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然 張彪 郭興
在體育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制提出良久,國外也早已踐行,美國在全國建立有家長教師協會,協會成員包括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人員,以協會的方式增強家、校、社之間的聯系,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到家、校、社一體化的教育。在國內早在2000年沈建華教授就提出了學校體育向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延伸,實行以學校體育為主,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為輔的“三位一體”體育教育的構想[1],但受制于經濟、教育、時代,在當時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條件尚不夠成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的任務,將全民健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顯示出了國家對于國民的健身參與的重視,強調了社會層面對于大眾健身教育和體育教育的必要性。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將時間還給青少年兒童。10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立法的形式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與“雙減”政策相得益彰。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家校協同營造好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教師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動員家長經常對學生體育鍛煉進行指導和監督。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家庭體育都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實現家、校、社共育的形式更適合新時代的發展。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中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四個重要”不僅僅為新時代體育工作作出指引,更為體育領域提出了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這意味著新時代的體育是體育健身、體育市場經濟、競技體育共同繁榮的時代,而體育教育是這三個大方面的紐帶。體育健身的發展需要體育教育的奠基,青少年體育健身需要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推動;大眾健身的繁榮同樣需要學校體育的帶動,學校的場地、專業師資能為社會體育發展提供幫助,參與并熱愛體育的青少年同樣也能帶動父母成為體育人口。體育市場的發展則需要更多的體育消費人口,以青少年體育為樞紐,無疑能夠催生出更多的體育消費人群,而未來競技體育的發展也更需要學校體育人才的儲備。新時代體育發展的核心在于青少年,在于對于青少年的體育教育,新時代對體育教育有著更多期待。
而如今的體育教育卻處在一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家長和教師對體育的認識需要加強。單靠現在的學校體育教育無法支撐起這些目標,還需要社會體育和家庭體育形成合力。
現如今的體育教育仍然是以學校體育為主的教育過程,在學校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體育的參與,體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然而長達十多年的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卻沒有形成體育運動的習慣,甚至沒有掌握一項擅長的運動項目,學校體育長期以來“唯成績論”的功利性導致了學生對體育的淺嘗輒止、低級重復,從而導致學生從開始就沒有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更別提習慣的養成。這也導致在體育中考的“指揮棒”之下,學生體質的峰值在初三后逐年下降[2]。為了考試而進行的體育,為了提成績而進行的單一枯燥訓練,將體育拖入了功利的漩渦,使體育變成“苦海”,讓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
將體育的任務完全交給學校,難免會導致此類結果的產生,而將單一學校體育的形式轉變成以學校為主導,家、校、社共育的形式,不僅可以減輕學校的負擔,還能夠將家長、社會機構和學校進行串聯,三者形成合力且能相互監督,便能大大增加學生體育練習的時間,增加參加比賽的機會,磨練運動技能。
恰逢體教融合和“雙減”政策的實施,80后、90后的父母成為中小學生家長的“主力軍”,他們注重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更加追求孩子的全面發展,琴、棋、書、畫、禮、樂、舞、誦等才藝成了中小學生的“課外必修課”。對于有一定經濟條件的家庭,會給孩子選擇多種培訓班,體育也會作為其中一項,但是一般僅僅作為補充,而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體育課外培訓的優先等級就會相對較低了,同等條件下,他們更愿意去選擇書法、作文等與文化知識結合更密切的項目。目前很多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對體育的認識只停留在是一種課外的拓展,沒有真正認識到體育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價值,更不理解體育的本質功能和延伸功能。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繼續推進體育改革創新,完善全民健身體系,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體育健身意識,增強我國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步伐。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歷史時刻,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的物質生活充足以后,家長對孩子的安全呈現出了更高的關注。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關乎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學校體育價值自覺實現的效果將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3]。孩子的天性在于活動,在游戲和競賽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過度強調安全性必然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當學校體育“不開展劇烈的體育活動”“不進行激烈的體育競賽”“不開設(或設而不教)體操類課程”常態化時,“球類活動操、游戲課”就成為眾多中小學校校長和體育教師心照不宣的共同選擇,學校體育課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校體育課程開展和教育方針、培養大綱“兩張皮”,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就無從談起。
與之相反的是,廣大體育培訓機構其辦學理念緊跟大政方針和國際前沿的步伐,場地設施方面比較規范,服務態度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在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提升競技水平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部分體育培訓機構為了抓住市場,趨于逐利的本能,“取悅”學生和家長,給學生更多的運動知識(甚至于超前的知識),導致超出了學生的生理承受能力,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的教練缺少體育專業素養,將錯誤的動作傳授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的健康、運動能力和終身體育的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社區體育的特殊功能表現為:促進居民參與;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增進鄰里交往;增強社會整合,增強社區凝聚力;發展社區文化[4]。社區是中小學生離開學校、出了家門進行活動的主要場所,更是其走向社會化的起點。如今社區的體育與中小學生所需體育脫節,究其原因,其一,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受限,社區大多都沒有設置深受青少年兒童喜愛的羽毛球、籃球、足球等體育項目的體育場地和設施,組織學生體育活動更是無從談起。其二,社區中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不足,很多家庭所在社區沒有設置社會體育指導員。當前我國走在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之中,社區作為國家體育政策執行、互動的末端環節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用開始愈發凸顯[5]。然而當前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并不完善,不能滿足社區人民的需求,社區建設者和管理者對社區體育的功能、管理運營等認識有待提高。如今中國正走在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之中,中小學生是未來體育參與的主力軍,社區體育在發揮“服務功能”時,要向中小學生傾斜。
治理理論的核心在于多元治理的方式[6],我國體育人口眾多,社區類型多樣,采取分工協作,多元化治理的方略無疑是最佳策略。目前在我國體育管理上,國家存在兩套體系,以教育部為首的教育管理體系和以國家體育總局為代表的體育管理體系,我國的體育管理結構呈現出一個縱向結構,而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社區體育則分別是兩套體系的縱向末端,即使國家非常重視家庭、學校、社會體育的一體化,但是真正到了落地施行,卻成了教育部門主要負責的學校體育去開展,而體育部門分管的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由于經濟、場地等因素制約,二者各自相互獨立運行,在具體的活動開展上交流甚少。
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在中小學生體育教育中都憑借其獨特的優勢起著不同的重要的作用,完整的體育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發揮其優勢,形成合力,最終實現“1+1+1>3”的效果。三者的功能和優勢各有不同,其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其教育的主體都在于實現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運動技能的掌握、運動技術的提升。故三者的共同目標是培養終身體育觀念,形成體育鍛煉習慣這個“最大公約數”。三者目標一致后,再去定位各自位置,協調三者關系,以形成最大的合力。
學校和社會資源共享包括場地設施、人才資源、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等,將以上資源進行必要的統籌和整合,實現對體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利用。“雙減”政策落地后,使得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體育項目,學校從大課間體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競賽等方面為學生搭建舞臺,僅依靠學校的體育師資遠遠不夠,無法全部覆蓋,可與俱樂部展開合作,用專業運動員、教練員來解決學校體育面臨的困境。在學校指導、家長輔助和社區保障下,推動體育教師進社區,發揮其專業能力,對青少年兒童和家長進行一些體育技術和認知的指導,彌補當前社會體育指導員匱乏的現狀。體育教師、專業運動員、專業教練員各有所長,通過學校體育平臺三者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同時,也相互提升三者自身的專業素養,形成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良好互動,當然“家校社共育”家委會需向提供服務指導的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酬勞。家庭體育和社區體育開展的場地不足,那么,學校場地在早晨、晚上節假日等時間向市民開放可有效解決,這也符合國家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課外體育活動根據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充分利用社區體育場地資源和俱樂部場地資源,從而達到體育資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體育服務目的,助推實現學校、社會體育共育新模式。
在家、校、社體育中,體育教材的統一是十分必要的,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可以通過體育家庭作業或是學校運動會的形式實現一定的統一。目前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培訓機構、各運動項目協會形式眾多,教練的水平參差不齊,采用的訓練更是五花八門。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溝通不暢,這就很難最終將家、校、社三者連成一片。這就需要學校要與周邊的社會體育機構形成合作,可以與政府一起建立體育培訓的準入合作制度,所接受合作的社會體育機構要定期接受培訓,增強校、社之間合作,將社會體育納入整個體育教育系統的一部分。
“十四五”期間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模式是全時、全地、全方位的,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推動國家全民健身戰略要求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推動實現體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改善當前體育環境,提升各級場館利用率,提高人民群眾的體育參與熱情;有利于改善家庭氛圍,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創設良好家風;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育學習效率,增加其體育運動時間,增強體質。新時期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育家、校、社共育還面臨來自物質基礎、社會保障、資源利用、制度建設等諸多問題,這需要在政府的指引下,家長、教師和社區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破除交流壁壘,建立起體育與健康教育體系的全方位協同共育新模式,助推體育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