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坤
(作者單位:彝良縣融媒體中心)
突發事件通常會產生較強的社會沖擊力,短時間內會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公共性、危害性、危機性的特征,不僅會危害公共利益,還對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個人及心理造成破壞,危害社會穩定。因此,如何對突發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需要重點關注的 問題。
從狹義上講,突發事件可以理解為突然發生的事情,言簡意賅地說就是天災人禍。突發新聞是報道突發事件的新聞。突發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是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突發新聞報道考驗著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組織報道、新聞策劃和輿論引導的綜合能力,能夠體現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
突發新聞現場采訪環境是十分復雜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常常會對交通、運輸、通信造成中斷,這些會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安全上的損害。記者在采訪時會遇到來自自然環境和人為方面的重重阻力,有時甚至會影響突發新聞的真實性和及時性,這就要求記者隨機應變。2020年7月20日,云南昭通市彝良縣牛街鎮花果村馮家溝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一農戶住房、酒廠、養殖場倒塌,兩人失聯,彝良縣至牛街鎮的道路中斷,大量車輛滯留。接到任務后,筆者和同事駕車連夜繞道趕往現場。當時,重要路段已實施了交通管制,派出所民警封鎖了現場,任何無關人員不得進入,在不熟悉路況的情況下,筆者與同事積極和上級、現場處理該突發事件的派出所領導協調進入了現場進行報道。
各種新技術的發展,重塑了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全面記者”的出現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人人都能生產和傳播新聞的時代,新聞生產方式和傳播模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是部分新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修養不高,再加上法律與行業規范制度的缺失,使得新聞質量參差不齊。
突發事件往往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極大的危害,媒體公布的真實情況可能會對涉事單位或個人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他們往往會采取多種方法阻撓突發新聞的傳播。而且,部分新聞媒體認為突發事件會影響社會安定團結,所以一些突發新聞不允許被報道出來。
在突發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媒體“封鎖”信息,導致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二是有些媒體為獲得一手資料,追求收視率,無視受害者的感受和要求;三是一些圖片和視頻運用不當,導致突發新聞報道的視覺效果不好;四是記者自身的失誤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侵犯當事人的隱私。
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新聞的真實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目前專業媒體故意造假新聞的現象已經不多見,但是部分自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獲得較高關注度,就傳播虛假新聞。造成新聞失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一些地方、部門風氣不正,編輯、記者核實與查驗不嚴等。
記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是搞好新聞的根本,對做好突發新聞報道有著重要的作用。記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記者的作風、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等就顯得至關重要。有些記者存在輕視修養的錯誤傾向,認為“只要能應付報道,就能當記者”,但如果記者的素養不高,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突發新聞的真實性。因此,記者應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竭盡所能,確保新聞真實、全面、客觀、公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記者要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腳踏實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
著名記者李普曼說過:“往往一條新聞的價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優美,寫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誰首先發現它、報道它。”敏銳的洞察力是新聞記者必備的能力之一,記者要想做好突發新聞報道,就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具體要做到三點:一是及時掌握上級精神,了解國家發布的新政策;二是堅持立足全局,從大處著眼,熟悉基層,從小處著手;三是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養。
新聞媒體要想建立健全突發新聞報道的快速反應機制,就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健全制度保障機制。新聞媒體要組建集最高決策層、危機傳播管理專家,以及收集、采編、制作、發布及報道為一體的應對團隊,明確團隊人員的工作內容和主要職責。其次,提供先進技術、物質、人力資源和后勤保障。再次,組建一支反應迅速、工作能力強、職業素養高、業務精湛的新聞報道隊伍。
第一時間報道新聞時,記者要具有強烈的新聞洞察力,要“短、平、快”,展現最新動態。在現場得到素材后,記者要快速編輯幾句話甚至一句話描述一個新聞事件或者事件的一個片段,第一時間將其發回后方,以多媒體形式滾動發布;同時,文字要簡潔、敘述要準確生動,準備連續報道。2020年6月29日,云南彝良縣境內遭受強降暴雨,致使彝良縣牛街鎮、柳溪鄉、洛旺鄉出現洪澇災害,筆者主動向單位請戰,與同事冒著暴雨、泥石流、塌方的危險,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在此次報道中,彝良縣融媒體中心制定的應急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筆者與同事趕往現場的時候,各部門快速作出反應、及時到崗工作,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了當地鄉鎮黨委政府,了解了基本情況并快速成稿;同時,由2名工作人員和前方的記者保持聯絡,發布最新現場救援動態,搶占輿論高地。
趕到突發事件現場后,記者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就需要掌握突發新聞采訪的特殊技巧。首先,記者必須要以最快的時間抵達現場并認真觀察,針對事件大小、性質作出基本判斷,用攝錄一體機記錄下現場情況,如果進行航拍,效果會更佳。其次,現場采訪的一個重點是要尋找到核心采訪對象,這事關報道成敗。任何新聞事件都有個金字塔似的采訪圖譜,記者要在短時間內尋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對象進行采訪,充分掌握一手資料和了解事件全過程,及時公布真相。再次,記者在報道突發新聞時,應做到“快、準、靈、新、細”。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震,彝良縣組織醫療救援隊和捐贈物資前往救援,筆者為隨隊專職報道記者。在進入災區后,筆者通過努力迅速找到了支援災區的4名農民志愿者并對他們進行了采訪,最后制作出了新聞《彝良農民志愿者:趕赴災區獻愛心》,他們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觀眾。
一些記者往往倉促上陣,在采訪中如何提問才能深入而不遺漏是其重點思考的問題。記者首先要弄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及結果等,在現場可以和相關部門進行合作,開通新聞熱線,對提供有新聞價值線索的群眾給予一定獎勵;同時,與其他媒體或記者進行合作,以獲得更豐富的新聞素材。2020年6月29日,彝良縣境內遭受暴雨襲擊,致使彝良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39名村民被洪水圍困,筆者和隨后趕到的消防救援大隊人員同心協力,一同前往救援,同時和昭通日報社保持聯系、及時發稿,其中報道的《云南彝良39名村民被洪水圍困消防緊急救援》被央視新聞采用,拍攝的救援視頻被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焦點訪談》欄目的“汛情緊急 響應升級”版塊所 采用。
此外,細節是決定新聞報道成敗的關鍵,記者在還原新聞現場時應避免合理想象,同時要掌握現場報道寫作技巧。第一,要提煉現場報道的主題思想;第二,要抓住人物、環境、細節等;第三,要報道和新聞事件聯系最密切的場景,巧用背景資料。在報道突發事件時,記者要體現人文關懷,面對受害者應該給予同情和幫助,不應采訪處于受驚狀態下的人。在災難現場,如果采訪影響了救援行動,記者應當停止或改變采訪方式,如遇到需要警察、消防和救護人員介入的情況時,要及時報警,減少人員傷亡。
寫好新聞的秘訣在于講好故事。針對同一新聞事件,有的記者寫得生動精彩,有的記者寫得平淡乏味,追本溯源就是其講故事的能力的差異。季羨林認為,“要想寫好文章,就只能從多讀多念中來”。在報道突發新聞時,記者的語言表達要客觀、確切、簡練、樸實,要明確故事化寫作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經過、結果的七要素,要切入具體、注重細節、講究沖突。
那么講好精彩的故事有什么技巧呢?首先,挖掘事件細節,刻畫具有說服力、震撼力的細節,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其次,采用場景、畫面相組合的結構方式構筑敘事場景。再次,設置敘事懸念,借用短故事的寫作手法構思新聞,突出事件背景、情節。最后,有效地控制敘事節奏。大家都不喜歡記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展現事件的跌宕起伏才能扣人心弦。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過后,缺少一些深度報道。突發事件過后,新聞工作者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和獲得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全面的深度報道。要想做好深度報道,記者要優化自身的寫作技巧,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義;深入社會和民眾,掌握第一手資料;運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紀實手法,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以引發受眾思考。
突發事件中的輿論主體主要是政府、媒體和公眾。整個社會輿論的產生和發展,實際就是各方力量的話語權之爭。對于突發事件,一些網民持幸災樂禍的態度,這時記者就要做好新聞報道,正確引導輿論。首先,記者要關注輿情焦點,體現新聞報道的人本關懷。其次,記者要重視輿論領袖和重點人群,主動報道新聞或進行議程設置,避免流言擴散。
事實表明,做好突發新聞報道要講究策略。記者要主動出擊,第一時間傳播新聞,把握“時度效”,搶占輿論高地,以正視聽,短時間形成凝聚力;同時,直面突出問題,及時亮出觀點,掌握輿論主導權。例如,受臺風“天鴿”的影響,2017年8月23日夜間,云南彝良縣兩河鎮遭遇持續暴雨,引發了山體滑坡,多處道路塌方,道路中斷,多人被困。筆者和同事向單位請示主動出擊,帶齊設備第一時間進入現場報道,第一時間傳播新聞,以正視聽,掌握輿論主導權。其中,《“天鴿”裹挾風雨一路向西 云南彝良:暴雨致道路中斷多人被困》《臺風“天鴿”影響南方多地 云南彝良: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兩千人轉移》兩條新聞報道均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采用,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從突發事件到突發新聞的轉換過程中,記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突發事件關系重大,涉及多方利益,涉事方會使用多種方式對記者進行誘惑甚至威脅。記者只有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基本素養,才能抵制住誘惑,防范不良行為的發生。記者要想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增強政治敏銳性;其次,熟悉、理解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法律法規,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再次,有較強的責任心,端正工作態度和作風;最后,提升自身的新聞洞察力、業務能力,尤其是表達和溝通能力。
維護新聞真實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有堅持新聞真實,才能使新聞事業取信于民,縣級融媒體中心才能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記者既要志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基本素養。同時,應掌握突發新聞現場報道特殊采訪技巧,講好突發新聞故事,切實提高輿論引導力,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