學、教學資源建設、實訓實習實施等標準[2]。
校企協同,緊貼企業對崗位技能需求,建設包括課程教學資源、培訓考評資源、行業學習資源等教培相輔的專業資源平臺和共享服務平臺,按照“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專長定向”思路建設三類課程,打造行業領先的“三類型課程、一個平臺”智慧課程中心[3]。
“技研先行、跨前開發”,以職業能力標準為紐帶,國家技術標準為引領,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關鍵技術,服務區域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將新技術開發和服務成果轉化成優質資源,建成國家級資源庫。以中外合作項目為載體,與戴姆勒、巴斯夫等國際500強企業深度合作,開發國際化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跨界開發”,與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所、培訓機構合作,發揮學校職教集團紐帶作用,建設實踐項目優質資源。形成專業群優質教學資源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更新機制,保證教學資源的持續更新,持續推進專業群優質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職業培訓中的應用與推廣,服務能力達到省內領先水平[4]。
打造職業教育“金課程”,探索“雙導師、三課堂”教學模式,推進課堂革命,深化教材和教法改革。面向專業群共享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長項目課程,配套開發“手冊式、工單式、活頁式”教材;聚焦六維度學習成效,完善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教學評價環境。
實施金課堂工程。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研究成果,以“互聯網+”“智能+”信息化手段,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教法改革,著力打造高職“金課堂”探索滿足深度學習的項目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學內容設計。
探索“雙導師、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基于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運行經驗,建設學校課堂、企業課堂和網絡課堂“三個課堂”,組建校企專兼結合的“雙導師”教學團隊。根據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專長,結合各類教學資源,教學過程中授課知識模塊化組合、嵌入式融合,依托智慧課程中心,實現教學數據可視可追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面向專業群課程體系配套開發“活頁式”“工單式”“手冊式”新形態教材,實施“三三三”工程。教材編寫體例遵循“三符合”:符合職業需求、符合認知規律、符合學習習慣;導入“三新”: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融入“三標”:行業標準、企業標準、1+X職業等級證書標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立體化教材,教材紙質版和電子版一體化、教材和教學資源一體化、教材與題庫一體化。
以學生為中心,聚焦“知識學成度、互動參與度、過程專注度、實操精準度、任務完成度、技能熟練度”六維度學習成效,構建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教學評價環境,改變原有的學情和學業水平評價方式。聚焦“課前資源推送導學—課中學習全過程記錄—課后成果評價反饋”學習循環,記錄學生學習狀態、學業水平數據、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成績,實現對學生課業的客觀評價和個性化培養,提升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
圍繞新能源汽車發展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共建集“教學、培訓、生產、創新”為一體的專業化產教融合綜合體,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和特色產業學院[5]。
整合專業群內各專業優質資源,聚焦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和新崗位需求,理清人才培養著力點,打造能力模塊載體,并以能力為核心,構建新能源技術崗位“基礎能力培養、專業技能提升、技術應用實踐、創新能力發展”四階遞進式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專業技能,有效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6]。實踐課程分為三大模塊,第一個模塊學習新能源汽車動力驅動電機電池系統、電子電氣與空調舒適系統、網關控制系統等汽車電控系統核心技術;第二模塊學習汽車車身整形技術、發動機裝配技術、制造工藝技術等汽車生產裝配核心技術;第三個模塊學習汽車動力與驅動系統、汽車電子電器與空調舒適系統、汽車轉向懸架與制動安全系統故障綜合分析技術。滿足企業核心零部件生產測試、整車裝配、智能網聯功能調試、后市場維修銷售等崗位群的實際需求。
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所、汽車虛擬仿真工廠與4類生產性實訓中心,生產性實訓中心內建設5個技能培訓鑒定中心,集“教學、培訓、生產、創新”于一體,服務新能源汽車緊缺人才培養。
1)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所。成立面向輔助研發、產品測試、汽車底盤線控化改裝、遠程診斷等新領域的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所。
2)汽車虛擬仿真工廠。跟進百度、華為等涉足智能網聯汽車的廠商,建立智能汽車仿真實訓工作站,實現虛實教學雙線交融互通,滿足學院新能源汽車專業群和陜西省區域高職院校相關專業仿真實訓需求。
3)四類生產性實訓中心。包括核心零部件開發及裝調、整車裝配、汽車智能駕駛技術、汽車檢修及后市場運營四類生產性實訓中心。
與西安駿馳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陜西重汽、比亞迪汽車、吉利汽車、巴斯夫、戴姆勒奔馳、百度Apollo、卡泰克等國際國內龍頭企業和區域發展型企業,共建汽車生產制造領域、輔助研發與產品測試領域、高端定制品牌領域、經營模式創新領域、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特種車輛改裝領域的6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深化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和技能應用提升。
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基礎上,組建1個公共技術服務中心,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協同創新中心,4個校企合作工作站,打造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的實體性人才培養創新平臺[7]。
1個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實現多方信息交流互通、校企人才供求平衡、企業難題招標公示、核心技術轉讓服務、專業課題研究、行業人才溝通交流等功能。
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引進比亞迪汽車“金徽工匠”和陜汽集團“三秦工匠”,新建診斷維修、生產制造大師工作室2個,實現國家級、世界級技能大賽指導、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攻關與創新、帶徒傳技等功能,傳承和推廣技能大師寶貴的實踐經驗。
3個協同創新中心。與比亞迪汽車企業大師、寧德時代技術能手及管理專家共建“新能源汽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底盤線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動力電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全面開展產、學、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實踐中提升師生的技術技能及創新創業能力[8]。
4個校企合作工作站。按照“一專業一工作站”模式,建設“關鍵零部件設計與測試”“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智能網聯調試”“新能源汽車維修測試”4個校企合作工作站。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參與到企業產線升級改造、新產品試制開發、生產工藝優化和新產品開發調研等工作,服務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針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際需求,面向新能源汽車行業先進制造產業鏈與崗位群需求,融入1+X證書制度及課程思政育人,構建“崗課賽證”模塊化課程體系。聯合相關企業、同類高校建設內容新、質量高、應用廣、受益廣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教學共享共建資源庫。培養復合型、工匠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教材與標準開發引領者、“1+X”制度試點先行者,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可示范、可推廣的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