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于姣姣 李建娜 褚強坤 國建慧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骨科,山東 濰坊,261000)
骨折多因間接或直接暴力所致,是一種創傷性疾病,使患者肢體功能受損,甚至喪失活動功能。針對創傷較大、骨折嚴重的患者,一般需要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作為一種有創的治療方法,患者出現術后疼痛不可避免。同時患者四肢活動量較大,術后恢復的過程中患者的不規范行為也可能會讓術后疼痛感增強。然而術后疼痛可能給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術后的實際生活質量等方面帶來直接的不良影響。對此,早期加強護理干預非常重要。以往常規護理缺少對患者心態情緒的評估,易出現患者護理不配合的情況,影響干預效果。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新興的護理干預手段,在臨床中開始廣泛運用。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能夠給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護理服務,護理人員還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讓患者盡快恢復健康[1-2]。因而,臨床上要高度重視為手術治療骨折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收治的90 例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 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 例;年齡29~65 歲,平均年齡(45.60±5.80)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8 例,下肢骨折17 例;骨折類型:橈骨骨折26 例,脛骨骨折19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6 例,擊打傷10 例,高處墜落損傷9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齡30~66 歲,平均年齡(46.10±5.60)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7 例,下肢骨折18 例;骨折類型:橈骨骨折27 例,脛骨骨折18 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5 例,擊打傷10 例,高處墜落損傷1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及治療指南》[3]中骨折的評估依據,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骨折,經研究決定采用手術治療;②患者具備良好的依從性;③患者能正常溝通交流。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合并重要器官嚴重創傷、功能障礙者;③合并智力或語言溝通障礙者;④有其他手術禁忌證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颊呷朐汉螅o理人員熱情接待并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為患者介紹醫院的具體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手術治療前,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手術治療后,向患者簡單介紹術后康復注意事項,定期巡診,如1 次/d,掌握患者恢復情況。同時,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顧慮,護理人員還要耐心詳細解答;若患者疼痛不耐受,可予以藥物鎮痛,患者需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
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法。
(1)術后患肢護理與并發癥護理:術后,護理人員告訴患者要保護好患肢,加強患者保護患肢的意識。對患者術后患肢的具體恢復情況實施評估,指導患者實施肢體功能訓練,從被動訓練向主動訓練進行過渡,鼓勵害怕疼痛的患者展開鍛煉,避免出現各種不良反應。術后患者的淺表創面可能會出現感染或神經損傷等問題,因此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患肢末端的血液運行情況,同時對患者皮膚的顏色、體溫等進行觀察記錄,一旦出現異常,要立即通知醫生,幫助醫生做好處理。
疼痛是骨折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的疼痛程度實施針對性地護理。結合患者的病情和手術特點來綜合判斷患者的疼痛程度。接著運用深呼吸等相關訓練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最終采用理療方法,如水療、中藥熏蒸等,讓患者機體加快新陳代謝,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其中,行水療時,結合手術部位選擇適宜的上下肢渦流氣泡槽,自來水消毒,水溫設定在38~40 ℃,醫師可協助患者把患肢置于水療液內,水位以將患者疼痛感部位沒過為宜,1 次/d,20 min/次,治療后對患肢按摩10 min。行中藥熏蒸時,可向布袋內置入中藥,在適宜的水溫中浸泡30 min,隨后應用熏蒸治療機加熱裝有中藥的布袋,熏蒸患者的疼痛部位,30 min/d。另外,護理人員要定時給臥床的患者進行翻身,適當為患者提供被動或主動的關節訓練,護理人員要主動幫助患者按摩受壓部位,避免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或壓瘡等問題。另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切口護理工作,及時幫助患者更換被褥和敷料,避免切口出現感染。護理人員還需要運用音樂療法和放松訓練的方式,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若患者疼痛不耐受,要嚴格根據醫囑為患者提供鎮痛藥物。
(2)加強早期功能鍛煉:護理人員要指導骨折患者加強早期功能鍛煉,讓患者保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患者承受能力作為參考依據,把握好鍛煉強度與時間,做好肢體功能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從小幅度過渡到大幅度,從短時間到長時間[4]。
(3)用藥護理干預:手術易引發骨折部位出現鈍痛、刺痛感,術后患者在移動、翻身時,受張力影響易出現切口疼痛。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疼痛感、手術部位及手術類型,引導其保持合理體位,保證機體舒適。同時還可以對患者進行局部按摩,緩解肌肉緊張感,減輕切口張力。另外,也可以抬高患肢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護理人員還要做好巡視,保證患者石膏、繃帶等松緊度,并對患者皮膚受壓情況進行檢查,防止出現壓力性疼痛。結合患者姿勢、睡眠及病情變化情況判定患者疼痛程度,隨后再決定是否采取止痛措施;若患者疼痛不耐受,可遵醫囑采用靜脈鎮痛泵予以藥物緩解疼痛,如杜冷丁、嗎啡等。
(4)術后體位護理和康復指導: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保持平臥姿勢,可以選擇使用硬板床,在患處墊好軟墊,指導患者適當抬高患肢,加速局部血液回流,減輕患肢的腫脹、疼痛。在患者選擇體位時,要保持舒適,定期幫助患者進行叩背,促使患者咳嗽,加速患者痰液的排出。術后早期,幫助患者保持功能位的擺放,達到四肢背伸、關節被動訓練的目的,加速血液循環,實現消腫目的[5-6]。與此同時,依據患者骨折實際恢復狀態制訂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計劃,如彈力帶伸拉運動、被動主動的屈伸運動等,之后為患者提供負重鍛煉,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合理調整運動量,3 次/周,20 min/次。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量表(VAS)[7]在患者術后12 h、24 h、48 h 以及術后72 h 進行疼痛狀況評分,總分為10 分,評分0~3 分表示輕度疼痛;評分4~6 分為中度疼痛;評分7~10 分為重度疼痛,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
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即墜積性肺炎、壓瘡、關節肌肉萎縮、骨不連、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墜積性肺炎+壓瘡+關節肌肉萎縮+骨不連+創傷性關節炎)例數/總例數×100%。
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應用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8]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情感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活力水平4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④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自制調查問卷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護理服務質量、語言溝通、護理服務態度等,判定標準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 個等級,非常滿意是90~100 分,滿意是80~89 分,一般滿意是70~79 分,不滿意是<70 分??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9]。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s,分)
VAS 評分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 術后72 h對照組 45 6.01±0.34 5.12±0.23 4.28±0.33 3.40±0.35觀察組 45 5.39±0.23 4.08±0.32 3.10±0.28 2.02±0.12 t 10.132 17.703 18.290 25.020 P<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墜積性肺炎、壓瘡、關節肌肉萎縮、骨不連、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SF-36 評分情感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活力水平觀察組 45 90.25±3.76 90.65±3.56 89.26±3.67 90.65±2.32對照組 45 83.14±3.96 82.59±3.46 74.65±3.44 83.44±2.43 t 8.734 10.891 19.484 14.396 P<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隨著當前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骨折患者經過治療后,肢體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但術后疼痛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狀態,從而對治療效果帶來較大的影響[10]。若骨折患者內心長時間存在不良情緒,會影響到預后效果[11-12]。為了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術后疼痛,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加有效的護理方式。
綜合護理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干預方法,具有綜合性,涵蓋內容較多,不但應用廣泛,而且也具有針對性。綜合護理模式的干預理念為“以患者為中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包括患肢護理、并發癥護理、早期功能鍛煉、用藥護理、體位護理、康復指導等,不但有助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而且還能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減輕患者疼痛不適感,加快機體恢復。綜合護理干預的優勢在國內外研究中均有證實。在NEUFELD K J 等[13]的研究中,綜合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和患者交流,便于了解患者的社會角色,同時還能知曉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正確評價其情感缺失程度,以便制訂切實可行的情感支持方式,對拉近護患關系有重要作用,能夠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治療配合度。在張亞仙[14]的研究中,綜合護理干預通過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來制訂疼痛護理方案,能夠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度,經心理疏導等干預,可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保證患者良好的心態。另外,注重護理細節能進一步減輕患者疼痛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對骨折術后患者運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術后疼痛,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綜合護理干預的手段主要是圍繞患者圍術期,旨在為骨折患者帶來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減輕術后疼痛感,進一步提高患者對綜合護理干預的滿意程度。在本研究中,為骨折患者提供的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包括:術前的健康教育方法,旨在強化患者對骨折的了解程度,避免患者對骨折、骨折手術、術后疼痛出現不正確的觀念,提高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依從性。心理護理主要是幫助患者減輕不良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的治療以及護理的配合程度[15-16]。患肢護理主要是為了幫助患者改善預后效果,加速患者康復速度。指導患者用藥,主要是通過科學運用鎮痛藥物,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護理人員為患者術后提供心理護理,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患者術后自我保護能力。術后的體位護理還能讓患者保持更加舒適的狀態,避免出現患肢疼痛。通過為患者提供并發癥護理,有效避免出現并發癥,改善患者的實際生活質量。通過這些護理干預手段,保證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改善,提高患者治療有效性,獲取理想的預后效果。綜合護理整個過程中都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具體情況提供給患者更優質化的護理服務,綜合調整醫護人員以及患者和患者家屬之間的關系,讓患者能夠更加信賴醫護人員,配合護理工作者,盡快恢復健康。通過綜合護理的指導方法,還能幫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疾病狀態,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加速術后康復速度[17-18]。
綜上所述,臨床上為骨折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的手段,能幫助患者有效改善疼痛,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構建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