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天河區華港幼兒園 鄒慧霞
我園地處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公園旁,所在小區居民多來自嶺南不同的地區,自帶嶺南地區的文化基因,對傳統文化比較推崇,所以,本課程立足園所實際,主要開展傳統文化內容的研究,呈現自然、生態的課程樣態。四時即一年四季,我園通過選擇與嶺南四季氣候相接近,教學資源較豐富,傳播較普遍的四大傳統節日,有規律地幫助幼兒體驗一年四季流轉中,每一個季節賦予的與自然相聯系的傳統節日,它們分別是春之節清明,夏之節端午,秋之節重陽,冬之節冬至。四時涵蓋四大傳統節日,呼應嶺南地區氣候變化不明顯的四季特征,能讓幼兒對比感知祖國幅員遼闊、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領略到嶺南地區與北方地區自然變化和節日文化的差異。
1.重視節日與自然、社會的理論學習
教師每年都會經歷傳統節日,接受著節日文化的熏陶,知道和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但如何將節日與自然的關系、社會活動相連接,如何獲得更多的節日學習資源,在傳承的基礎上探索適合孩子創造和實踐的學習路徑,需要教師開展大量的文獻閱讀和節日文化整理,我們在“新課程”項目組的理論導師指導下,積極開展理論學習、集體備課,認真執行課程目標,圍繞課程目標的框架,學習嶺南地區傳統節日與自然資源、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并整合到課程實施情景中,各班獨具特色,生成不同年齡段班級的節日課程脈絡圖。
2.教學探究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開展
不同年齡班認知水平不同,在四個傳統節日中的學習內容也不相同,教師注重傳統節日與周邊自然情景、社會活動相融合,結合不同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在集體備課中圍繞本班特點,針對某一個探究點開展節日主題的學習。如冬之節冬至的主題,我園考慮到冬之節轉眼即逝,如何將冬之節與自然變化、人們活動相連接?我們主要突出嶺南地區冬天來臨時自然情景的變化和人們的活動。如我園每年冬之節前后,幼兒園滿地的紫荊花瓣成為小班孩子日常接觸最多的自然材料,是很好的主題場景,我們利用紫荊花裝扮班級、制作艷麗的紫色顏料、開展紫荊花的拓印、為紫荊花樹干油上白色的“衣裳”等,將冬之節與自然緊密相連,開啟浪漫的節日之旅。中班的孩子在冬之節開啟一場“窖藏食物之旅”,通過收集嶺南地區冬季出產的茨菇、馬蹄、甘蔗、冬筍、蘿卜等食物,每個孩子都要討論和制作一瓶腌制蔬菜,親自感受人民的聰明才智,體驗一回在天氣寒冷的時節中,古代先民保存食物之道。
3.家園聯手拓展戶外教學場景
節日活動的開展必須考慮孩子的特點,節日來臨之際,教師聯合家長資源,著力營造自由寬松的節日話題情境,圍繞節日的戶外探究活動精心設計探究問題。例如我園冬之節都要開展年度的冬游活動,冬游的地點、冬游探索的核心問題等都要經過家園思考,從而吸引孩子主動探究。2021年冬至,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園減少組織集體外出活動,我們與大班家長聯手,在家門口開展了一項圍繞“假如北京的朋友來天河公園游玩,我會這樣介紹”的小組探究活動。在家長的支持下,孩子們圍繞話題介紹冬季的天河公園是怎樣的,天河公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可以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游覽公園等,通過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探究出不同的參觀路線,初步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五大領域的學習融合。
嶺南地區四時四節園本課程是利用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開展的課程實踐,它鼓勵老師打破傳統節日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鼓勵老師有準備、有計劃地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圍繞一個與孩子們生活有關的節日場景和話題開展探究學習,關注每次探究的過程,記錄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討論和思考,鼓勵老師和孩子不因循守舊,在探究過程中創新不同的節日學習方式,達到較好的課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