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君昌
節日在世界各國各民族中享有獨特的文化地位。尤其是重要節日,堪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標志性文化符號,具有廣泛而共同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記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節日更具喜慶元素、團圓色彩、尚古精神和祈福愿景,因而具備融入域外文化的天然基因,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金色名片。
河南廣播電視臺以《唐宮夜宴》為標志,近年來推出“中國節日”系列電視節目,逐步呈現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陽系列化創作態勢,以貼近現實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對中國節日文化作現代表達。“中國節日”系列電視節目在AI、AR、VR等技術的加持下,讓受眾沉浸于浪漫的古典神話場景,享用中華節日饕餮盛宴,節目廣受歡迎,傳播屢屢“破圈”出海。
節日文化傳播受到國人青睞不足為奇,要想享譽海外則要我們在國際傳播方面付出更大努力。現代考古研究證明,海上絲路萌于商周,成于春秋,及至明代鄭和下西洋則是極盛。還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唐時鑒真東渡,盛唐萬國來朝,林林總總,都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外文化交融發展的典型事件。這些事件,一方面把以節日為經典符號的中華文化遠播海外;一方面也淘瀝域外文明,經過一番消化吸收,納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于是,作為至今僅存的四大文明——中華文明,成為一個不斷吐故納新的、凝聚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世界性文化。
凡有華人處,便有中國結。千百年來,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與在地民族朝夕相處、相濡以沫,以吃苦耐勞、善良恭讓的美德融入當地生活,尊重當地習俗,同時也贏得所在國和當地人的尊重和接納,許多地方視華人節日為當地多民族的共有節日。每逢春節、元宵等重要節點,無論天涯海角,盡張燈結彩、鑼鼓喧天,千里共嬋娟。
而今,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蕩歲月,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風險并起,黑天鵝與不確定事件頻仍,和平發展常態格局被攪亂。這時,人們普遍向往回歸文化襁褓,尋找人文歸屬,汲取母體養分,再續成長動能。蘊含親情人倫、天人合一、和諧萬邦價值理念的“中國節日元宇宙”呼之而出,生正逢時,恰切廣大國人、華人華僑和五湖四海喜愛中華文化外國人的心理期待,契合傳媒市場需求,成為拉動民間親誠紐帶。
在合適時間、合適場所,掀開東方文化神秘面紗,使之映入世人眼簾,既是中國節日傳播的幸事,也是作為媒體的文化責任擔當。在此背景下,中國節日傳播應當繼續保持開放包容姿態,海納百川,吐故納新,保持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共情力和傳播力。第一,挖掘跨文化敘事功能,統籌線上線下活動,以線上傳播強化整體布局,串珠成鏈,壯大主體文化群落;以線下活動吸收在地文化精華,以游戲等拓展形式樣態,增強節日文化時尚感和參與感,將有普遍價值的異質文化提純,適時反哺母體,使之更具多元化和接受度。第二,加強節日文化標識建設,在傳播中根據反饋不斷使之標準化、規范化、簡約化。比如,規定色系:絳紅+赤黃;規定項目:貼春聯、掛燈籠、舞獅子、賽龍舟,還有節日LOGO設計等,做到易識別、便參與。第三,強化節日傳播品牌設計與推廣,聚焦節日文化儀式感、體驗感和智媒化,探索節日IP模態應用,以社交產品增強品牌親和力,以趣味互動盤活商業價值,以系列在地項目活化節慶氛圍,營造“美美與共”人類愿景。
中國節日傳播具有戰略傳播屬性和文化認同功能,蘊含較高文化附加值,其共時性威力有目共睹。正因如此,媒體在中國節日相關節目和產品設計制作中,要向河南廣電學習,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情價值,制定戰略傳播規劃要遵循跨文化傳播規律,側重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中國節日成為不同國度、不同族群之間共情的紐帶,成為地球村“樂見”“易傳”“同享”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