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作者單位:白俄羅斯國立大學)
配音的發展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歷史上存在著360多種戲劇,并且部分流傳至今。戲劇中的皮影戲、木偶戲與口技等是配音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戲劇中的對白劇情與角色的獨白都需要配音,成為我國最早出現的配音藝術[1]。近現代以來,電影藝術的發展推動配音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1949年,蘇聯電影《普通一兵》譯制成功,其是我國配音演員創作的第一部譯制作品,隨后配音開始迅速在國內發展,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為國內初代配音演員的誕生地,譯制與配音多部國外電影的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為國內配音行業的招牌,奠定了國內配音行業發展的基石。
隨著譯制片配音的蓬勃發展,一種新型的影視形式出現在大眾眼前,即動畫,配音是動畫的核心要素,動畫配音得到重視。憑借精湛的配音與內容,《小蝌蚪找媽媽》與《大鬧天宮》等多部經典動畫至今流行不衰。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大量引進國外的長篇動畫,也逐漸開展了對國外長篇動畫的配音工作,《聰明的一休》《忍者神龜》與《蠟筆小新》成為一代經典。隨著電視紀錄片開始亮相電視熒屏,配音又成為電視紀錄片的核心要素,極大程度上影響電視紀錄片的品質。憑借精湛的配音和內容,《動物世界》《舌尖上的中國》等一眾紀錄片成為國內紀錄片經典。隨著互聯網時代和傳播媒介蓬勃的發展,配音行業也不斷發展。配音是一個對原片進行能動創造的加工過程,是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加工形成的藝術語言,是對角色與內容的完美表現與詮釋。憑借精湛的配音藝術,塑造出的完美的角色與內容,部分廣播電視配音作品脫穎而出,成為經典。因此,分析與探討廣播電視配音藝術的創作與創新性表達至關重要 。
雖然國內的配音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但是此前的配音并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與研究,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也沒有為人們留下優質的配音藝術作品。伴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影視劇走向千家萬戶,譯制片、動畫、紀錄片等多種形式的影視作品涌現,配音行業迎來了發展契機,得到了關注,并且留下了大量的經典作品供人們賞析與研究。配音是在一定劇情語境與角色設定下的藝術語言,配音演員通過規范發音與沉浸式表演等可以創作出具有表現力的配音作品,給觀眾帶來極佳的視聽體驗。其中,配音藝術創作是每一個配音演員的必修技能。
準確貼合口型與氣息是配音藝術創作的基礎,直接決定配音作品的成敗。如果配音演員的口型與氣息不能與作品中人物的口型與氣息準確貼合,配音與原片人物說話的長短不吻合,觀眾的觀影體驗就會大打折扣,這會對影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配音演員要想做到貼合原片人物的口型與氣息,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確定原片人物話語開口與閉口的位置,明確自己的配音時間,做到配音與口型的準確貼合。其次,改變自己的語言氣息與節奏,做到配音與原片的準確貼合。對于譯制片,更是要注意這個技巧,不同語言的長短不同,如英文等一些國外語言普遍比普通話更長,改變語言氣息與節奏非常有必要。再次,在配音過程中要盡量掌握原片劇情的發展情況與人物關系,做到配音與之協調,真實還原原片人物語言表達,從而創造出一個優質的配音作品[2]。
在電影《妖貓傳》中,僧人空海的臺詞是由配音演員楊天翔完成的,空海的飾演者則是日本演員染谷將太,楊天翔配音的節奏與語態是建立在空海飾演者染谷將太的表演上,要做到與其表演中的口型與氣息準確貼合。楊天翔不僅做到了口型與氣息的貼合,而且充分展現了日本人說中文的語態,顧及咬字與輕重音,創作出了一個優秀的聽覺形象,觀眾完全感受不出配音的存在。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鋼鐵俠對女兒說“I love you three thousand time”,在中文配音時將其改為“愛你三千遍”,將“我愛你”簡化為“愛你”的目的之一便是更好地貼合口型,因為原片中的首字母“I”與“愛”正好同音。在經典外文動畫片《冰雪奇緣》的配音中,由于《冰雪奇緣》是一部英語電影,英語發音和漢語發音存在較大差異,配音演員通過控制語速和停頓等技巧來保證電影人物的口型一致,給人們呈現了一部完美的配音作品。因此,保證準確貼合口型和氣息是配音演員的基本功,也是進行配音藝術創作的基礎。
提升聲音可塑性是配音演員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其進行配音藝術創作的前提。聲音的可塑性就是指聲音的可變性,配音演員可以根據原片人物形象與劇情發展,在配音過程中將自己的聲音大小、音域寬窄、音色粗細與音質色彩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加貼合角色的形象與原片劇情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天真爛漫的小姑娘的聲音往往明快清脆,成熟穩重的年輕人的聲音往往響亮寬厚,老年人的聲音往往蒼老且伴有氣聲,不同的人說話的方式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下,同一個人的聲音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在緊急情況下發出的聲音會急促,在閑暇情況下發出的聲音是緩慢的。提升聲音的可塑性就是要靈活運用音色、音高、音量與音長四個要素的變化,打造出各具特色與千變萬化的聲音形象[3]。因此,配音演員要加強對聲音可塑性的訓練,做到能夠準確和得心應手地對自己聲音進行調整,以滿足配音的需求。
在《唐伯虎點秋香》一片中,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是一個灑脫不羈又帶有瘋癲的形象,并且有很多搞笑與無厘頭的行為,聲音的變化多種多樣。但是,配音演員石班瑜在對其進行配音時,充分利用聲音的可塑性,活靈活現地為人們展現了影片中唐伯虎的形象。在《大話西游》中,周星馳飾演的孫悟空同樣是石班瑜配音,與《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唐伯虎不同,《大話西游》中的孫悟空的音高明顯較低,同時展現的形象與性格也完全不同。石班瑜在配音過程中充分利用聲音的可塑性,為人們創作了至尊寶的經典形象。
準確表達角色的情感是對配音演員的基礎要求,也是配音藝術的主要特點。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情感,這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體驗。在藝術創作中,情感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活躍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郭沫若曾說:“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情感,終于感情?!闭嬲乃囆g品是以情動人的。因此,配音人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投入自己的真摯情感,同時要做到忘卻自我,掌握劇中人物內在感情的發展線,使之成為自己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藝術形象[4]。要想準確表達角色情感,配音演員就要把握原片或劇情的歷史背景與主題思想,深入體會原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對角色與劇情有深刻的理解。配音不是配音演員單純的背誦臺詞或者對口型,而是根據劇情與臺詞再創作的藝術。誦讀臺詞雖然看著很簡單,但是配音演員要想領會臺詞中的情感與思想,并且要表達出來是很難的,需要用心體會,并且勤加練習。同時,配音演員的性格特征與精神氣質要盡可能地貼合原片人物,同時聲音條件與音色也要貼合原片角色,以便于掌握原片角色,讓觀眾感到聲如其人。
在經典國語大片《霸王別姬》中,由于程蝶衣的飾演者張國榮先生的普通話不夠標準,于是在電影拍攝結束之后由楊立新先生對程蝶衣一角進行普通話配音,楊立新先生的配音恰到好處,符合程蝶衣的性格特征與人物情緒,給人們展現了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戲癡與頑強不妥協的程蝶衣,為《霸王別姬》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孫悟空因為被困五指山五百年,此刻的孫悟空表現的是桀驁不馴和傲嬌自負的性格特征,但是孫悟空遇見小和尚江流兒之后,性格特征發生了明顯變化,這時配音演員就根據劇情的變化對自己的聲音作出了調整,將孫悟空在不同階段的性格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還出現了一個反派角色——混沌,混沌喜歡化為書生皮相來隱藏自己丑陋的外表,因此混沌的外在形象是柔弱書生,內心性格則是邪惡貪婪,配音藝術家童自榮先生通過華麗精致的嗓音展現出了混沌翩翩公子的形象,用尖銳壓抑的聲音展現出了混沌陰暗歹毒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塑造了混沌的角色形象。因此,深刻把握角色性格特征,準確表達角色情感是配音藝術創作的一大重點。
配音演員在配音的過程中,不僅要反映出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多種情感狀態變化,也要貼合劇情人物的運動狀態,并且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如果原片中人物是哭泣的狀態,配音演員要盡量保持哭泣的狀態,并且將哭泣狀態表現在聲音中;如果原片中的人物是在運動狀態中,配音演員要盡量保持相應的運動狀態,并且要有相應形體運動的語言表現??傊?,配音演員在配音時不僅要還原人物的感情狀態,也要有相應的形體狀態,并表現在配音的語氣節奏與氣息感覺中,對于搖頭與眨眼等一些基礎表情與動作,也要盡量貼合,做到與原片角色的完美融合[5]。
蘇聯譯制片《辦公室的故事》中女主角的配音演員馮憲珍分享自己的配音技巧時提出,配音不能夠僅僅貼合口型,對于原片角色的表情、手勢、呼吸等一些動作,也要仔細觀察與反復練習,只有這樣配音才能夠更有層次,如果僅僅貼合口型,出來的配音往往只有聲音,沒有感覺。同時,配音演員要仔細觀察角色的神態、語氣與形體等,分析角色周圍的環境,掌握人物不同的語氣與態度。如果一個配音演員不懂人物行為和表演,那他就不是一個好演員。配音演員馮憲珍分享的配音技巧很好地說明了貼合原片人物行為動作的重要性,配音演員貼合人物行為動作可以做到與角色的完美融合,使表達的情感更加真實細膩,從而創作出經典的配音作品。
配音是對原片能動地創造性加工過程,配音演員擔負著與原片演員共同完成塑造一個完美角色的任務。情景交融與留白之美是配音藝術的創新性表達,能夠將配音藝術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給觀眾帶來極佳的審美體驗。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概念,其是藝術隱喻和視覺形象的想象共同體,富含渲染力、哲理性與共鳴感。意境不僅僅出現在美術與影視劇等視覺藝術中,也可以是配音等聽覺藝術的創新性表達。配音藝術的意境之美,是指配音演員結合作品與稿件,把握主題思想與語言情感,做到與原片演員的完美融合,達到以聲化情的目的,呈現出有聲語言的意境之美。在《舌尖上的中國》一片中,配音演員李立宏通過配音將自然、食材、鏡頭畫面與人物等劇情元素串聯成一個有機整體,創造出一個具象又富含想象力的聽覺世界。在第一季《自然的饋贈》中,開篇李立宏便通過渾厚與磁性的聲音,表達出一種韻味,之后精美畫面閃過,音色與畫面巧妙地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優美、絢麗且底蘊豐厚的聽覺意境,表達出對事物的敬意和美好感情[6]。例如,在配音藝術家孫悅斌的配音作品《一品黃山》中,孫悅斌先生采用低語調、低語速和結尾下滑語勢的配音方式,給人一種仿佛置身于黃山之中的感覺,營造了悠揚縹緲的意境,通過和層巒疊嶂、煙霧繚繞的黃山結合,把黃山鎮定、飄逸的王者之范表現得一覽無遺[7]。
留白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概念,在我國的書法繪畫、戲曲話劇與園林建筑等藝術作品中得到廣泛應用。留白就是借助空白作為載體渲染出美的藝術,能夠提升作品的審美價值,即“此處無物勝有物”,給人留下審美體驗與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留白也是配音藝術創作的創新性表達,能夠將配音藝術提升到新的高度,帶給觀眾優質的藝術享受。在配音藝術的創作中,留白不是戛然而止,而是配音演員適當地結合原片作出適當的停頓,形成獨特的美學韻味與回味的余地。聲音的留白不僅可以增強節奏美感,還能夠提高觀眾的觀看體驗。在《舌尖上的中國》中,配音演員李立宏通過富有詩情畫意的配音給人們展現了美食背后的智慧與勤勞,其在長句的表達中適當的停頓和留白,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給觀眾提供了思考人與大自然的相處方式的機會,展現出了深厚韻味。配音藝術的留白創作是一個能動思考與美學探究的過程,配音演員需要對視聽文本、文字語言等進行深刻理解,這也是對配音演員文化底蘊的考驗。
配音在國內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并且隨著廣播電視的發展,配音得到穩定發展,成為一種藝術。本文著重分析了配音藝術的創作與創新性表達,提出了配音藝術創作的策略,包括保證準確貼合口型氣息,奠定配音創作基礎;盡力提升聲音可塑性能,避免出現千人一聲;深刻把握角色性格特征,準確表達角色情感;生動還原角色運動狀態,做到與角色完美融合。筆者希望借此能推動學者對配音藝術的探討與研究,為配音藝術創作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