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柳
做好典型人物報道是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是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有效法寶。《中國組織人事報》歷來十分重視典型人物報道,尤其是在近年來重大典型報道任務集中的態勢下,通過記者扎實的采訪與寫作,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比如“兩優一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卓越工程師系列典型報道等,并在與眾多媒體同題競爭中脫穎而出,受到廣大讀者好評。
在當前媒體競爭加劇、價值觀念多元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如何發揮優勢,寫出有吸引力、影響力的典型人物報道,值得探索。本文以《中國組織人事報》幾組典型人物報道為例,探究如何樹立精品意識,寫出典型人物的精氣神,讓典型人物血肉豐滿、可親可敬可學。
人物報道的鼓槌,要敲在時代繃得最緊的那根弦上,才能發出更大的共鳴和回響。[1]典型人物來自時代,他們身上閃耀的精神品質正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寫好典型人物,首先要將其置于時代的大背景下,審視人物背后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找準人物的“精神坐標”。
在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時代進程中,必須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而卓越工程師群體正是傳承科學家精神的代表性人物。科學家精神,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報道中,我們注重從這些方面挖掘典型人物身上的科學家精神,讓報道與時代共振。報道優秀縣委書記,我們深刻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給廣大縣委書記提出的四點要求,著重從“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這幾個方面挖掘這些優秀縣委書記的精神品質,讓報道更具時代氣息。
新聞主題是一根紅線,貫穿新聞報道構思和寫作的全過程。[2]只有緊扣主題,才能讓人物形象鮮明清晰,反之,則會讓人把握不住人物的精神內核。報道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都要圍繞主題,為表現主題服務。
比如,報道“兩優一先”中的優秀黨務工作者時,有的年輕記者一開始主題不清,明明是報道一位基層黨組織書記,通篇都在描寫人物如何做好事,卻很少提及人物做好黨務工作的事跡、經驗,顯然偏離了報道主題。我們及時進行分析研討,明確了不同主題的報道方向:優秀黨員主要展現人物堅定的信仰以及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而優秀黨務工作者則緊緊圍繞黨務工作的職責,更多挖掘人物做好黨務工作的經驗、心得,包括統一黨員思想、夯實基層堡壘、贏得群眾擁護、推進社會發展等。這樣一來,就將兩類不同主題的人物塑造得更加鮮明。再如,報道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雖然他們各具特色,身上有各種各樣的優良品質,但我們還是重點圍繞他們選擇基層,甘于扎根基層、默默奮斗奉獻這一主題來開展報道,通過我們的報道,起到引導和號召更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的輿論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一個典型人物都有血有肉有個性,有獨特的“閃光點”和強大的精神力量,要在報道中把這些展現出來并傳播出去,必須依靠扎實、深入的采訪,在采訪中細心觀察、用心發掘、不斷追問、換位思考,收獲獨特的感受、帶回有價值的信息,繼而用報道引發讀者共鳴。
用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現人物形象是典型人物報道慣用的手法。要講好故事,不僅要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比如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攻堅克難的經過、默默奉獻的事跡等,更要深挖故事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動、心路歷程,讓故事更真實、豐滿,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強核報國“龍”騰出海》這篇報道中,記者講述了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首席專家、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繼年輕時參加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的經歷。在那里,外國專家是主導,就連地板磚、電話線、水泥都要從國外進口,國產化率不足1%。可以說,這段受制于人的經歷讓他心里憋著一股勁,從而對自主創新的追求更加強烈。
《堅守四十載復綠黑土灘》是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青海省達日縣自然資源局林業和草原站站長羅日蓋的報道。在報道中,記者同樣講述了羅日蓋的成長經歷,以此來探尋他對草原有著如此深厚感情的緣由。因為他是牧民的孩子,祖祖輩輩都依靠草原的養育,草原的退化讓他很自然地聯想到要是草沒了,“牛羊吃什么?牧民的日子該怎么過”,從這樣的心理活動中更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位藏族漢子對草原發自內心的珍視。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說過:“有時候,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傳神的細節可以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3]用細節塑造人物并不是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精選那些能夠凸顯人物個性、體現人物精神的典型細節,并用在關鍵之處。
比如在對羅日蓋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羅日蓋雖然是草原站站長,工資卻是全站最低的。細細追問下才得知,曾經有一次轉換身份的機會擺在他面前,當時草原站的其他人都抓住了機會,但羅日蓋卻因為不想耽誤野外作業,主動選擇了放棄,就這樣錯失了機會。更讓人感慨的是,如果不是大女兒周措的無意發現,一家人也許會被一直蒙在鼓里。記者將這樣的細節用在稿件中,更映襯了羅日蓋堅守草原40 年的不易與可貴。
再比如,采訪優秀縣委書記,時任黑龍江省延壽縣委書記、一級巡視員劉金成,記者發現他總是帶著兩個公文包,一問才知,他年輕時曾在一次抗洪搶險工作中身體產生應激反應得了糖尿病,因為身體不好,必須隨身帶著藥,每次吃飯前都要自己給自己打針,為了工作方便,也為了不引起別人注意,他就把藥裝在公文包里,有時候身體扛不住了,吸完氧、打完吊瓶繼續工作。這一細節很好地展現了劉金成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
典型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食人間煙火,他們有血有肉、有兒女情長、有性格不足,面對選擇時也會糾結彷徨,把這些矛盾沖突呈現出來,可以讓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更具張力。
在對邢繼的報道中,記者描述了他曾面臨的抉擇:采用單層安全殼,還是雙層安全殼。這意味著在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是讓步工程進度,還是追求更高安全標準。邢繼十分清楚兩個選擇的利弊,并做了長時間的思想斗爭,但在關鍵時刻,他選擇了有更高安全標準的雙層安全殼方案。面對兩難抉擇時對更高安全標準的堅持,彰顯了這位卓越工程師不畏困難、嚴謹務實、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在《坎子山上,好大一棵樹》這篇報道中,為了更好地塑造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登殿的形象,記者通過魏登殿的妻子馬勝英之口,呈現了這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身上的矛盾沖突。在馬勝英口中,魏登殿太忙,回家來電話也不離嘴,家里活,很少管;別人開代銷店都賺錢,老魏卻攢了幾百張欠條;村里修路,要求“戶戶通”,老魏卻不讓修自家門前的路;白天忙完了,晚上點馬燈或打手電去地里干活……一邊是妻子“又氣又疼”的埋怨,一邊是魏登殿默默的堅守和付出,在這樣的矛盾沖突和對比中,人物的不易與不平凡之處更加得以凸顯。
典型人物報道要出新出彩,有吸引力、感染力,離不開記者的精心寫作,用文字觸及讀者心靈。打造典型人物報道精品,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所謂“鳳頭豹尾”,開頭和結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開頭吸引讀者一探究竟,而好的結尾能讓讀者回味無窮,甚至掩卷沉思。
《把百煉鋼做成繞指柔》,是對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經理、正高級工程師王天翔的報道,記者這樣開頭:“鋼鐵也能徒手撕開?”以一個顛覆人們認知的疑問開頭,而且一句自成一段,很快抓住了讀者眼球。然后對這種超薄不銹鋼精密箔材進行通俗易懂的解釋,讓讀者知道了“手撕鋼”這個概念,并了解了這種鋼材的特殊與寶貴之處。之后引出報道的主角,步步深入,巧妙而自然,并將王天翔比作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鋼鐵俠”,既符合他深耕鋼鐵領域的職業特性,又緊緊抓住了人物的精神特質。
再如,《插向黑惡犯罪的“尖刀”》是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天津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七支隊副支隊長孫冀的報道,記者在開頭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先說對孫冀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右眼皮因為面部神經受損耷拉下來”“沒走多遠就喘得厲害”,這樣的形象讓人很難相信他是一位掃黑刑警。然而,他的履歷卻顯示這是一位功勛卓著的優秀刑警。通過這一鮮明的反差,引發讀者好奇,隨著記者的講述去探尋這把插向黑惡犯罪的“尖刀”背后的故事。
結尾處記者提到孫冀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警察,再以他的兩句話作為收尾:“如果一個案件,因為我的疏忽或無能,讓犯罪分子逍遙法外,讓無辜群眾蒙受冤屈,那我也就犯了罪。”“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寫出了他從警二十年對初心和夢想的堅守,升華了感情,十分有力。
在典型人物報道中,以物喻人或者給人物提煉一個傳神的叫法,能夠讓讀者迅速抓住人物特點。
在對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冷曉燕的報道中,記者將冷曉燕比作銜泥燕子,不僅契合人物的職業特點和精神,而且與她的名字關聯,讓人過目不忘。在文章首尾,記者又有意點出冷曉燕“如燕子壘巢般一刻不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燕子”,不僅進一步強化了人物形象,而且首尾呼應,讓報道仿佛有了貫穿始終的一根線。
在對魏登殿的報道中,記者提到了當地漫山遍野的刺葉櫟,這種材質堅硬、根扎貧瘠土壤、給大山帶來蓬勃生機的植物與魏登殿的形象不謀而合,以此作比,為報道增添了一絲文學色彩。
在典型場景中講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能夠產生電影鏡頭般的效果,讓故事更加鮮活生動,讓人物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在對羅日蓋的報道中,記者在開頭描繪了一幅盛夏高原草場圖,并描述了人物形象和在場景中的一系列動作,如“一瘸一拐地向草原深處走去”“俯身扒開一叢叢草”“嘴角浮起笑意”。把典型人物放到這樣的典型場景中,一下子就把讀者拉到了現場,仿佛能看到這位頭戴氈帽、身材結實的藏族漢子在高原草場上是怎樣辛勤播種草籽、保護草原的。
再如,在對時任青海省達日縣委書記牛得海的報道《四場“仗”民心歸》中,記者刻畫了一段極具沖突性和故事化的典型場景。開頭就是,“城管局局長卓瑪永遠忘不了,牛得海上任的第一天,就把她訓哭了。”寥寥數筆,寫出沖突,留下懸念,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接下來,記者用簡潔生動而引人入勝的語言描述了那天的經過,其中,卓瑪“叫了聲‘老大’”、牛得海“直接拍了桌子”等一系列動作描寫,以及“你叫誰‘老大’,怎么能把所謂的江湖習氣那一套,帶到我們黨內來!”這種極富個性特點的直接引語,讀來有場景、有細節、有沖突,之后再引出牛得海狠抓干部作風的決心和力度,流暢精彩,引人入勝。
言為心聲。直接引語用得好,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直接引語要符合人物身份,還要有特色、有份量。
在對時任廣東省懷集縣委書記黎曉華的報道《一錘接一錘敲開新天地》中,有幾處直接引語很有特色。對當地干部,黎曉華提出,“要增強‘灣區意識’,對標‘灣區標準’,絕不能‘身體進入大灣區,思想還停留在山區’。”能夠體現縣委書記的遠見和對干部的嚴格要求。而為了引進企業,黎曉華在面對企業負責人時則推心置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的話也很接地氣:“你能多租一畝就多租一畝,不要小看這一畝地……兩公婆都在家務工,一個月少說也有兩三千元……”不僅符合人物身份、當地特色,而且讓縣委書記苦口婆心、一心為了地方發展的形象躍然紙上。
在對冷曉燕的報道中,一些直接引語也頗有特色,比如“關鍵是要摸清群眾想什么,知道他們要什么,這樣才能往群眾心坎上‘使勁’。”“怎么唱好戲,要靠社區書記。”“只要是對群眾好、對社區好的事,再苦再累再難,我都要試一試。”不僅符合一名社區書記的身份,而且話語間也能顯示出冷曉燕對社區工作有思路、有熱情,對群眾有感情。
在眾多典型人物報道中,如果能夠創新報道體裁和形式,無疑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比如《小巷里的“大家長”田象霞:“咱得做解決問題的‘句號’”》這篇報道,記者采用了自述體,以人物自己的口吻娓娓道來,讀來讓人覺得這位社區書記似乎就站在自己面前說話,親切而生動。
人物寫作的至上境界,其實還在于記者不斷涵養自身的底蘊,充盈自身的元氣,從人品,到文品。[4]做好典型人物報道,需要記者樹立精品意識,在選題、采訪、寫作等多方面下功夫,錘煉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這樣才能推出更多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注釋:
[1]陳二厚.從《十個共產黨員》看典型人物報道[J].中國記者,2021(03):70-72.
[2]肖國蓮.典型人物報道要以時度效為標尺——以時代楷模張富清報道為例[J].中國報業,2020(01):60-61.
[3]曾藝.寫好新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四個維度——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鐘揚報道為例[J].傳媒評論,2020(01):27-30.
[4]費偉偉.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采訪與寫作[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