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鄭重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提出,使包括教育在內的各行各業都為之振奮,凝聚起了踔厲奮發、擔當使命的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報告中關于職業教育的新論述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指明了前進方略。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識,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進動力。職業教育必須戮力前行、積極作為,在中國式現代化各個層面的推進上,充分發揮出作為類型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帶領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是一項前無古人、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我們既要認識到其艱巨性和復雜性,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必勝信念。眾所周知,教育是把人口負擔轉化成人力資本的基礎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我國教育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這無疑成為我們歷史耐心和信心的重要源泉。實踐經驗表明,面對規模巨大的人口體量,單一類型的教育供給顯然既不符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也不適應人們日益豐富的受教育需要。因此,必須更加堅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同類型、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補齊國民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類型短板。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隨著人口結構的加速變化,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加深、勞動年齡人口正在下降、人口政策調整效果尚且有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亟需通過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實現從人口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的轉變。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對職業教育的規模、結構、布局和優質資源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對在職人員培訓、托幼和養老服務領域的人才培養、老齡人口繼續教育提出了更大需求。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不僅要致力于提高人力資本增量素質,更要努力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素質,還要積極為不斷加速增長的老齡人口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為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職業教育要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進一步優化類型定位,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為十四億多人口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終身教育與培訓,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必然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強基、兜底、蓄勢、賦能和鑄魂的重要作用。“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在“五個一批”中作用突出,“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實踐經驗。千千萬萬來自貧困家庭的畢業生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我國職業院校平均每年培養近1000 萬名畢業生,為各行各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合格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可以說,職業教育有力托起了社會底部,有力支撐了我國由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職業教育需要繼續發揮好兜底、賦能的支撐性作用。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優化農村人力資本,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要服務就業優先戰略,認真落實職業教育法要求,質量評價突出就業導向,切實提高受教育者的就業創業能力,幫助他們實現從“能就業”向“就好業”躍升;要服務共同富裕,充分發揮促公平保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社會功能,通過增強技術工人、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群體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有效提高其創收的能力,使其盡快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職業教育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對于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獨特的作用。一方面,物質文明的進步離不開職業教育經濟功能的發揮。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和技術技能支撐是其最重要的職能。國際實踐表明,實體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實體經濟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成為發達國家戰勝金融危機的利器。因此,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與科技發展趨勢的有效對接,是做強實體經濟、實現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職業教育文化功能的彰顯。崇尚勞動的社會風尚是新時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作為與勞動操作密切相關的專業教育,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發揮好職業教育的德育功能,對于弘揚社會主義勞動觀,培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激勵青年學生和廣大勞動者熱愛勞動、樂于奉獻、愛崗敬業、實干興邦的精氣神,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為此,職業教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在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重要作用的同時,全面加強面向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普通學校學生的勞動教育服務以及面向全社會的勞動風尚弘揚與培育,促進全體人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全體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都把生命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在生產環節切實加強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因為在人類發展史中,生產環節是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最主要的人類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從藍天保衛戰到秦嶺拆違建,從保護東北黑土地到長江十年禁漁,都產生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成為人民增收的新增長點。未來,在我國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職業教育是大有可為的。各地和各職業學校要圍繞產業結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雙碳”目標、新能源與綠色經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等設置和調整專業方向、招生規模、課程教材內容,在教育教學和實習實訓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舊設備、舊工藝,在教師培訓與評價導向中增加與節能環保、生態保護有關內容的比重,加大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力度,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在新設備、新工藝、新課程、新教法的研發方面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對外開放大格局,主動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通過建立合作學院、培訓中心,邀請相關人員來華培訓,與7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洲國家培養了數十萬技術技能人才,展現了大國擔當。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外交合作中經常被提及的議題選項,“魯班工坊”“中文+職業技能” 正在成為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亮眼品牌。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不斷開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主場,2022 年成功舉辦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成立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主辦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世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博覽會,形成了“會、盟、賽、展”的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和新范式。在未來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職業教育要繼續推進本領域區域間的國家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世界變局,持續深化與國際高水平職業教育機構和組織的交流合作,推動認證認可體系與國際接軌,充分匯聚吸收國內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國際化水平,為我國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