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玲 時 霞 董 磊 劉志娟 厲乃菡
(1.日照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山東 日照,276800;2.日照市中醫醫院內鏡中心,山東 日照,276800;3.日照市中醫醫院門診部,山東 日照,276800)
食管癌主要發生于食管上皮組織,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給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研究指出,食管早癌患者經規范治療后預后較好,而晚期食管癌患者預后較差,且5 年生存率僅有10%左右,因此臨床進行早期篩查尤為重要[2]。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并無明顯癥狀,且傳統內鏡檢查多無明顯特征,導致該病漏診率較高,因此,臨床需探尋其他有效檢查方式[3]。光學增強內鏡(Optical Enhancement,OE)是一種新型圖像增強內窺鏡技術,利用圖像后處理技術,將接收到的信號重建,形成真實的虛擬圖像,以觀察食道黏膜表面微小組織形態,在食管癌檢查、診斷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4]。盧戈氏染色法有利于靶向活檢,可精確范圍,引導活檢,提高疾病的檢出率[5]。但單一檢測方式仍會存在一定漏診、誤診風險,聯合檢測能否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價值值得深入研究。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放大鏡OE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1 月—2021 年11 月日照市中醫醫院門診接診的疑似食管黏膜病變的40 例患者臨床資料。40 例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8 例;年齡39~74 歲,平均(54.39±3.28)歲。本研究已獲得日照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難,或出現胸骨后灼熱感;②入院資料完整;③精神狀態正常。
排除標準:①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④無法耐受內鏡檢查者;⑤合并認知功能障礙、精神性疾病者;⑥對碘過敏者。
檢查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電子胃鏡(生產企業:賓得,型號:i7000)進行內鏡檢查,內鏡配有OE 模式,可行傳統白光模式、OE 模式、盧戈氏染色法等,由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進行內鏡檢查,并獲取活檢,送病理檢查。①放大鏡OE 模式:在白光模式下退鏡觀察,發現可疑病變后,轉為放大鏡OE 模式,進行近距離觀察,仔細觀察并記錄病變部位形狀、大小、位置,由內鏡醫師對食管病變情況進行光學診斷,觀察病變部位上皮乳頭內毛細血管袢,并采集圖像,記錄病變部位信息等。②盧戈氏染色法:進境至賁門口,邊退鏡邊緩慢噴灑1.5%盧格氏碘液10~20 mL,1~2 min 后,觀察染色情況,采用硫代硫酸鈉或維生素C 脫碘恢復食管黏膜原始情況。
食管早癌、癌前病變診斷標準:傳統白光模式:局部食管黏膜隆起,出現淺凹、糜爛、潰瘍等情況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盧戈氏染色:食管黏膜染色后呈淡染色或不著色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正常食管黏膜染色后為棕色,病變黏膜染色后為淡染色或不染色,對病變部位染色范圍、形態進行觀察。于盧戈氏染色法陽性部位取組織活檢(若患者行手術治療,則獲取手術標本),送至病理檢查,其中癌前病變包括輕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
放大鏡OE、盧戈氏染色分級標準:①放大鏡OE 分級標準:鏡下紅色區域周邊暗青色組織與病變區域存在明顯分界,且病灶存在局部凹陷或隆起為Ⅰ級;鏡下紅色區域顏色較淡,與周圍組織存在明顯分界線為Ⅱ級;鏡下紅色區域顏色較淡,與周圍組織界限并不明顯為Ⅲ級;未見上述情況為陰性。②盧戈氏染色分級標準:未染色區域明顯且邊界清晰,病變部位存在隆起感或凹陷感為Ⅰ級;未染色區域相較周圍組織較淡,且邊界清晰,可直觀分辨為Ⅱ級;未染色區域顏色相較周圍組織淡,但邊界不清為Ⅲ級;組織染色基本一致,且呈均勻棕褐色為陰性。
分析病理檢查結果。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放大鏡OE 模式及聯合檢測對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診斷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PPV)及陰性預測值(NPV);特異度= 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靈敏度= 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 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 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 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 檢驗(kappa>0.75 表明一致性極好,0.40~0.75 表明一致性尚可,<0.40 表明一致性差)。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0 例疑似食管黏膜病變患者,經病理檢查后,有28 例確診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其中食管早癌8 例,輕度不典型增生10 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 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 例;剩余12 例為食管炎或糜爛或潰瘍。其中放大鏡OE 模式檢出陽性22 例,放大鏡OE 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檢出陽性27 例。
聯合檢測診斷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準確度、靈敏度高于放大鏡OE 模式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kappa 檢驗顯示,放大鏡OE 模式與病理診斷一致性尚可(kappa 值=0.479,P=0.001);聯合檢測與病理診斷一致性極好(kappa 值=0.826,P<0.001)。見表1~3。
表1 放大鏡OE 模式診斷結果 [n]
表2 放大鏡OE 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診斷結果 [n]
食管癌病因復雜,臨床認為吸煙、飲酒為疾病重要誘因,長期如此可對食管黏膜造成持續性刺激,使得黏膜出現炎癥損傷,并持續進展為炎性增生,若該過程中未能及時控制,則可導致增殖失控,形成腫瘤組織[6-7]。同時,不良飲食習慣與疾病關系密切,長期使用腌制類食物、燒烤等可導致亞硝酸鹽攝入過量,增加食管黏膜與致癌物質接觸時間,最終造成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失衡,誘發惡性病變。食管癌可導致患者胸骨后出現疼痛癥狀,且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吞咽障礙,腫瘤可侵犯臨近器官,累及體內多處器官組織,預后較差[8]。但食管癌早期缺乏明顯癥狀,或癥狀較輕,不易被患者或臨床重視,而早診斷、早治療對改善食管癌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主要采用內鏡檢查對食管病變情況進行檢查診斷,但普通內鏡檢查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漏診風險較高,疾病早期檢出率較低[9]。
活檢病理診斷是食管癌病情診斷的最佳手段,主要在內鏡下獲取病理組織,能夠準確鑒別疾病,以便于臨床早期治療,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情況在內鏡下難以分辨,獲取病理組織存在一定盲目性,不利于疾病診斷,且會增加患者創傷,降低依從性[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測診斷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準確度、靈敏度高于放大鏡OE 模式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kappa 檢驗顯示,放大鏡OE 模式與病理診斷一致性尚可(kappa 值=0.479,P=0.001);聯合檢測與病理診斷一致性極好(kappa 值=0.826,P<0.001);提示放大鏡OE 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檢查診斷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準確率、靈敏度更高,與病理診斷具有高度一致性。放大鏡OE 模式是一種光學染色檢查模式,以白光作為入射光,通過濾光片獲得的窄波打到黏膜表面,形成電子染色效果,并通過后期圖像處理算法獲得圖像增強的效果,內鏡醫師可據此觀察食管黏膜顏色變化、黏膜表面情況,若食管黏膜病變,在OE 模式檢查下其與正常組織存在明顯差異,醫師可及時觀察病變情況,探查邊界,為活檢病理縮小范圍[12]。碘染色主要因食管內鱗狀上皮細胞含有大量糖原所致,在遇碘后其顏色呈棕褐色變化,但異常上皮細胞中所含有的糖原較少,遇碘后染色情況不佳[13]。盧戈氏染色后,食管黏膜病變部位顏色與正常黏膜組織差異較大,經肉眼可直觀分辨正常組織,準確性高,不易疏漏,且利于活檢病理獲取病變組織,提高活檢病理準確性[14-15]。而且,在盧戈氏染色中碘染色對食管黏膜表面進行沖洗,可減少黏液對食管黏膜的覆蓋,為醫生爭取觀察時間,提高疾病檢出率。兩者聯合檢測后者可協同增效,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以減少漏診、誤診風險,便于臨床及時開展針對性治療工作。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考慮與本研究樣本量少有關,后續還需繼續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開展證據等級較高的臨床研究,以便于明確放大鏡OE 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放大鏡OE 模式聯合盧戈氏染色模式檢查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便于明確食管病變范圍,提高診斷準確率、靈敏度,減少漏診誤診發生,以改善患者預后。
表3 放大鏡OE 模式及聯合檢測診斷結果對比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