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芳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個人、之于民族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1]。正因為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消散在歷史的車輪之中,而應當不斷被繼承、弘揚、發展,獲得更長的“保質期”。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弘揚與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更應當立足自身教育實際,積極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在本文中,筆者僅結合自身的幼兒園教育實踐經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這一主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那些跟隨時光流傳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及表現形式。幼兒年齡小,正處在塑造與形成“三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時期。在該時期對幼兒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將積淀著先人智慧的內容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幼兒,讓他們清楚地知道應該怎么做,不能做什么,對幼兒的長遠成長將產生無與倫比的深遠影響。像“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又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這些古詩詞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加之其所體現的勤儉節約這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品質,都能讓幼兒在接觸與理解的過程中懂得要珍惜糧食,勤儉節約,不能隨意浪費。這些道理將引導幼兒在實際生活中也這樣去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千百年來,他們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引導著他們堅定腳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發展[1]。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進程中,甚至有些已經消失殆盡,這實在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遺憾。在強調文化自信的現如今,我們更應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讓其始終保持著蓬勃的活力。
幼兒是未來的建設者。教師對幼兒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幼兒從小便在心中埋下學習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及種子。當幼兒心中真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認知、了解,自然也便具備了發展的根本動力,能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幼兒年齡小,抽象思維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一些較枯燥、抽象的內容難以理解。因此,幼兒教師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兩者的融合方式要簡單、直接,要以便于幼兒理解為第一要義。
例如,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有著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等諸多鮮明的特點。幼兒教師不能單純只是讓幼兒背誦,這很容易使幼兒因為枯燥與乏味引起抵觸、排斥情緒。教師可以借助詩配畫、韻律操、手指舞等形式,引導幼兒動起來,在動一動的過程中刺激幼兒身體各部分感官,以一種更為靈活且巧妙的方式幫助幼兒輕松理解與記憶。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其有所了解的淺顯層次上,還應當對其進行靈活的實踐運用,即以優秀傳統文化指導自身的社會生活實踐,知何可為,積極去踐行;何不可為,努力避免與改正。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引導學習者做到知行合一。幼兒教師一定要明確這一點,堅守這一原則并將其貫徹、落實于教育實踐中。
例如,《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弟子規》以清晰簡潔的語言表述了學童應當做以及不應當做的事情,讀起來朗朗上口,且內涵豐富。幼兒教師在帶領幼兒學習《弟子規》相關內容時,既要確保幼兒理解,又要幫助和引導幼兒在理解之后真正將《弟子規》中所提到的一些行為準則落實到生活中。像“父母呼,應勿緩”這一簡單的道理便應當在生活中做到父母呼喚的時候趕緊過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而不是讓父母反復呼喊,卻都當作沒有聽到,置之不理。像“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一道理,幼兒也應當在理解之后積極運用于生活實踐中,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要想用必須得到主人的同意。只有知行合一,幼兒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學到的內容才能指導其更好地生活與發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好的環境正向引導人們的發展,不良的環境則對人起著負面的消極影響。幼兒年齡小,更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感染與影響。因此,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倡幼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積極進行環境創設,以良好的環境正面影響幼兒,讓幼兒在積極、健康、向上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啟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與成長[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多可以以較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巧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寓于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在美化幼兒園環境的同時,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并將其內化于心。
例如,二十四節氣是先輩們在長期的觀察、實踐中總結得出的反映時節和氣候的一種歷法,是整個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勞動成果與智慧的結晶,也正因為其科學性與其中所彰顯的文化性,二十四節氣于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二十四節氣變得陌生,不了解,這一現象令人痛心。有感于此,幼兒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便可以采用環境創設的方式,將二十四節氣直觀、生動且形象地呈現給幼兒,讓祖國未來的花朵能夠對其有更好的認知與了解。例如,“立春”這一節氣的圖畫為一只正在展翅飛翔的小燕子,口銜一支嫩綠的柳條,整個圖畫的基調是綠色的,有一種蓬勃、生機盎然的感覺,讓幼兒很容易就產生“春天到了”的美好聯想,此外,更有“立春”兩個大字,直接點明主題,清晰而簡潔。而“雨水”這一節氣中,其圖畫為一名小朋友坐在一把倒扣著的五顏六色的雨傘中,天上洋洋灑灑地還在下著雨,小朋友卻在雨傘中玩得不亦樂乎,旁邊的兩個大字“雨水”,直觀地告訴幼兒“從現在開始以后下雨的情況會多起來”,也表達了人們對“雨水”節氣到來之后有雨的欣喜之情,因為這意味著可以播種莊稼。一幅幅美觀、形象的圖畫,一個個生動的情境,都在幼兒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對二十四節氣多了一份了解與熱愛,這其實便是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萌芽的有力體現[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體的細節更是異常繁復。幼兒園教育工作者若毫無計劃,想到什么便講什么,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留給幼兒的印象也不夠深刻,最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效果勢必也不理想。幼兒教師不妨從實際出發,在幼兒園領導的支持與配合下嘗試積極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園本課程。有了清晰的課程,再輔之以條理清晰的課程計劃及教育安排,不但師幼之間教與學的針對性更強,而且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遞給幼兒,讓他們懂得多,了解得深刻,理解與掌握得更全面[4]。
例如,有的幼兒園積極打造京劇特色,構建了京劇特色的園本課程,從第一學期最簡單的京劇基礎知識講起,像“京劇行當”“京劇名家”“京劇表演形式”等,到第二學期學唱與鑒賞經典京劇片段,諸如《紅燈記》《甘灑熱血寫春秋》等。教師教得有規劃,幼兒學得也興致高漲且效率高。如此一來,便在積極創建精品特色之園的同時,將京劇這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幼兒心間。當這樣的京劇啟蒙教育開展得多了,相信京劇也不再是僅有老年人所喜愛,更多幼兒也對其充滿好奇,這對推動京劇的傳承與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又如,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美好寓意的傳統節日,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富有魅力的傳統節日在人們的認知里僅僅代表著“可以放假,可以休息”,那些屬于傳統節日美好內涵的內容卻變得越來越模糊,以至于很多幼兒都不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具體的風俗。針對這一情況,幼兒教師便可以立足現有條件,積極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園本課程。教師可以從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再到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把在我們的生活中留有深刻印象的若干優秀傳統節日呈現給幼兒。當幼兒了解得越來越多,他們對這些節日背后所蘊含的信息便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這都將推動幼兒產生對擁有這些豐富節日的自豪之情,增強他們內心的文化自信[5]。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只是講,只是說,還應當結合所教學的內容靈活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幼兒置身其中去親身經歷,去近距離地感觸與體會,這樣才能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也便啟示幼兒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從幼兒的需求出發,從已經講解過的內容出發,靈活組織多樣且有趣的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幼兒置身其中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6]。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幼兒教師便可以帶領幼兒開展“編福袋”“包粽子”“劃龍舟”等主題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真正了解之前聽到的、學到的有關端午節的種種風俗。當然,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表演屈原人物主題情景劇,在演一演的過程中讓幼兒對屈原這一與端午節息息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當這些內容積累得越多,端午節在幼兒的心中就會變得更加形象且鮮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積淀、傳承而來的優秀文化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讓幼兒從小便接觸、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幼兒自身的成長,對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著極為重要且深遠的意義。在日后的幼兒教育實踐中,筆者將進一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有效融合之道,以求真正以優秀傳統文化潤澤幼兒童心,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同時精心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