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榮欣
“民以食為天”,人們總能在美食中獲得共鳴。近年來,以《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早餐中國》為代表的美食類紀錄片不斷更新,以紀錄片為載體,以美食為生活寫照,通過講故事、抒情等方式重新詮釋“饞點”。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卻遭遇了滑鐵盧,其豆瓣評分由第二季的8.6分跌至3.8分。這也折射出多樣化的美食類紀錄片面臨著同質化問題,引起了觀眾的視覺審美疲勞。2018年,由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簡稱B站)和旗幟傳媒聯合出品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一季與觀眾見面,帶領觀眾走進深夜故鄉,從全國各地燒烤中體會人生百味。節目一經播出便獲得不俗的反響,持續登上微博熱搜榜單,以深夜味蕾激發觀眾的觀影熱情,給予了他們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2021年11月17日播出的《人生一串》第三季在B站獲得9.7分的高分。《人生一串》系列紀錄片摒棄了“舌尖式”的敘事方式,以地方燒烤為切入口,通過平民化的視角結合時代主題,展示了各具特色的燒烤“靈魂”,同時融入社會普通個體的真實故事。本文以《人生一串》第三季為例,從創作理念、創作內容、視聽語言、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未來美食類紀錄片創作與更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傳統的美食紀錄片更多地把焦點放在展示美食的魅力與美食制作的過程上,拍攝精美但是相對比較沉悶。《人生一串》一改《舌尖上的中國》精致、文藝的作風,沒有選擇高端食材進行細致的敘述,而是選擇中國各地的樸素且“接地氣”的燒烤作為與觀眾溝通的橋梁,將傳統、日常的燒烤和觀眾的味蕾緊緊聯系在一起。正如導演陳英杰在采訪中所言:“煙火人情,有一種非常神奇的治愈功能;而世間百態,則是一道最過癮的下酒好菜。”《人生一串》第三季呈現的更多是社會平凡個體的吃喝和生活,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在敘事內容的呈現上將美食的靈魂深入到生活的文化表達中,柔性傳遞出市井煙火氣息。比如鏡頭呈現巷子里簡陋卻格外喧囂的燒烤檔口,門外站著或坐著只為吃上幾串烤肉的排隊食客;點上一桌子燒烤,與三五朋友結伴敞開肚皮的年輕小伙正玩著搖骰子游戲;那些在燒烤攤前圍桌而吃,顧不上滿嘴流油的食客;賣力吆喝辛苦烤串的攤主老板……都展現出極強的生活氣息。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普通人的吃喝場景更能引發無數普通人的共鳴。紀錄片中小鎮街邊的場景,通過深夜食材的“調制”,細述了無數人的市井氣息。“一把烤串一瓶啤酒”,繚繞的煙霧和燒烤架上的肉,這種對味蕾沖擊的畫面賦予了觀眾強烈的在場感。
共情比較容易產生在認同度較高的群體內部。①共情是個人通過調用經驗、知識對情緒信息進行鑒別、判斷和加工,通過自我投射的方式來體驗他人的心理感受,達成認知共情。在此過程中,激活和喚醒共情擁有多通道、立體式的交流路徑,有賴于語言、圖像、場景的情緒刺激。②盡管燒烤并不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一餐,但是代表著每個地方的“人間真實”。在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之下,適應快節奏生活的人們可以選擇在夜晚的燒烤攤中釋放壓力。而對于出門在外打拼的游子,地域性的燒烤則代表著他們對家鄉的喜愛與思念,鏈接的是精神上的故鄉。注重城市對特定人群的特殊意義,以及不同人群對城市賦予的情感,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燒烤開啟一場回鄉之旅,是《人生一串》第三季穩固觀眾依賴和喜愛的重要原因。③烤串通過味蕾觸動食客柔軟的內心,食客沉浸在烤串的美味中,城市的喧囂逐漸褪去,尚保留著一份靜謐。而觀眾在觀看中能夠回想起自己兒時家鄉的回憶,更能引起共鳴,激發“人在異鄉,胃在故鄉”的情緒。正如片中的字幕所呈現的一句句文案:“留在故鄉無非是珍愛熟悉的鄰里和樓下的小攤,而去往他鄉不過是追尋地道的滋味兒和地道的人”“其實每次回家,都是為了再次出發,惦記一種老味兒,更多是緬懷一段往事,忘不了一些老朋友”。正如片中食客對于家鄉燒烤攤的評價,是舊時回憶與現時的對比,忘不了的是共同的味道。該紀錄片通過燒烤觸及了遠在異鄉的觀眾心中對家鄉最熟悉和最真摯的感情。平凡的日子里依舊充滿煙火氣,“朋友,多久沒有擼串兒了。我們知道,這兩年有太多的悲喜交疊,人世變幻……我們驚喜地發現,民間的生命,依舊飽滿,平凡的日子,依舊滾燙,大家都一樣,不過圖個不負年華,人生快意……”《人生一串》第三季開篇就將生活中的小情緒融入大時代的背景主題下,以此實現與觀眾的情感聯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源遠流長的中華美食融合了各民族的烹飪技藝。《人生一串》第三季集合了中國各個地區的燒烤文化、飲食習慣和生活習俗。從大東北到珠三角,從新疆到浙江,從云南到貴州,每一集都展現幾個不同的地方,不僅呈現了各民族不同的飲食習慣,還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承,展現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地域特色,讓觀眾見證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比如,第一集《地不地道》介紹山東加入大蔥的燒烤卷餅,體現了山東人對大蔥的熱愛。從廣東中山獨有的脆肉鯇,到云南麗江的戰斗雞腳,再到貴州安順的豬小腸等,都體現了燒烤攤的地方特色。另外,在《人生一串》第三季中,方言的展現同樣代表著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文與氣質。家鄉的味蕾展現出的地域感更加真實,而方言也是城市飲食文化的縮影和代表,通過影像傳達著一種獨特的地域符號意義。通過B站廣泛傳播,《人生一串》第三季刷新著觀眾對中國美食紀錄片的影視印象,鏡頭下細細訴說的燒烤文化,展現的正是美食背后的中國文化底蘊,傳播的是中國文化理念,呈現的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真實日子。
同時,《人生一串》第三季也體現了一種美食消費的價值思考。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正如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描述的,人們在消費時代,更注重消費的是一種符號背后的意義。對燒烤的向往激發著觀眾前往節目中的燒烤攤打卡消費的熱情。比如在#人生一串3#微博話題中,有評論提到,“看到《人生一串》的淄博燒烤決定來打卡”“看完第五集專門來總店打卡”。因此,在《人生一串》第三季中,燒烤被賦予了一種地域符號,體現了各地飲食文化的價值,也帶來了一種美食的消費觀念——對夜晚“七葷八素”的追求。
“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它要求現實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意義通過創作者的創作活動,體現在作品之中。基于這一認識,其創作理念從根本上可理解為‘真實理念’。”④《人生一串》第三季每一集時長約為40分鐘,每一集以不同的主題進行敘事,將鏡頭對準不同地方不同小店的特色燒烤,從詳細的制作過程到食客評價,再到食材挑選與背后人文故事。相對于宏大的敘事風格,《人生一串》第三季的視角不僅聚焦于燒烤小店獨特的美食,更直達它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既有攤主也有食客,有回家創業的女子,有一起打拼的夫妻,也有感情深厚的兄弟姐妹。老城烤肉里的一家人,每一個主角背后透露著真情實感。比如,在第三季第一集中,燒烤攤主小宋被問到為何回到家鄉做燒烤,她給出了耐人尋味的答案:“它接近自己的生活,你是什么樣的人,就做什么樣的事。”食客們在燒烤攤中講述著城市的變遷,但是唯有燒烤的味道沒有變。這些街頭巷尾的燒烤攤,是夜幕降臨市井百態的流露,不僅呈現出一股簡單煙火氣息,還寄托著他們對于家鄉的愛和對于生活的感悟。因此,《人生一串》第三季不僅僅是燒烤攤主對燒烤的販賣,更是一代人對當地燒烤的記憶,其基于飲食文化與真實故事相互交織的飽滿敘事形式更能擊中觀眾的內心。
草根化的敘事是一種生活的樣本,通過平民化小視角,透露出質樸的人文情感,融合世俗的煙火,更接近生活百態。《人生一串》第三季中每一集最后都會對本集介紹的攤主進行精練的總結,如“在艾散江的指導下,放暑假的外孫也學會了烤串”“老洪的戰斗雞,又輸了”“小鬼終于可以忙里偷閑,陪陪老媽再嘗嘗小時候的味道”。影片中透露著對個體的關照,體現著人文氣息,呈現出一種人文價值。從小人物的故事身上,從細微視覺出發,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一種情節的關聯。正如片中呈現的師徒故事,對手藝的傳承和堅守,燒烤攤主之間難得的友情,食客對燒烤攤的認可等,記錄的是點滴日常生活細節和街頭氣質。也正是這種超越食材本身而關注社會中的小人物的做法,才能真正打動觀眾。
在美食紀錄片拍攝剪輯中,鏡頭的運用起著關鍵的作用,既要注重紀實性,又要兼顧藝術性。《人生一串》第三季除了運用全景鏡頭對外部環境進行烘托,還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來拍攝食物制作的過程,盡可能地還原食物的色、香、味。比如,燒烤攤中夾雜著調味料的香氣,滋滋冒油的烤肉、小腸不停翻轉著。特寫鏡頭除了對食物進行細致的描繪,還融入燒烤被端上飯桌、食客嘴部撕咬烤串的大快朵頤的動作以及食客稱贊的反應等特寫。快閃的食客嘴部特寫鏡頭配合著運鏡轉場,在恰到好處地反映食物的美味之余融入人物和動作,除了滿足觀眾對美味的感受,更通過對細節的把握,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進而吸引觀眾的關注。比如第三季第五集在介紹烤毛肚的時候,食客們一口咬下烤肉串的瞬間,讓觀看者產生一種近距離的代入感。紀錄片對食客的采訪大部分運用了中近景鏡頭。比如,在第一集中介紹中山脆肉鯇的時候,食客對著鏡頭講述自己天天都會來吃,仿佛與觀看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將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緒與食物的美味融為一體,這種畫面更具生活氣息,增強了觀眾對燒烤場景的“虛擬”空間參與感,更能產生聯想。
對于色彩的運用,《人生一串》第三季延續第一季、第二季的“原始狀態”,并沒有刻意加工。未加修飾的深夜小巷,小鎮居民歡愉的笑臉,小孩子清晰的臉龐,穿著睡衣的小姑娘,簡陋小店中五顏六色的食材,這些畫面呈現的并非精致面容和場景,而是人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該片在特寫中通常使用大光圈,將背景虛化以凸顯主體,增強食物質感。比如,在第二集中,老洪的鹵雞爪與香料等配料攪拌,再配上綠色大蔥的點綴;在第三集中,烤鯽魚鮮紅的辣椒、奶黃的蒜泥與翠綠香蔥相互包裹。這些鏡頭都以一種豐富的色彩語言牢牢抓住觀眾的味蕾。《人生一串》第三季整部影片偏暖色調,整體以晚上的場景為主,昏暗的燈光、炙熱的火焰與煙霧相互夾雜,制作環境和美食融為一體,間接展現生活的真實。
《人生一串》第三季注重真實反映生活,保留了同期聲,還原真實場景。正如克拉考爾所言:“紀錄片故事應該是被發現的,而不是構想出來的。”《人生一串》第三季保留了環境的喧雜聲、烤肉聲、食客的談話聲等燒烤攤跳躍的聲音,無不彰顯出紀錄片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同時,該片每一集都以導演陳英杰獨具辨識度的煙嗓子作為開頭,通過一段趣味且具有哲理性的文案,撫慰了快節奏生活下尋求平淡生活的觀眾的心,如“朋友,你吃過這樣的燒烤嗎”“你聽到過沒有,有人說,燒烤就像出門吃飯的一次冒險。生活半徑,限制了你的狂野表現,而滋味,就像一個地方的方言”“帶上你的好奇和一條包容的舌頭,咱們去參加一場黑暗中的聚會”。這些文案以一種跳脫且具有趣味的聲音感染著觀眾,引發觀眾無限的想象。在背景音的融合中,《人生一串》第三季體現了優雅與大眾的結合,比如“樂”與“舞”配上烤小腸的彈跳,是燒烤溫度的體現。
《人生一串》第三季的解說詞并不嚴肅,將生活中的詼諧趣味融入其中,如“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我們和他們一樣,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這副美麗的骨頭,就是佩奇們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后想象”“你的失誤,只可能是火候”。這些解說慵懶而生動地演繹“去精英化”的大眾生活。比如,在第三季第三集中介紹延邊茅草屋烤串時,導演組將鏡頭切換到一對情侶,呈現女生正在幫烤串的男生擦汗的場景,并配上解說詞調侃道:“也許茅草屋的燒烤太香了,小伙子吃得冒汗,擦汗的姑娘,愛得太甜。”伴隨著食客真誠的眼神,該片烘托了當下環境人物和動作的整體氛圍,生動地展現了人物的特征,將藝術性融入敘事中,充分展現藝術之美,使之新奇又可愛。“崔哥、你、朋友”,親切的解說仿佛朋友訴說,快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通過向觀眾細訴的方式,產生情感的共鳴。在聲音元素運用上,《人生一串》第三季進一步擴大了與觀眾的對話空間,提升了節目的網綜感,增強了傳播的活力,更契合年輕一代的文化表達。
《人生一串》第三季由B站和旗幟傳媒合作出品,將每一集分為不同的小章節,比如第一集主題為“地不地道”,第二集主題為“吃個新鮮”,每一集包含對幾個地方或者幾個燒烤攤主的講解。因此,《人生一串》第三季充分利用人們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傳播,使觀眾在觀看時間上擁有更多自主權,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另外,每期節目都擁有一個主題,通過片頭導演煙嗓味的哲理訴說與片尾故事的呼應,顯得更加靈動。
《人生一串》在前兩季便獲得不錯的成績,第二季獲得9.0分的高分。在優秀的口碑影響下,第三季在播放前便引起了關注和熱議。導演組進而通過播放預熱片、宣傳標語、海報、微博話題等擴大影響面,也培育了又一批新種子用戶。節目播出后,利用網絡意見領袖的力量,維持了話題熱度。在節目播出后,微博美食、微信公眾號等垂直細分領域的權威頭部大號發文推薦,不斷擴大節目的曝光率。線下粉絲打卡《人生一串》播出過的店家,隨之將自身感受發布至社交媒體,通過自身的經驗與其他粉絲互動。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優質內容與對美食的熱情結合的形式,形成分享的動力,容易引發裂變式傳播,擴大傳播的范圍,從而釋放內容的傳播價值。
基于B站的彈幕功能,雖然每個用戶發送彈幕的時間、空間不同,但是線上觀眾通過彈幕這種方式進行內容生產,在平等對話中表達情感,打造一個交互空間,也能夠給人一種“實時互動”的視頻體驗,更容易產生共鳴。“開始流口水了”“還是熟悉的味道”“老天爺,山東人聽這口音太親切了”等一系列的評論互動在視頻上方像子彈一樣發射,通過群體感染的方式,使情緒迅速擴散,從而使用戶產生認同感。彈幕的實時性和高互動性滿足了當下互聯網用戶作為生活者勇于表達自己觀點的需求。同時,這種參與感實際也包含著人們復雜情感的抒發,成為連接生活和藝術之間的橋梁。可以說,《人生一串》第三季中的彈幕區不僅僅是觀點的抒發場域,更是一個承載大眾情緒的場所。彈幕讓坐在屏幕前的觀眾借助彈幕這一形式形成一種準社交關系,跨越空間的界限,達到群聚觀看視頻的目的,從而建立起相互之間的認同感。⑤彈幕區提供交互渠道,增強了人們在虛擬空間的群體黏性,實現觀眾的自我滿足。比如,彈幕內容“我來了”“前面的姐妹請站住”“延吉人站住”等在表達“共存的想象”的同時,彈幕新奇有趣的UGC內容生產也會成為社交媒體再次分享的源泉,從而持續優化傳播效果。因此,通過彈幕的放大,個性化的評論會凸顯,引發觀眾又一輪“跨層”場景的互動。
近年來,美食類紀錄片不斷進行深耕,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優秀作品。但是,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審美水平不斷上升,紀錄片的制作更應該遵循分眾原則。因此,如何契合受眾的口味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人生一串》系列紀錄片的大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創作人員在吸收精華的同時,也要思考在未來如何進行創新,才能使美食類紀錄片的發展達到更高的高度。要立足于時代的發展之中,堅守以人為本的核心敘事價值,在題材選擇和內容抉擇上進行深耕,轉變生產模式和傳播策略,創新自身的視聽元素,滿足用戶的需求,充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形成多向互動的傳播方式。同時,應警惕美食類紀錄片敘事過于綜藝化的危險,合理使用敘事方式,在年輕化的趨勢中堅持自身獨特的邏輯,在紀實中堅守原則,通過優秀的作品引領觀眾的審美和品位,共同譜寫出中華美食別樣的味道。
注釋:
①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05):59-76+127.
②邵鵬.論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的共情敘事與共情傳播——基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4):116-119.
③唐之棋,楊淑雯.《人生一串》第三季提升受眾黏性的策略研究[J].今傳媒,2022(07):57-62.
④常啟云,肖鄧華.淺談紀錄片的真實性[J].新聞世界,2009(06):61-62.
⑤許果涵.《早餐中國》:互聯網環境下電視紀錄片的平民化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0(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