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霞 何水蓮 王小霞 童麗靈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海口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海南 海口,570208]
重大食物中毒、傳染病、職業中毒、自然災害、衛生事件等均屬于突然公共衛生事件,該類事件發生相對突然,患者伴有發熱癥狀均由發熱門診首診。對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定的各類傳染病,要求各個醫院實施傳染病防控管理對策,并制訂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制度,目的是有效控制疫情。由此可見,強化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在減少對社會公眾的損傷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發熱門診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時,需要承擔救治工作,同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及識別工作中尤為重要[1]。基于此,本研究針對發熱門診應急管理在突然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將研究內容以如下報告形式呈現。
隨機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6 月海口市人民醫院的40 名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 名,女27 名;年齡22~58 歲,平均年齡(30.95±5.69)歲;工作年限2~28 年,平均工作年限(8.18±5.15)年;醫生15 名,護士25 名;技術職稱:初級職稱16 名、中級職稱19 名、高級職稱5 名;受教育程度:大專23 名、本科及以上17 名。本研究已獲得海口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工作單位為海口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②正式聘用,且工作時間≥6 個月;③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并已經注冊;④既往心理健康,無明顯焦慮、抑郁。
排除標準:①配合度較差,無法完成量表;②調查期間出現可能影響受試者心理的狀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醫護人員需要以醫院具體狀況為依據,聯合文獻及資料查閱、案例分析方法,全面了解醫院現階段應急管理工作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同時采用頭腦風暴、小組探討方法,增加思路,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制訂應急管理對策,促進醫院管理質量及效率的提高。一般情況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潛伏期、爆發期和恢復期三個階段,醫院管理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階段優化應急管理工作。①潛伏階段:該階段,醫護人員需要做好預警識別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醫院需要主動與公共衛生部門、保障部門及政府做好溝通工作,合理劃分發熱門診的工作,達到統一指揮、資源共享、相互幫助、信息互通的目標。醫護人員在該階段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性,采用積極的態度接待每一位患者,并利用網絡、書籍等查閱相關信息,查找關于病例的內容,進一步監測、追蹤,在短時間內識別、反應,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動態,對事件未來發展趨勢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提交醫療資源購進申請,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便其主動參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中。②爆發階段:以潛伏階段識別及預警結果為依據,采取多學科協作方法展開救治,同時成立專業醫療團隊,包括血液、呼吸、檢驗、影像及心血管等學科。此外,以醫護人員學歷水平及臨床經驗等為依據成立一線醫療小組、二線醫療小組和三線醫療小組,發熱門診護士和發熱門診醫生等為一線小組人員;二線小組人員包含重癥搶救監護室的護士和醫生,結合一線小組成員救治、護理本區患者;三線小組人員包含急診護士及不同科室醫生,工作主要是制訂診療方案,定期觀察留觀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診療方法等。③恢復階段:該階段要求醫護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同時對個人防護工作開展狀況、無菌操作落實狀況進行監督、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除此之外,制訂相對完善的規范制度和應急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研究系統制度、醫院診療工作制度和疾病防控制度等,定期組織全科醫護學習、培訓等,促進醫護應急救治能力的提高。
①評估工作能力狀況,標準為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評估表,指標有準備能力(6 個條目)、預防能力(3 個條目)和救援能力(28 個條目),185 分為最高分,每項條目的評分區間為1~5 分,分值與工作能力呈正相關[2]。②評估心理彈性,標準為心理彈性量表,指標有樂觀、力量、堅韌,每項指標的評分區間為0~16 分、0~32 分與0~52 分,100 分為總分,分值與心理狀態呈正相關[3]。③評估生活質量,標準為生活質量測定量表,指標有環境、軀體健康、社會關系和心理功能,每項指標的最高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0.0 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工作能力評分比管理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管理前后工作能力評分對比 (±s,分)
表1 管理前后工作能力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人數 準備能力 預防能力 救援能力管理前 40 17.15±2.16 9.68±1.03 119.68±5.47管理后 40 25.24±3.05 13.17±0.56 132.96±4.63 t 13.690 18.827 11.719 P<0.001 <0.001 <0.001
心理彈性評分方面,管理后較管理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管理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s,分)
表2 管理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人數 樂觀 力量 堅韌 總分管理前 40 10.32±1.25 26.34±1.05 39.34±3.47 76.84±5.16管理后 40 13.75±0.71 30.47±0.51 49.67±2.13 91.28±7.46 t 15.090 22.377 16.046 10.068 P<0.001 <0.001 <0.001 <0.001
管理后比管理前生活質量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管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表3 管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人數 環境 軀體健康 社會關系 心理功能管理前 40 75.35±5.46 72.69±6.02 74.95±5.32 75.49±5.87管理后 40 84.59±4.87 82.64±5.76 83.41±6.32 82.46±6.05 t 7.987 7.553 6.477 5.229 P<0.001 <0.001 <0.001 <0.00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突然發生的可能會危及社會公眾健康的傳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未明確原因群體性疾病、重大職業病毒等[5]。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確保醫療機構建立相對完善的衛生健康體系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環境,導致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世界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帶來更多挑戰。近年來,我國對公共衛生制度的建立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的投入不斷加大,同時也深受醫院管理人員、醫療領域等人員的重視。完善院內發熱門診應急事件管理方案能夠盡量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人們的損傷、減少醫療成本及留觀時間,確保公共安全。所以,需要相關人員樹立管理理念,促進醫院管理能力的提高。發熱門診應急管理方法有助于衛生系統整體應變能力及醫療服務能力提高,確保衛生專業人員有序處理突發事件,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通常情況下分為三個階段,包括潛伏階段、爆發階段、恢復階段,以每個階段實際特點制訂應急方案。疫情防控過程中,預警識別為基礎,也是常態。發熱門診的應急處理在控制疫情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全面落實每項措施,從不同方面準備、應對,優化發熱門診應急預案。
醫院的發熱門診是為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主要場所,尤其在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及國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于基層醫院而言,需要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做好,盡可能地降低死亡率。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后準備能力、預防能力和救援能力評分比管理前高(P<0.05),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析,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方案,有助于發熱門診整體應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時可確保醫院各項工作安全、有序開展。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不斷歸納和總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經驗,并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應急管理方案,從而為階段性管理工作的展開奠定基礎[4]。首先,該方法能夠彌補發熱門診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解決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保證管理體系的完善。其次,發熱門診應急管理方法的實施,有助于減小醫護人員工作負擔,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發熱門診應急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和培訓相關內容,有助于其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強化醫院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有助于管理質量的提高。研究結果顯示,樂觀、力量、堅韌及心理彈性總分方面,管理后比管理前高(P<0.05),由此可見,通過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制度,能夠盡量滿足醫護人員的需求,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發熱門診應急管理對策實施過程中,以管理要求為依據全面落實、實施應急對策,并組織醫護人員共同搶救危重癥患者,定期檢查專業救治狀況、物資儲備狀況等,同時規范日常診療流程,盡可能地促進救治率提高,降低死亡率。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在發熱門診工作人員具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的應急管理素質,可以正常、順利開展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衛生工作。但是依然有部分工作人員不能有效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5]。因此,應不斷提高發熱門診醫護人員應急管理能力,具體如下:首先,從整體上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能力,定期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學習和培訓,帶領其學習關于傳染性疾病的知識及處理措施等,以此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6]。及早發現突發性公共衛生問題,并落實處理對策,盡量控制疾病的傳播,減少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其次,增強發熱門診全體員工危機意識,使其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最后制訂人才培訓制度,醫院應大力支持人才培養,目的是讓工作人員更加專業地處理突然公共衛生事件。
研究結果顯示,環境、軀體健康、社會關系、心理功能評分方面,管理后比管理前高(P<0.05)。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的是突然發生的,可能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傳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事件。發熱門診作為處理重大疫情暴發的主要科室,同樣是醫療機構的主要防線,由于病例死亡率及危重率較高,發熱門診的醫療需求越來越高,針對伴有呼吸道癥狀、發熱癥狀患者,需要及早展開搶救,同時于隔離狀態下診治[7]。發熱門診醫護人員是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衛生保健力量,如何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同時將應急管理工作做好是當前研究的主要問題。
發熱門診醫護工作人員需要具備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比其他科室高,同時也是參與傳染病疫情控制的主要人群,其核心應急能力與整體醫療救援質量有關,對確保社會平穩、工作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8]。當前,許多研究人員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的研究依然處于調查研究結果。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對應急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當前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習培養,通過針對性方法提高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心理調節能力和核心應急能力。
因為發熱門診醫務人員直接接觸各種傳染性疾病,隨時都可能面臨感染死亡,再加之自由度受限、工作緊張勞累、醫務人員數量少、責任重、合作程度高等,導致醫護工作人員心理壓力增加,負面情緒明顯,身心疲勞[9]。因此,應加強對醫務人員心理干預需求的關注。社會各界和醫院應強化社會支持、加強防護和心理疏導等,促進防控發熱門診一線工作人員心理健康度的提高。所以,心理彈性是否被影響特別重要。有關研究人員認為,發熱門診醫護人員自身生活質量及心理彈性評分較低,心理彈性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醫院管理人員可利用增強醫護人員心理彈性方法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其可以主動參與到日常生活當中[10]。
綜上所述,對于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熱門診工作人員除了具備一定應急管理能力外,也需要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其應急管理能力,確保醫院發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