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
以“七一勛章”“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黃文秀為原型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于2022年6月26日在央視一套播出后,迅速受到觀眾的喜愛與關注。劇作的藝術表現極為突出。
《大山的女兒》以廣西百坭村脫貧為切入點,不僅生動地表現了“大山的女兒”黃文秀一腔熱血、回報家鄉、投身脫貧、勤懇實干、不畏艱難、勇于奉獻的典型形象,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黃文秀精神內涵,即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扎根基層,不忘初心,拼搏擔當,凝心聚力,贏得勝利。《大山的女兒》在塑造黃文秀這個典型形象時,注重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第一,作品細致地揭示了黃文秀的“標桿”行為是有著堅實的思想基礎的。片子的開頭就道出黃文秀的人生理想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個理想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并服務于他人的,這也是與黃文秀的行為并行一體的。黃文秀在北京師范大學就讀的是思政專業,學校的教育對黃文秀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黃文秀在求學之路上一直受到國家的資助及他人的幫助,所以她有感恩回報之心。加之她關注社會、心系家鄉、重視踐行,所以在畢業之際,當廣西的選調團到校介紹廣西迫切需要人才助桂脫貧時,她義不容辭,勇于擔當。再者就是每每在她處于人生的關鍵節點時,開明、善良的父親的諄諄教誨和引導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革命的實踐必須有正確的革命理論指導。”①正是因為黃文秀有堅實的思想和信念作基礎,所以該劇在開篇就將她塑造為一個成熟、有主見、有情懷、有能力的人。她拒絕大城市的誘惑,謝絕男友及同學希望她留在北京的好意,歸還了學車及聚餐的錢,義無反顧地返回廣西家鄉就業。正是因為她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導向清晰、定力極強的人,所以她在之后的脫貧工作中能獨當一面,敢于直面種種困難。
第二,該劇較好地表現了黃文秀的成長歷程。她一駐村就計劃建“度假村”,這樣做似乎更能快速脫貧,但這是她未做深入調查而一廂情愿的想法。當她與守護村里山林的老支書三叔交談后,便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后來,錢經理再次侃侃而談要建度假村時,黃文秀調侃說:“你這個方案至少要一個億。”這是她通過實地調研后對之前脫貧思路的修正,也說明了她堅決反對不切實際的虛干,做事一定要務實求真。另外,當聽說百干村第一書記韓立明被村民打傷頭縫三針的事情后,黃文秀說:“村民野蠻,要抓起來,要給他們一點教訓。”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的黃文秀看待問題不夠成熟,對村民不夠了解,工作經驗不足。韓立明則顯得更成熟,他說:“我們永遠記住不要把教育農民變成教訓農民,不要把幸福化為抱怨。”韓立明被打事件對她觸動極大,也讓她深受教育,使她意識到在了解農村、理解農民上要下大功夫。同時,在黨建工作上,當范隊長問起百坭村的黨建工作時,黃文秀表示:“村里的工作多,還沒有顧得上。”范隊長教導她:“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后來,又經于鎮長的提點,她才意識到黨建工作的重要性。隨后,百坭村建立了多個村黨小組,這些黨小組在引導村民做好脫貧工作時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實例說明,該劇沒有為了拔高典型形象而刻意將黃文秀完美化和高大全化,而是客觀地呈現了她在扶貧工作中暴露的一些不足,同時也表現了在黨的關心指導和大家的幫助下,她得以不斷成長。這種讓人物回歸本真、生活化、接地氣的處理,更易被觀眾接受和喜愛。
該劇不僅塑造了黃文秀這個典型,還較好地展現了奮戰在扶貧第一線的第一書記的群體形象,如范隊長、韓立明、郭春福等。觀眾透過以黃文秀為代表的第一書記們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典型事例,深切地感悟到,正是因為黨的堅強領導,第一書記們滿懷不達目的不收兵的決心和意志,精銳盡出、全力以赴,才打贏了這場整體脫貧攻堅的硬仗。
劇作聚焦百坭村,為我們呈現了村里各色的農民形象及村里深度的貧困狀況。百坭村有著形形色色的農民,如整天沉迷喝酒,導致妻子離開,最終家徒四壁的六叔;因懶惰成性而致貧的黃元軍;為了獲得低保,四處上訪無理取鬧的告狀專業戶龔福洋;守著死去的老婆的墳墓,孤單住在山上破舊老屋不愿意搬遷的岑爺爺;心直口快、能干要強的寡婦蘭雙應;已先富裕起來,還一心盤算著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枇杷種植規模的村委副主任蒙昌龍;軍人出身、性格耿直、知錯就改的村支書農戰山;愛唱民歌的班小班和歌王班爺爺等。同時,百坭村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比如,龔福洋去縣里告狀時沒有鎖門,說小偷看到他家都會哭。唐專家到百坭村給班華元的砂糖橘園提供技術指導,黃文秀希望村民給專家老師們弄點好吃的,結果村里的黃主任只能殺了自家的豬來招待他們。小美沙因傷了腳無錢醫治,只能用木條將就綁著,自此成為殘障人士。這些情況說明,百坭村生活條件很差,人民非常貧苦。另外,在呈現黃文秀帶隊入戶調查的情節時,劇中的場景多是在一些人家的屋外空場上,如蘭雙應家、龔福洋家、歌王班爺爺家等。反之,只要是進入相對富裕的人家,拍攝場景均在屋里,比如先富起來的村委副主任蒙昌龍家、種煙大戶韋平力家。這也間接說明,百坭村的生活條件普遍不太好。
這個作品的主題是脫貧,但又不止于脫貧,其更蘊含深遠的前瞻思想。劇中表現的內容絕不止是一時的簡單的脫貧,而是要讓村民擺脫真正意義上的貧困、走向幸福。因此,該劇具體翔實地展現了村民在物質上與精神上的脫貧過程。
百坭村物質上的脫貧主要是通過以黃文秀為代表的村委深入調研,真正從根子上解決村里在脫貧工作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比如,對于貧困戶龔福洋家,黃文秀讓他種上了煙草,加入種煙合作社,由此徹底解決了貧困問題。對于黃元軍家,黃文秀則通過幫忙洗衣被、打掃屋子而感化了他,使他逐漸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后來,黃文秀鼓勵黃元軍到蘭雙應的榨油坊工作,使得黃元軍的月收入達到5000元。面對整日醉酒的六叔,黃文秀有意喚醒他之前作為升旗手的尊嚴和榮光,最終六叔也經受住了農戰山以酒誘惑的考驗,徹底戒了酒,重新成為一名令人尊敬的升旗手。后來,他也通過黃文秀牽線,靠養蜂來致富。針對班華元因種植的砂糖橘樹不結果而要砍掉改種枇杷,黃文秀千方百計請來唐專家做技術指導,使得他種植的砂糖橘當年就掛果40萬斤,那用屯得以脫貧。
該劇用了諸多典型的事例來體現百坭村精神上的脫貧。一是清潔鄉村。以往,百坭村的環境是臟亂差的,大多村民也不講衛生。黃文秀一到百坭村就帶頭組織大家清掃村委,打造整潔干凈的村容村貌。另外,在給臟亂的黃元軍家打掃衛生的同時,黃文秀還親自為他洗衣被,結果帶動起其他村民也自覺搞好家里的衛生。二是人們之間的關愛互助。黃文秀定期看望孤單體弱的韋奶奶,展現出良好和諧的淳樸之情。三是注重對孩子的教育。黃文秀歷經千辛萬苦,終于追回欲輟學外出打工的龔連升,并激勵他努力考重點高中,同時,她讓“歌王”班爺爺和“民歌小明星”班小班教村里的孩子們唱山歌。黃文秀還接納大學生進村做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提升村里孩子的思想境界。劇中特別選用了處于青春叛逆期的金鳳決心要考大學的轉變,以及龔連升積極申請入團來證明重視孩子教育的成效是明顯的。四是通過升旗儀式,將升旗與脫貧結合起來。劇中展現了四次升旗現場。冉冉升起的紅旗,激昂奮進的國歌,在黨員、村民、學生及孩子們心中激起齊力奮進、不斷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斗志。五是為村里建起街燈。街燈點亮村里的夜景,展現出農村生活的美好。
《大山的女兒》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脫貧工作是極其繁雜的,也是極為不易的。觀眾通過劇中展現的脫貧攻堅工作,在領會到脫貧的意義和真諦的同時,更真切地感激偉大的黨。
第一,在敘事上,作品特別注重呈現黃文秀所面對的各類矛盾:有與不同村民因訴求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有與縣扶貧工作督察負責人馬主任、百坭村村委副主任蒙昌龍、百坭村村支書農戰山等人之間的矛盾;有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脫困的矛盾;還有她自身的矛盾,如年輕、工作經驗不足;另外,她的家庭也深陷貧困,而且她父親患有重疾,等等。第二,作品讓主角人物始終處于矛盾沖突之中。在第一集中,黃文秀看到村委周邊的衛生情況較差,要求大家馬上打掃;開村委會時,她規定所有人不能在會議室吸煙;同時,她還要求黨員必須佩戴黨員徽章。這些要求與之前以農戰山為代表的村委干部的要求不同,從而引發黃文秀與農戰山之間的矛盾沖突。
作品在強化矛盾沖突的同時,還注重“立中有破”,即前面產生的矛盾,通常在隨后得到快速解決。比如,開篇黃文秀跟農戰山就產生了矛盾,緊接著村里出了車禍,黃文秀在處理車禍時奮不顧身保護村民,被亂棍打傷。她一心為村民付出的行為讓村民和農戰山感動。所以處理完車禍后,農戰山因擔心黃文秀見了死人血腥的場面而害怕,特地留在村委陪她。如此,兩人之前的矛盾就大大地緩解了。
同時,作品還著意“破中再立”,即舊有矛盾剛化解,新的矛盾又牽扯出來,從而增強作品戲劇沖突的張力。比如,黃文秀與農戰山初見時爆發的矛盾剛得到緩解,就因后面建度假村的事又激發出來。黃文秀打算在村里推行錢經理建度假村的設想,正當她準備用村里的自留林木向銀行貸款時,遭到農戰山強烈反對。農戰山認為這是在賭村集體最后的救命錢,并一把火把建度假村的文案給燒了。這樣,兩人之間又爆發出更為激烈的沖突。一波才平又掀新瀾,使得主要人物始終處于戲劇沖突之中,不斷地激發其凝神聚力應對接踵而來的“激勵事件”②。這種矛盾的建構自然深深地吸引觀眾參與進來,一道同頻共振。
《大山的女兒》用了很多細節來突顯人物和情節,用意很深。比如,黃文秀的辦公桌上一直擺著《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并且該書多次在后面的鏡頭中出現。斯諾寫這本書表達的就是“共產黨是中國的希望”。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脫貧奔小康的偉大工程,就是為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所以,該劇借用這本書表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和勇力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給韋奶奶定期洗頭,有好吃的紅燒牛肉也記著為韋奶奶帶上等,這些細節表明黃文秀對孤寡老人充滿關愛之情。黃文秀所戴的眼鏡也有所喻指。在讀研究生期間,她的眼鏡框是白邊的,顯得時髦,符合年輕人的愛美特點;她駐村工作時,所戴的是黑邊的眼鏡,體現了她成熟穩重的性格特點。百坭村村委副主任蒙昌龍一直系著壯族腰帶,表明他是壯族人。農戰山一開始穿著壯族服裝,后來多是穿著迷彩服,表明他是軍人出身,所以做事果斷,執行力強。后來,他攔住村民不讓砍掉砂糖橘的場景就顯得真實而合理。蘭雙應特意到黃元軍家,給他送去一把“掃把”,這個細節表明她希望黃元軍要多些勤快,要掃去他身上的惰性,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后一集,黃文秀的車行駛的公里數是25000米,喻指新的長征。同時,各村的第一書記坐在一起暢談當年參加長征的人也正是一批年輕人。通過這個細節,寓意我們正走在新的長征路上,同時激勵當代青年要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建新功。
精妙的細節包含豐富的內涵。通過細節的突顯放大以及前后情節相互間的關聯,觀眾由表及里,領悟到作品的內在指向和意涵,從而獲得深刻的認知與觸動。
《大山的女兒》注重突出廣西的地域特色。比如,作品不僅較好地展現了廣西的獨特自然風貌,還展現了廣西的民族服飾,比如農戰山在劇中始終都穿著壯族服飾,羅姐、三叔、五叔、六叔、班爺爺、岑爺爺日常都穿著本地的民族服裝,黃文秀在南寧會展中心推介會上穿著壯族的盛裝,村委副主任蒙昌龍在全劇中都系著壯族的五色腰帶。另外,劇中采用廣西桂柳方言,極具廣西味道。同時,該劇也表現了廣西的美食和廣西的名優品牌,比如廣西的米粉、水果、寶駿汽車品牌等。作品還適時插入了廣西的山歌,由班小班、黃元軍、黃文秀等人分別在不同場景演唱。這些山歌既與情節的推進相貼合,其歌詞也將故事與人物的內核和思想揭示出來。劇中廣西地域元素和廣西韻味的強化,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廣西獨有的魅力人文與風光。
劇中兩首主題曲起到了深化作品思想的作用。一首是《秀麗的翅膀》,“天空多空曠/要去飛翔”“奉獻那一腔愿望……讓小小身體/爆發出力量/跟著那理想/慢慢地成長/咬咬牙挑戰/未知的遠方/青春的綻放是最美的風光……”這首歌深切地概括了黃文秀奉獻家鄉,綻放青春的風采。另一首是《留下》,歌詞唱道:“脆弱如枝椏,也在撐起一個家。微小如塵沙,也能讓種子萌芽。貧瘠的土地上,才會綻放最美麗的花……”“愿是一束火把,一生如盛夏,每分熱都是報答……愿是一座燈塔,人間在腳下,每分光都是朝霞……”歌詞真切地表現了黃文秀堅韌、奉獻、敢于犧牲和敢于擔當的精神。兩首主題曲旋律優美動人,歌詞生動精彩,思想提煉準確,很好地揭示和點明了黃文秀精神的深刻內涵與偉大意義,升華了以黃文秀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守初心、全心為民、勇于奉獻的精神。
在鏡頭的表現上,該劇注重運用恰當的鏡頭語言來推進故事,突出人物。比如,黃文秀與農戰山因度假村事件產生激烈矛盾。第二天,黃文秀與農戰山去拜訪他最敬佩的老支書農三叔。這個片段的重點是農三叔為黃文秀與農戰山之間的矛盾作調解。農三叔首先批評農戰山不應燒掉度假村規劃方案,同時也告訴黃文秀,農戰山敬佩她真心為民的精神,他認為黃文秀能與農戰山并肩前行。最后,農三叔也講明了在百坭村辦度假村不合時宜的原因。為了表現黃農二人矛盾的緩解,該劇對鏡頭語言做了精心的設計與調度。在鏡頭中,黃文秀、農三叔、農戰山三個人同在一個畫面里。黃文秀與農三叔面對面坐著交流,處在畫面的前景,而農戰山側身處于后景,撇著柴火。農戰山雖然沒有插話進來,但時不時抬頭望一下正在交談的二人。黃文秀與農三叔一直在交談,而農戰山在一旁默默地傾聽。三人同在一個景深中,形成交互的信息流通“場”。這種鏡頭語言的表現,讓觀眾感受到黃農兩人的矛盾已被逐漸地消解了。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中的黃文秀自覺將自我的發展與國家的步伐緊緊貼合,牢記共產黨人初心使命,心系百姓脫貧事業,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深入村屯,細致調研,制定有效的脫貧方案。她不懼風雨,在平凡中完成一件件絕對不凡、感天動地的事情。作品以豐富的脫貧素材,呈現了一個真實感極強的扶貧英雄形象。觀眾看后,既認可黃文秀這個形象,被她的奉獻精神深深打動,更覺得這個人物形象是可學可追的,是當代青年見賢思齊的生動榜樣。我們的藝術創作就要像《大山的女兒》那樣,為時代鼓與呼。要合著時代的節拍,為這個時代中的英雄塑像,用生動的藝術形象來感召和激勵每個人,為偉大的新時代奉獻光與熱,不負時代之托。
注釋:
①曾牧野.革命實踐必須有正確的革命理論指導[J].廣東社會科學,1994(02):12-14.
②[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