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蕉嶺縣實驗小學 夏映芬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一所學校,無論以什么名稱和標志去描述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品牌或辦學特色,其核心表現都是課程。而作為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與拓展的校本課程,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詮釋學校辦學理念、體現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載體。那么,該如何以校本課程建設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呢?下面,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就如何以校本課程建設打造學校特色品牌進行探討。
筆者所在學校著眼于從“校本課程開發”走向“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考,開展“以校本課程建設打造學校特色品牌”為主題的實踐研究。結合學校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在認真分析學校課程情境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這一辦學理念,追求幸福教育的愿景,不斷深化“詩書陶情,體藝怡美”的特色學校建設,將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學校課程改革深度發展和特色品牌創建的有機融合,進行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著力探索如何體現“讓每一個學生向陽生長”課程理念的校本課程體系,構建了“基于學科,超越學科;始于課堂,融入社會”的“小葵花”課程體系。
學生猶如一顆種子,扎根沃土,還需要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潤。小葵花”課程構建的“沃土課程、陽光課程、雨露課程”三大板塊課程體系,突出學科拓展、興趣特長與主題實踐相融合,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形成以國家課程為根基、地方課程為延伸、校本課程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內涵所在。
只有建設特色化的校本課程,才能實現學校特色品牌的成功創建,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圍繞“詩書陶情,體節怡美”特色學校建設的不斷深化,立足以“讓每一個學生向陽生長”這一課程理念,構建以“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科組老師”層級實踐探究模式,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厚植沃土課程(國家基礎課程)根基,重點探索滋潤學生多元發展的陽光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和雨露課程(主題實踐課程)兩大課程體系內容的呈現形式。
1.陽光課程——學科拓展。陽光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創新。該課程體系構建“語萃、數科、體苑、藝林”四大板塊,對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等國家課程進行開發、拓展,形成“1+N”的學科課程群,分成不同學段,建設“陶情語文”“智趣數學”“樂享英語”“快樂體育”“醉美音樂”“創意美術”“智慧科創”課程群。“1”是指國家基礎學科課程,“N”是指教師根據國家課程開展的拓展性特色課程。“1+N”學科擴展課程群的形成,為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奠定基礎。
2.雨露課程——主題實踐。雨露課程以“主題”為核心,以活動為陣地,對課程資源進行主題整合,傾全校之力,結合學校德育和地方課程,開發“德潤”和“客韻”系列課程。構建“傳統文化教育”“愛國教育”“生命教育”“勞動教育”等“德潤”主題活動課程,實施全人教育;依托地方課程,探索構建“客家風俗”“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諺語”“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等“客韻”主題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歷史、人文,培養熱愛家鄉之情,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學生個性的發展,就是學校課程的發展。為落實校本課程計劃,筆者所在學校創設多維途徑實施校本課程。一是依托年級、班級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如“傳統文化”“愛國教育”“生命教育”“勞動教育”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探索“客家風俗”“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諺語”“客家山歌”“客家童謠”等客家文化系列實踐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他們愛國愛鄉之情,增進團隊精神,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二是依托課后托管課堂的自主選課、走班上課,以發展學生的基本素養為目標,開展了多項綜合實踐活動和特色課堂。三是結合“我們的節日”“校園的節日”搭建展示的平臺,給不同興趣特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多維途徑的實施,突破了傳統的學科課程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方位地打造學校的課程特色,使拓展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平臺和空間,讓主題實踐課程成為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的大課堂,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重視教師校本課程能力提升的評價。為規范教師課程開發的行為,在分析課程情境的基礎上,要求教師每門課程做到“四個有”:一是有清晰的課程目標表述;二是有科學的內容設計或科目設計;三是有細致的實施要求;四是有合理的學習評價計劃。然后,才是對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與分析。
(二)重視學生校本課程學習成效和多元發展的評價。校本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多元地運用各種評價模式及方法進行科學化的評價,可采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量性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活動展示與成果展示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如:筆者所在學校運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策略,結合學校“幸福星學生”的評價體系的“明德章”“博學章”“善思章”“尚美章”“健體章”的評價標準融入校本課程學習成效的評價。首先,根據教師制定的評價計劃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過程性的自我評價。其次,在班級內的周周評價中組織開展同伴和老師的階段性評價。最后,在學期結束時由學校德育處與教導處組織終結性評價,“以章奪星”,根據全學期獲獎章數的多少,排名全級前10名的獲評校級“星學生”。這一評價策略的實踐運用,實現了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終極目標。
實踐證明,發揮校本課程評價的價值追求,能促進校本課程品質的提升。對教師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評價,在規范課程開發和教學行為的同時,提高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激發了教師的創造力,引領他們不斷提升校本課程開發的品質,從而增強了校本課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在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實踐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從而提高校本課程的認同感,擴大課程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