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蕊
(濟寧市中醫院腦病科,山東 濟寧,272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具有殘疾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有著極大的影響。導致腦梗死發病的因素有多種,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極大的影響患者的語言、認知、運動等功能。因此,應對患者予以早期中醫護理干預,積極改善患者預后[1]。中醫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范疇。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采用中醫護理,如情志護理、穴位按摩等,可有效改善認知[2]。本研究選擇濟寧市中醫院收治的174 例腦梗死患者,分析早期中醫護理干預對患者認知及預后的作用,將具體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6 月濟寧市中醫院收治的174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7 例。對照組男42 例,女45 例;年齡49~73 歲,平均年齡(61.68±3.94)歲;病程1~5 h,平均病程(2.44±0.58)h;身體質量指數19~25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2.04±1.84)kg/m2。觀察組男41 例,女46 例;年齡51~74 歲,平均年齡(62.19±3.64)歲;病程1~5 h,平均病程(2.58±0.51)h;身體質量指數19~25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1.89±1.77)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濟寧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3]中有關診斷標準;②均可主動配合,無意識障礙者;③格拉斯評分>8 分者;④生命體征穩定,病情在短時間內無明顯進展者。
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者;②伴有癡呆者;③不能配合治療者;④智力低下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1)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患者出現意識模糊時,可吸入低流量氧氣;腦梗死初期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保護好患者,加用床欄,防止躁動跌倒。喉間痰液會影響呼吸,要及時清除,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瞳孔的變化,如果患者出現頸背強直、抽搐等現象,說明其病情出現加重的情況。(2)呼吸道護理。如果患者的痰液比較黏稠且不能自行咳出時,可輕叩背部或飲少量溫開水潤喉,無力咳吐時可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以利痰液稀釋排出。床旁備用負壓吸痰器,及時清除喉間痰液,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血氧飽和度變化,出現呼吸道困難、面唇紫紺等嚴重癥狀時準備搶救并立即通知醫生。注意觀察患者咳嗽的性質、時間及痰液的色、量、氣味和苔脈的變化。及時留取痰液標本送檢。定期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3)生活能力的護理。腦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護理人員要關心、安慰患者,觀察患者大小便情況,掌握時間。病房要保持良好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及時更換被弄臟的床單、內衣;也可以進行被動鍛煉,如握拳、肢體屈伸等運動,保持肢體的功能位。持續干預1 周。
觀察組患者采取早期中醫護理。(1)飲食調護。患者的飲食要減少脂肪含量,對糖類、含糖量較高的食物進行限制,如奶油蛋糕、糖果等;限制食用鹽的攝入量,患者飲食以低鹽為主。同時,保持患者飲食營養充足,進而保氣血化生,同時食用蓮子百合粥,達到養心護脾的目的。腦梗死患者會導致吞咽肌肉癱瘓,出現吞咽困難的現象,患者在吃飯、喝水時出現嗆咳,護理人員要掌握進食水及藥物的時機,不可勉強。(2)情志護理。患者語音不利、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情緒可能悲觀,擔心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好疏導工作,講解相關的成功病例,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做好患者的溝通交流工作,幫助患者樹立自信。(3)按摩及被動運動。①按摩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神庭穴、四神聰穴等進行按摩,在進行操作時注意力度、手法,防止突然的刺激反射性加重肢體痙攣;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按摩方法,如推摩、揉捏等,30 min/次,2 次/d。②被動運動。護理人員可在早期對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以活動關節為主,如肩關節、指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等;在活動過程中,每個關節都要有效地進行運動,如伸直、彎曲等;肘關節應微曲,上肢肩關節稍外展,可在患者腋下放置枕頭,避免關節內收;在活動手指關節時,可將海綿團放在手中;可將沙袋放置在下肢外側,以免出現外旋的情況。持續干預1 周。
①認知功能。干預1 周后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估,MMSE 總分為30 分,癡呆程度:≥27 分為正常,21~26 分為輕度,10~20 分為中度,≤9 分為重度癡呆。MOCA 總分為30 分,其分數≥26 分說明正常,18~26 分說明存在輕度認知障礙,10~17 分說明存在中度認知障礙,<10 分說明存在重度認知障礙[4]。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認知功能越佳。
②神經功能。干預1 周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估,評分0~42 分,0~15 分為神經功能輕度缺損,16~30 分為神經功能中度缺損,31~42 分為神經功能重度缺損。
③肢體功能。干預1 周后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評分0~100 分,<50 分為肢體功能嚴重障礙,50~84 分為肢體功能明顯障礙,85~95 分為肢體功能中度障礙,96~99 分為肢體功能輕度障礙,100 分為肢體功能無障礙。
④生活質量。干預1 周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指標包括軀體功能、軀體疼痛、心理狀態、精神狀況、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每項指標0~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MMSE 各項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MSE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MMSE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定向力 記憶力 注意力 回憶能力 語音能力 總分觀察組 87 7.81±0.81 2.09±0.15 4.25±0.73 2.46±0.45 7.01±0.91 24.31±1.43對照組 87 6.03±0.41 0.63±0.21 2.36±0.49 1.62±0.19 5.14±0.41 15.91±0.81 t 18.288 52.767 20.051 16.040 17.457 47.673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MOCA 各項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OCA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MOCA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視空間 命名 注意力 語言 抽象 延遲回憶 定向力 總分觀察組 87 3.23±0.47 2.76±0.26 5.18±0.35 1.52±0.23 1.48±0.24 4.17±0.29 5.29±0.75 22.92±2.05對照組 87 2.09±0.28 1.67±0.26 4.09±0.54 0.78±0.21 0.46±0.27 2.95±0.16 4.28±0.51 17.37±1.32 t 19.436 27.650 15.799 26.162 26.336 34.357 10.387 21.231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神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肢體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比較 (±s,分)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神經功能 肢體功能觀察組 87 10.04±2.36 75.65±5.67對照組 87 12.97±2.58 69.84±5.72 t 7.816 6.729 P<0.001 <0.001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軀體疼痛 心理狀態 精神狀況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活力 總體健康觀察組 87 86.26±4.62 87.03±4.81 86.75±4.81 86.97±4.59 87.59±4.71 85.97±4.59 86.73±4.59 88.65±4.37對照組 87 79.58±5.13 80.67±5.37 78.94±5.29 80.13±5.48 78.94±5.28 79.68±5.49 78.95±5.49 80.13±5.19 t 9.025 8.229 10.189 8.925 11.403 8.199 10.141 11.713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腦梗死在臨床上屬于十分常見且多發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其中認知功能障礙屬于該疾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6]。從中醫學角度分析,腦梗死病因為憂思惱怒、精血虧耗導致血脈瘀阻、氣血逆亂、半身不遂,治療應以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為原則。中醫護理干預主要是以中醫基本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分析疾病的病機和證型,以臟腑經絡作為原則,通過運用綜合性護理措施,促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得到提高[7-8]。研究顯示,早期中醫護理干預對改善認知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合谷、曲池、陽陵泉及足三里進行穴位按摩,進而改善認知功能[9-10];情志護理疏導患者,并做好飲食調護。在按摩中,應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決定按摩力度,以此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進一步提高患者預后。加之飲食調護,能夠確保患者飲食營養均衡,滿足患者機體營養需求,以此增強患者體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本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進行早期中醫護理干預,觀察組MMSE、MOCA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腦梗死患者在早期給予中醫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這與孫中莎[11]、沈永紅等[12]研究結果一致,證實了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中醫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究其原因可能為,在早期中醫護理干預中,通過情志護理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配合依從性,從而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加之飲食調護、按摩及被動運動等護理干預的應用,能夠進一步加快患者康復,提高患者預后[13]。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神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肢體功能、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孫永延[14]、趙丹等[15]的研究報道非常相似,由此說明,通過早期中醫護理干預的實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究其原因可能為,在早期中醫護理干預中,通過對患者病情變化的密切觀察,能夠及時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恰當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病情康復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同時,通過按摩及被動運動、針刺干預等護理措施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6-17]。
綜上所述,給予腦梗死患者早期中醫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