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千桂
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事關融媒事業高質量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事關基層社會治理,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中心,向管理要效能、向創新要動能、向發展要潛能,有效增強新聞記者隊伍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充分發揮新聞記者隊伍的凝聚力、引領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切實助力新聞記者隊伍既在互聯網主戰場管得住、用得好、頂得住、打得贏,又在田間地頭新賽道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新聞記者隊伍建設面臨著不少挑戰,其中既有客觀困難,也有主觀問題。
建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一項根基性、全局性、戰略性工程。縣級融媒體中心基本構筑著全媒體矩陣,建設著“新聞+政務+服務”的工作格局,但同時,縣域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有的停播了除縣域新聞外的所有電視欄目,全員轉型移動端;有的仍將原有頻率頻道和內部報刊作為主陣地,原地踏步。有的大刀闊斧進行機構改革,甚至由事業單位整體建制轉為企業方式運營;有的囿于體制機制問題不可自拔。有的求新、求變,勇于創新探索發展之路;有的依靠行政命令和政府推動,等、靠、要思想依然很嚴重。
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是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的一項基礎性、關鍵性和長期性工作。一些創新性舉措應運而生——或在各街鎮和委辦局建設分中心,或在基層單位及社區(村)建立新聞采集點或通訊站,或推行首席記者制,或建立社區新聞發聲人機制,或加強內部管理,等等。以上一系列舉措都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聚焦身邊人,講好身邊事,確保了新聞記者隊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確保了讓黨的聲音深入人心,成為最后一公里的最強音。
盡管如此,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一些新聞記者成為全媒體記者,進入了主戰場,但是仍然處于“你是你,我是我”這個層次,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有很大距離,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工作格局還任重道遠。
客觀上,縣媒記者隊伍面臨著四大困難。
1.隊伍年齡老化。筆者調研發現,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新聞采編人員和新聞記者的平均年齡集中在36歲~45歲,有的平均年齡甚至高達48歲。新招聘人員的最高年齡則通常到了30歲或35歲,放寬到40歲的情況也很普遍。隊伍年齡老化、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突出,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有效解決。
2.人才流動性不足。受到體制機制的掣肘,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員工缺乏退出機制,那些業務技能過時、工作能力不強甚至態度差的員工沒有辦法分流,加上“一個蘿卜一個坑”,年老的出不去,年輕的進不來,難以優化隊伍結構、釋放人才活力。
3.全媒體人才缺乏。新媒體新聞產品的策劃、采集、加工、制作和發布,需要全媒型、專家型人才。縣級融媒體中心往往因為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空間、發展資金有限,以及體制機制、待遇、職稱、落戶等方面的限制,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些地方出臺的雙特機制、創業基金、年金或年薪制等人才政策,只面向特殊人才,未能惠及整個新聞記者隊伍。
4.高層次人才稀缺。縣級融媒體中心是聽民聲、察民情、匯民意、解民憂的最直接、貼心的媒體機構,是構建黨媒話語體系、建設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戰略基地,需要具有大格局和大智慧的高層次人才。對待這類人才不只是需要特殊政策,還需要特殊方式方法,需要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更寬廣的舞臺。
主觀上,新聞記者隊伍的建設主要存在著四大問題。
1.用舊理念理解新變革。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需要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在主戰場,新聞記者面對的是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對手,面臨的是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縣級新聞記者的報道理念、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雖然有所突破,但部分記者依然停留在“我是誰”層次。沒有理念革新就沒有生命力,沒有自我革命就沒有競爭力。
2.用舊思維對待新發展。長期以來,新聞記者秉承“內容為王”的發展理念安身立命,內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好的內容也需要傳播的渠道與平臺。內容建設是根本,渠道貫通是關鍵,平臺建設是高地,經營拓展是基礎,管理突破是保障,而五個方面的深度融合,需要著眼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優勢資源,立足互聯網新的發展,在新的戰略高地布好局。
3.用舊方法處理新需求。融媒體中心一次采集、多次生產和多元傳播的內容生產傳播機制,能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然而,這種模式沿用了傳統方法,將新聞記者固化為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當前,無論是融媒體中心的建設,還是對新聞記者隊伍的建設都是以此為核心。然而,縣級新聞記者既是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還應當是資源調度者、輿論引導者和監督者、網上網下同心圓勾畫者。
4.用舊體制維持新格局。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各地紛紛讓縣級融媒體中心重新回到了事業體制,縣級融媒體中心歸屬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媒體融合發展探索期,在體制內發展既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保護,人員沒有了衣食之憂,但發展卻會有諸多限制。突破體制機制,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發展謀略,在微博、微信、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業態迅速迭代和快速換代的進程中,不能疲于應對,需要建設好新聞記者隊伍以不變應萬變。
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需要革新理念,創新方法,引導縣媒記者隊伍“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客觀困難是現實的,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不突破主觀上的桎梏,很難堅守好縣域輿論陣地。新聞記者不只是新聞的把關人、生產者,還是內容的聚合者、渠道的調度員、監督的領頭羊和生態的構筑師。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以人才隊伍的建設為基礎,著力于互聯網發展的制高點,將人才匯成一支軍、內容擰成一股繩、渠道織成一張網、監督鑄成一把劍、生態化成一股力。
1.人才匯成一支軍:提升人才凝聚力,搶占發展制高點。為了提高新聞采編隊伍的工作效率,激活其創新潛能,增強其發展動能,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加快構建一個雁陣格局,形成一個戰略支點。一是將人才隊伍建設成以新聞記者為領頭雁、以新聞采編隊伍為中流砥柱、以新聞輿論工作者、信息員、青年群體為重要支撐、以廣大群眾為堅強后盾的雁陣格局。二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與高層次人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構建以融媒體中心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體系,既創新發展策略深度,又靈活掌握戰略主動,形成中心的戰略支點。
在這支隊伍中,要充分發揮各個群體的優勢,如新聞記者、新聞采編隊伍、新聞輿論工作者政治站位高、黨性強,信息員扎根一線、嗅覺敏銳,青年群體有活力、創造力、更懂互聯網,廣大群眾置身網絡、了解需求,專家學者有高度和深度。同時要充分解決各個群體的實際問題,例如,大學生需要舞臺、自媒體有生存之憂、專家學者需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每個人的閃光點串成一條線,將各類人才匯成一支軍。
2.內容擰成一股繩:聚合內容引領力,搶占話語制高點。這支隊伍本身就是一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隊伍,有黨媒機構——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堅強領導,在內容建設層面,凝聚共識、開拓創新,增強并發揮內容的引領力、引導力和傳播力。一是優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中央廚房”,將內容采編流程由單兵作戰的“策、采、編、發”升級為整體聯動的“同心策劃、數據分析、內容生產、實效傳播、精準發聲以及及時監測和反饋”。二是貫通縣域公共媒體、委辦局的新媒體和屬地自媒體的內容資源,建立遍布城鄉的信息員網絡,實時獲取來自基層和一線的第一手資料,及時挖掘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材料和創作優質內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三是高效實現縣域各部門、各戰線、各群體一盤棋的工作局面——優質內容融匯融合,好聲音共鳴共振,好經驗相互借鑒,攻堅戰戮力同心。四是建立精細化的內容生產機制,以激活內容創新的生命力、激發內容創作的原動力、壯大主流聲音的引導力、擴大主流價值的影響力。
這支隊伍中的各類群體是各類網民的代言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代言人的榜樣力、創造力、傳播力和行動力影響受眾,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
3.渠道織成一張網:拓展渠道貫通力,搶占傳播制高點。堅持移動優先、科學布局,整合好縣級媒體資源,讓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傳播觸角遍布網上和網下。縣級媒體資源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縣級公共媒體資源,包括縣級廣播電視臺及新媒體傳播矩陣、縣委縣政府開辦的網站、內部報刊、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等;第二類是縣域委辦局的新媒體資源,包括區域內各委辦局開辦的三微一端;第三類是自媒體資源,包括區域內個人和機構開辦的三微一端;第四類是口碑媒體資源,口碑是社區居民(村民)、朋友間富有活力、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傳播形式。
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媒體資源以第一類為主,稍有突破地整合了部分第二類媒體資源。隨著自媒體成為網上“吸流王”以及線上朋友圈和線下口碑力量的疊加,第三類和第四類媒體資源才是讓黨的聲音遍布網上和網下,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的主渠道。
4.監督鑄成一把劍:強化監督威懾力,搶占監管制高點。“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但現在這個空間“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和暴力”,問題頻發,負面內容時常全媒體、多時空同時發酵,更影響著田間地頭的民心、民意和民聲。由于媒體的主辦機構或人都歸屬某一街道、社區(村)管理,縣級融媒體中心這一級機構有著天然的優勢建立正面導向監督體系,以實時掌控情況,有效塑造態勢,精準管控危機,牢牢抓住精神家園的領導權、主導權和話語權。
一是建立“政策引導、大數據監測、行業自律和群眾監督”的正面導向監督體系,并與現有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貫通,形成監管多層次的閉環體系,助力解決監管難題。二是對各類自媒體進行屬地化監測、屬地化監督,逐步夯實這一網格化管理模式,并將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網下空間,形成多時空聯動的監督體系及輿情大數據。三是構建以新聞記者隊伍為領頭羊、以信息員隊伍為基礎的監督網絡,將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網上網下各個角落,這些觸角散則成兵,聚則成軍。四是定期發布監測、監督報告,強化屬地內MCN機構和相關企業的主體責任,促進行業組織自律,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營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社會氛圍。
5.生態化成一股力:激活生態生命力,搶占賽場制高點。縣級融媒體中心缺技術、缺人才、缺商業基因,這是客觀現實,不容回避。互聯網企業也缺這少那,然而,微信沒有生產內容卻是大眾青睞的傳播平臺,銀聯沒有一家銀行卻網絡了眾多銀行,淘寶不生產產品卻整合了整個零售業。由此可見,自身核心生態體系建設尤為重要。
構建核心生態體系要以新聞采編隊伍為核心,構筑縣級融媒體中心以雁陣格局、創新體系和監督體系互為支撐的規范化、網絡化和數據化的核心生態體系。在內容、渠道、監督等各個層面,貫通網上和網下兩個時空,為核心生態體系建設提供原動力,形成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發展格局,增強融媒體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以核心生態體系建設相一致的人才評價體系,創新建設新聞采編隊伍的管理機制。圍繞核心生態體系建設,建立融媒體中心新聞記者及采編隊伍與新聞輿論工作者、信息員、青年群體和專業團隊協同工作的工作機制、動態管理制度和一體化的組織架構,鑄造鐵打的營盤。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最好環境是良好體制機制。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但并不是要把融媒體中心完全關進體制的籠子里,關久了,就會失去創造力,失去戰斗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一把手工程,深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體制機制改革,將主力軍培養成有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敢想、敢干、敢打、敢拼的虎狼之師,縣委縣政府和縣委宣傳部要發揮主體責任。
1.明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定位。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全面挺進主戰場,聚焦“最后一公里”,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及時準確地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講好本地故事、傳播地域文化,構建大宣傳格局、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輿論監督、凈化社會風氣,增強輿論引導能力,牢牢把握輿論斗爭的主導權,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2.做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各部門各單位的統籌合作。統籌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新聞采編隊伍與縣域各部門、各戰線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協同工作的長效機制和矩陣式組織架構。統籌建立縣級融媒體中心新聞采編隊伍與駐地企事業單位、新媒體機構、自媒體和信息員隊伍凝聚共識、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
3.探索事業、企業雙軌制運行模式,并逐步釋放其活力。從全國成功經驗來看,縣級融媒體中心采取采編和經營分離運行,事業、產業雙輪驅動,實現用人和分配的市場化,能提效能、添活力。但同時,由于各地基礎不同,雙軌制運行模式不能盲目照搬,需要找準著力點,進行科學謀劃。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對全球一張網,需要全國一盤棋。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通盤考慮、下好一盤棋,從根源上做好人才隊伍建設,以建立黨媒主導的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牢牢占領互聯網主戰場,主導田間地頭新賽道,引領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為此,需要理清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戰略地位,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從媒體的意識形態屬性來看,縣級媒體直接下沉到社區(村),以社區(村)為基礎的網格化宣傳所凝聚的思想共識、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媒體的產業屬性來看,在互聯網欲直接貫通“消費”與“生產”兩大環節的這個新賽場上,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最靠近這個新賽場并且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的政府機構,以社區(村)為基礎的需求側管理是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核心驅動力,是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的重要一極,這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根植在這樣的土壤上,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發展才有無限可能。
不日新者必日退。縣級融媒體需應勢而動,不斷挖掘新價值,塑造新優勢。
1.深挖“縣級”的新價值。縣級媒體的觸角能直接下沉到社區(村),社區(村)是滿足基本需求、引導消費升級、擴大內需、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戰略支點,是加強需求側管理的戰略支點,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2.深挖“媒體”的新價值。媒體有雙重屬性,其意識形態屬性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有為的政府”相對應,其產業屬性與“市場經濟”和“有效的市場”相對應,因此,它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以及“有為的政府”與“有效的市場”完美結合的天然連接器。
3.深挖“融合”的新價值。基于“媒體”的新價值,進一步,以社區(村)為戰略支點,以“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為主線,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以及縣級和縣級之間可以根據地域資源和地域特點構建以傳播網絡、服務網絡、產業網絡和工業網絡互為一體、融合發展的生態體系。重要的是,這樣的生態體系具有生命力,能自動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升級。
4.深挖“中心”的新價值。縣級融媒體中心既能深耕一畝三分地,縣級與縣級之間又可以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共享資源。據此,縣級融媒體中心能夠成為區域內擁有現代傳播體系、渠道體系、服務體系和區域大數據資源的最強勢媒體、大數據機構以及城市和社會管理服務商。
當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持續深刻變化。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指示精神,縣級融媒體應順勢而為,占領主陣地,掌握主動權。
1.筑牢主陣地。新型傳播平臺是主陣地。筑牢主陣地,重點抓住三個方面:其一,抓住剛需,逐步解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如生老病死、日常生活問題等;其二,用戶是原點,社區(村)是支點,新聞是主業,數據是靈魂,服務和產業是支撐,生態是后盾;其三,構筑融“現代傳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基層治理體系”為一體的全新基礎設施,并進一步與“五位一體”建設相融合,鉚足戰略層的發展根基。
2.貫通新賽道。社區(村)、田間地頭是新賽道,是縣級融媒體中心賴以生存的最富饒的土壤,是互聯網企業一直想占領的戰略高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這個賽道上天然擁有先發優勢,可以將先發優勢轉變成領跑實力,同時與其他委辦局的便民舉措相融合,如與十五分鐘生活圈、蔬菜直通車進社區、閱讀空間等工程相結合,建好信息員網絡和服務網絡,夯實策略層的發展根基。
3.發展新生態。構建具有生命力的新生態,不能只局限于傳播生態的建設,需要以社區(村)為基礎的需求側管理為核心,與服務生態、商業生態、產業生態、經濟生態逐步融合發展。萬物皆媒、萬事皆媒的時代,用傳播力撬動產業力,用產業力推動傳播力,解決百姓的實際生活問題,用百姓需要的“物”和關心的“事”入百姓的腦、進百姓的心,百姓更喜聞樂見。
4.建強主力軍。建好、用活縣級融媒體中心,使之成為具有活力、實力、創新力、吸引力的舞臺,吸引具有戰略高度、策略深度、開闊視野、創新意識、責任擔當的優秀人才加入;喚醒或激勵老員工不上進就會被淘汰,努力了就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激活老員工斗志;促進網上網下最有活力的機構、群體和個人向縣級融媒體中心靠攏。讓各種力量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