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唐忠強 徐國棟 朱小云
(湖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咸寧 437100)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健康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加,人們對于體育資源的需求隨之增加,體育產業未來會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1]。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應緊跟科技發展前沿,更高效地為人民提供服務[2],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效借助技術優勢,能夠實現體育資源共享化發展[3]。
該文選取咸寧市咸安區、赤壁、通山和嘉魚4個地區的16個社區和36所學校作為調查范圍,以咸寧市的體育場館、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其他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者,以及周邊市民為調查對象,共計800名。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萬方等的檢索和查閱,搜索公共體育、資源共享、信息平臺的相關研究論文,對其他學者學術論文進行分析匯總,為該文的調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收集并了解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信息化及平臺建設相關信息,為該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該文通過對咸寧市咸安區、赤壁、通山和嘉魚體育場館、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的管理者和教育局、體育局領導的訪談,了解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的現狀及運行情況,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發放6種,共800份調查問卷,如表1所示。其中體育場館管理者10份、企事業單位管理者50份、學校管理者50份、社區管理者50份、其他管理者10份、市民問卷630份,6種問卷回收率分別為100%、96%、92%、96%、100%、96%,有效率為100.0%、95.8%、97.8%、95.8%、100.0%、98.3%。800份問卷,共回收767份,回收率為95.9%,有效問卷752份,有效率達到98.1%。通過調查了解咸寧市公共體育信息資源的現狀,從中得出關鍵信息,為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共享信息平臺的建設提供策略。

表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1.2.4 邏輯分析法
總結提煉查閱的文獻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各種信息,結合當前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共享狀況,采用歸納和推理的方法對有關理論問題和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研究。
1.2.5 數據統計法
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及統計處理,以厘清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現狀以及信息共享的影響因素。
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咸寧市市區共有體育場地682個,場地面積為474 159.69m2,前三位的項目場地是乒乓球、籃球場、羽毛球場。
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咸寧市五類公共體育場館,公共體育設施分布較廣,種類比較多,但公共體育資源場地配置不均勻。第一類大型綜合體育館中只有咸寧市體育中心、金葉體育館獲得了國家補助,免費或低收費向市民開放,潛山體育文化公園正在建設中,這類體育場館以室外為主,室內場地一般低收費。第二類是市直單位和直屬機關單位的公共體育場館,以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場為主,少有網球場、排球場地,基本對外免費開放,但這樣的場地主要分布在城區。第三類是各類學校體育場地,項目種類相對比較齊全,除了部分高校,其他學校基本實行封閉式管理,很少對外開放。第四類是社區中公共體育資源。就配置分布而言,咸安城區內,老社區相對比較多,人口密度和老年人指數較高,社區公共體育資源嚴重不足,人均分布不均,溫泉城區布局分布較廣。

表2 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場地的布局
表3顯示,第一類大型綜合體育館的體育設施種類齊全、更新快,設備維護好,客流量相對大,群眾滿意度也比較高;第二類市直單位及咸寧市直屬機關單位公共體育資源設施相對先進,維護及時,運動項目多樣;第三類學校里面的公共體育資源種類齊全,設備更新、維護一般,大部分只對本校師生開放,只有少數高校對外開放,中小學運動場地封閉管理,只有周末少許學校對外開放,其他時間基本上不對外開放,室外場地多,室內場地少;第四類社區里的公共體育資源種類少、更新慢、設施維護較慢;第五類公共體育資源種類少、更新慢、設施維護慢,全部對外開放,人流量一般。由此可見,第二、三類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較好,但缺乏共享機制,存在資源相對閑置與浪費現象。第四、五類體育器械種類少,配置相對單一,體育設施還存在安全隱患,很難滿足不同層級群體的需要。

表3 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設施使用情況
政策供給是保證公共體育場館的決定因素,當下發展公共體育事業的經費來源十分單一,主要依靠咸寧市體育局的資金支持。社區的公共體育運動場,沒有配備專業人員進行指導,沒有定期檢查和維護設備。管理人員多是兼職,很少進行專業體育培訓,以愛好者居多,這些因素都成為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限制因素。
咸寧市經濟水平不高,經濟基礎一般,當下公共體育資源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僅僅依靠咸寧市體育局的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應有效增加資源來源,拓寬輸入渠道,讓充足的資金來更好地支撐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事業的發展。
在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中,咸寧市體育場地分布供應與需求不均衡,其中在大型綜合公共場館中,咸寧市只有4個大型綜合體育館,4個公共體育資源配置的輻射范圍小,只有場館周邊的市民去健身,其他市民因為距離場館較遠,所以一般不去鍛煉。在企事業單位中,工作人員白天工作,晚上下班也沒人在單位進行鍛煉,場館也并沒有向咸寧市居民開放,所以這一部分公共體育設施存在資源浪費現象。由于咸寧市市民數量多,咸寧市只有44個社區有公共體育場地資源,這就造成了公共體育資源場館短缺現象。在咸寧市公共體育場館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部分體育資源還存在浪費的現象,如何建立一個協調各方資源的組織,更好地協調政府與各部門的關系,提高資源利用率,對發展體育事業至關重要。
由于經費與管理的缺位,很多社區依舊在使用陳舊或破損的設施,且沒有安排專職人員進行日常維護與修理,因此存在安全隱患。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的管理者要提高安全意識,在體育場地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與指導人員,并定期檢查設備的安全性能,對其進行維護。
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共享受到諸多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為進一步了解具體的影響因素,便于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研究者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調研實際情況總結出8種影響因素。
經調查與綜合分析(見表4),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共享的影響因素主要與領導的重視度,專業的指導人才、相關政策、體育資源的基本情況,市民的鍛煉方式以及收支情況等有關。

表4 咸寧市公共體育資源共享的影響因素
咸寧市有3個街道、9個鎮、1個鄉、40個居委會、266個村委會,針對鄉鎮人口,在平臺建設過程中應該考慮資源整合、信息供應等因素,以便進一步滿足群眾需求,提高對不同結構人口的適應度,提升平臺普適性。
首先是公益性。公共體育信息服務平臺為體育活動人群提供的信息瀏覽、體育咨詢等服務應不收取任何費用[4]。其次是全面性。公共體育信息服務平臺要高度整合咸寧市乃至咸寧市內的體育信息資源,通過多協會、多部門、多組織的聯動,實現信息的綜合全面化,對體育方面存在需求的群體,可以讓其即時登錄平臺,了解地區內實時體育資源信息,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再次是便利性。作為以服務全社會公民為導向的信息服務平臺,便利性是公民享有信息的基本保障,用戶借助APP移動終端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實現信息查詢[5]。最后是及時性。服務平臺具有網絡信息動態實時更新的及時性,各商家及時上傳變動信息,平臺內部門實時收集更新信息,讓具有體育需求的人群可以在線查詢相關信息,獲取最新動態,充分發揮網絡高效的特點[6]。
將咸寧市各體育場館(地)以及供群眾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和設施的開放時間、可使用時間、體育器材設備的配置情況、社會體育指導員和相關體育項目專業教練員等眾多與體育相關的體育資源信息進行搜集和數據化處理,并將結果匯聚到平臺數據庫內,讓用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生活圈周邊的場館設施、人力資源、體育活動與賽事、體育組織管理等信息[7]。
共享的本質是通過相互融合,促進政府、企業、學校和社區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協同發展,找到更好的發展方向[8]。通過共享的方式,開發更多體育活動,以增強群眾體質,為當地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有效互動。然而,僅憑單方面的互動,很難促進雙方的交流,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統籌兼顧,建立一個由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和第五部門相互聯動,由政府主導兜底、第五部門協助的信息化共享平臺。
政府在促進體育資源共享期間,要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條例,為政策的落實提供保障,也為政府、企業、學校、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提供動力,同時解決學校在體育資源開發開放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困難。建立信息化的體育平臺,逐漸提高市民鍛煉需求,讓更多市民了解體育鍛煉和體育資源共享的好處,通過信息化平臺向市民提供更多體育培訓技巧和知識,這可以大大滿足市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政府可以利用這個平臺確定當地的體育需求,實施體育政策改革,促進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的良性互動,以實現提高體育資源共享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