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秀,張艷婉
(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中國哲學課程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中國哲學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育新時代新青年,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使命。
人的素養乃至人格的塑造都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博大精深的中國哲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內涵、人生智慧,其中優秀的傳統資源能為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體系、精神修養、審美情趣等提供諸多啟示。中國哲學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專業限選課,課程思政既是中國哲學教育固有的內在要求[1],更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圍繞這一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實踐中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健全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要深入開展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及機制,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在中國哲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推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充分發揮中國哲學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理解,為塑造完善的人格提供文化、理論積淀;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助于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由于受到外界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曾經存在一定程度的異化現象。這種異化的最大特征是在社會轉型期多元文化和物質欲望的裹挾下,教育出現了功利化、低俗化,缺乏對教育本質的守望與堅守[2]。課程思政是扭轉教育異化偏向,解決人才培養現實困境,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使命的現實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沒有進行深入思索的時候,往往會把當前個人及社會產生的問題歸因到金錢,在進行價值選擇的時候,個別學生甚至會把“一夜暴富”排在首位。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人的個我化以及道德的失落,要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構當代青年的道德根基,提高青年道德修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哲學課程思政教育正是基于此種現實而開展。在應用心理學專業開展中國哲學課程思政更具有現實意義。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高,在新生德育答辯及與學生日常交流中發現,學生往往因為現實人生困惑而走進心理學尋求答案,但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在心理學中找到答案。中國哲學課程思政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旨在啟發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從另一維度探尋所面臨的人生困惑、心理困境的答案,提高運用辯證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育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達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境界。
在應用心理學專業開設中國哲學課程,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組織校內外專家充分研討、論證后的選擇,旨在培養學生的自我成長能力。自我成長是指“大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綜合利用多種技能和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培養自身對社會生活與環境的適應能力,確定個人發展目標和方向,為獲取更高層次的生存與發展條件而采取的行動”“逐步建立自我學習、自我革新、自我發展的動態過程”[3]。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培育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在中國哲學這一特殊課程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結合中國哲學課程的育人目標,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深度挖掘中國哲學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合理拓展哲學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使哲學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性與人文性相統一,使哲學觀點的歷史性與現實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1]。如在馬克思主義本體論視域下理解中國哲學“天人關系”,重新認識人在世界的位置,重新確立人生意義,并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視域下重新理解傳統中國“凡圣之辨”,認清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加強理想人格建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視域下踐行中國傳統哲學“成人之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自我完善機制,追求自身卓越,并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建設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因此,在中國哲學教學中,必須改革以往單純注重哲學概念和哲學觀點知識表達的現象,要加強課程思政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充分挖掘中國哲學在當今人格塑造和社會建構中的價值和意義,實現中國傳統哲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要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心理學理論的融通,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中國哲學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鑄魂育人為落腳點,在充分把握中國哲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牢固樹立“兩個結合”理念、“課程聯系思政”理念、“理論聯系實際”理念,精準融入思政元素,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增進生命體驗與感悟,立德修身成就理想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4]。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思想培根鑄魂的作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牢固樹立“兩個結合”理念,將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提升學生政治素養開展課程思政,在青年學生中樹牢“四個意識”,傳承使命擔當。如從儒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道德抉擇、道德踐履中體悟信仰的力量,樹立、堅定并踐行共產主義信仰,增強政治意識;從諸子百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致力于社會治亂的思索與社會的重構中感悟思想的力量,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透視時代風云,增強大局意識;在行動中強化對黨中央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組織認同,增強核心意識;從志士仁人“見賢思齊”的進德修業中領悟榜樣的力量,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優秀黨員干部及先進模范看齊,增強看齊意識。在對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理解中樹牢“四個意識”,提升青年學生政治素養,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投入社會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偉大實踐中。
中國哲學課程思政以學養提升、人格塑造為基本目標,以鑄魂育人為最終落腳點,牢固樹立“課程聯系思政”理念,引導學生立德修身培育理想人格,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中國哲學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傳統問題進行再思考、再分析,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追根溯源,探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目標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理論淵源,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聯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大德,即從傳統哲學天人觀中體悟信仰、使命、責任與擔當,鑄牢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守公德,從傳統哲學人性論、義利觀、君民論中體會公私之別,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嚴私德,從傳統哲學修養論、工夫論中汲取進德之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
中國哲學課程思政以中國傳統哲學智慧滋養心靈、提升學生自我成長能力為育人主題,牢固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理念,引導學生結合個體生命體驗開展時代之思。中國哲學通過設計恰當的情境和案例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各種哲學思潮的特質及與時代問題的關聯等,把思政教育引入教學各個環節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探尋中國哲學與心理學理論的融會貫通之處,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及個體生命困惑,以修養工夫論、人性論、生死論、義利論等指引學生處理人與己、人與人關系,以天人關系論、治道理論等指引學生更進一步處理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做新時代的新青年。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湖南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中國哲學課程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梳理中國哲學教學內容,結合中國哲學課程的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但是,由于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還有待加強,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還不夠緊密,思政教育融入中國哲學課程的方法路徑仍需繼續探索。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擬從以下3個方面開展教學改革。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中國哲學課程教師自身課程思政素養是決定中國哲學課程思政建設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推進中國哲學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必須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進一步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提升育人能力,提高課程思政素養,為課程思政建設夯實基礎。首先,應強化中國哲學課程教師的育人意識。教師應充分認識中國哲學課程本身及其在應用心理學專業開設的特殊性,自覺地把幫助學生塑造靈魂和養成人格放在首位,自覺地把課程思政理念貫徹到教學過程中去[1],加強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應提升中國哲學課程教師的育人能力。中國哲學課程教師應認真研究并掌握中國傳統哲學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深入理解中國哲學天人關系論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本體論思想、中國哲學知行關系論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中國哲學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國哲學圣人觀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內在共通性;深入體會中國思想家的“修齊治平”“內圣外王”之道,將“身教”寓于“言傳”之中,引領學生踐行中國哲學“成人之道”。
全面推進中國哲學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找準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融入點,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法融入中國哲學課程,運用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等辯證分析中國哲學家的思想體系,重新審視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在當代中國的價值。二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國哲學課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的中國哲學經典,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深入領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三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中國哲學課程中,深入領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中國哲學中的思想淵源,深入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脈相承性和有機統一性,以三大文化鑄魂育人,引領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推進中國哲學課程思政建設,要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豐富課程思政的方法路徑,增強育人的實效性。一是創新教學方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灌輸式”“填鴨式”“說教式”教學方式,采用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啟發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呈現出協調一致的交互主體性[1]。二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當前,互聯網飛速發展,新媒體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線上平臺更適合當今時代學生的特性,更便于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中,中國哲學課程應當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推動應用心理學專業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及中國哲學教學大綱,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充分用好第二課堂,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將理論落實到實踐。立足中國哲學課堂教學,以“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為基本宗旨,以“理論—實踐—傳播—創新”的育人機制打造“文化浸潤圈層”,組建學生思政育人宣講團隊,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創造轉化、服務社會為抓手,增強中國哲學課程思政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