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銘
(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各方面的建設進程不斷加快。鄉村振興必須遵循鄉村內在發展規律,傳承好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解決當前鄉村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文化傳承實現方向正確、思路清晰、路徑適宜、發展可持續的連貫性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上的雙層研究價值。
傳統鄉村文化是指鄉村區域內受到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的限制、儒家倫理思想文化的熏陶以及特定歷史階段的國家社會政治結構影響而形成的,有著農村特殊色彩的、具有區域限定性的、具有傳承特性的、客觀存在的文化現象。傳統鄉村文化是凝聚在歷代村民活動之中、鐫刻在土地和器物上的文化記憶,主要分為傳統鄉村物質文化與傳統鄉村非物質文化。傳統鄉村物質文化包括在不同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下而形成與留存的自然風貌、建筑物、手工藝品等具體物化產物;傳統鄉村非物質文化則指在不同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村規民約、民風習俗、歌舞藝術形式、宗教文化、農耕方式等非物化產物。
隨著歷史更迭中各種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農村地區逐漸形成注重實際、重義輕利、勤勞節儉、長幼尊卑有序等優秀品格的傳統鄉村文化,這種傳統鄉村文化的不斷發展完善影響了千百年來農村地區的發展走向以及民眾成長。傳統鄉村文化作為承載社會記憶的文化遺產,其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歷史的轉折,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影響力漸趨式微。自鴉片戰爭開始,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寂寥的跡象,各種傳統技藝傳承受阻,傳統建筑被大面積損毀。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實力趨弱與政治體制建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遭到一定阻礙,鄉村的宗族文化、倫理道德思想等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在改革開放后,傳統鄉村文化中原本存留的血緣親情、先義后利等觀念發生了動搖,使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形勢一度陷入消沉。進入新世紀,國家開始意識到鄉村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并且投入一定資源專用于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但是由于資源投入較少以及思路偏差等問題,傳統鄉村文化的建設仍然在曲折的道路上行進。自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的有效途徑,由此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進入新時代以來,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問題。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因時代觀念轉變以及外來觀念影響等而產生了鄉村倫理道德影響力漸趨微弱、鄉村文化建設資源流失嚴重、鄉村文化建設力量單薄等顯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著傳統鄉村文化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這一進程。
2.1 傳統鄉村倫理道德漸趨微弱。在我國鄉村倫理道德中包含著重義輕利、誠信明理、勤勞儉樸等良好品質,這些倫理道德思想作為一種隱性的制度準則與村規民約制衡著農村地區民眾的行為。在鄉村倫理道德思想的約束下,鄉村地區民眾能夠有意識地使自身行為趨近人們推崇的良好道德準則。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在帶動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原本的以義為先、重義輕利等理念逐漸受到沖擊,個體意識逐漸取代集體意識,農民群體更加看重個體利益,鄉村倫理道德對于農民行為的控制約束能力變弱,農民群體的精神支撐在鄉村倫理道德逐漸解體后容易陷入混亂狀態。新時代背景下的農村道德體系尚未構建完成,原有的傳統鄉村倫理道德體系趨于解體,致使農民群體在精神支撐與行為準則空虛的情況下易于陷入封建迷信、賭博等不良現象中。鄉村倫理道德影響力的衰弱,導致農民群體精神秩序運行混亂,從而直接反映到行為違背社會規則與法律,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2.2 傳統鄉村文化建設資源流失嚴重。鄉村文化的建設資源主要包括人才、技術和資金。隨著城鄉之間發展差距的拉大,鄉村文化建設人才逐漸流向城市,且這種流動多數是單向流動,人才流向城市后基本定居在城市,只有極少數人會回流農村。與此同時,留守在農村的一批年老的傳統鄉村技藝傳承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逐漸減少,農村傳統技藝難以找到年輕一代傳承人進行技術的傳承,從而造成傳統農村技藝迅速流失。由于資金在城鄉之間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的投放不均衡,供給鄉村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存在短缺情況,導致傳統鄉村文化建設進程愈加緩慢。
2.3 傳統鄉村文化建設力量單薄。在傳統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主體力量是政府與黨組織。政府與黨組織通過政策推進、資金分配協調等手段不斷推進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鄉村文化的發展成效并不顯著,其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傳統鄉村文化建設主體力量單薄,并不足以支撐整個農村地區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而在傳統鄉村文化建設中,社會組織的力量被嚴重忽視,導致致力于傳統鄉村文化建設的社會資源被嚴重浪費。合理完善的傳統鄉村文化建設主體協調合作機制尚未構建,傳統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在主體力量層面仍顯單薄。
3.1 明確傳統鄉村文化發展方向
3.1.1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鞏固鄉村道德。傳統鄉村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思想對于農民群體的掌控力減弱,導致近些年農村地區出現了“農民失信”等一系列不良社會事件。部分農民背棄了“誠實守信”“先義后利”的思想觀念,將利益擺在行事準則的第一位,其思想道德層面處于混亂境地。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同時也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第七篇“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中專門提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與鄉村倫理道德中包含的“誠實守信”“先義后利”等觀念具有一致性與互通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傳統鄉村道德的結合,一方面可以保證傳統鄉村文化發展傳承的大方向正確,另一方面可以在鞏固好鄉村倫理道德思想的同時賦予其符合新時代價值觀的新內涵。例如山東省萊西市產芝村堅持把本村在歷經六百年形成的“尚學、誠信、友善、報國”的村風民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新型鄉村善治之路,在村民間形成了良好反響。
3.1.2 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傳承發展模式。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環境形成不同的傳統鄉村文化。全國各地農村地區因各種條件的不同,自然在傳統文化形態上表現出差異。在改革開放后的一個時期內,部分地區受到產業發展規劃不清晰以及未找到正確的傳統文化發展方向的影響,大肆拆毀傳統古建筑,后又興起一股仿建古建筑的潮流。這些做法無疑對于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正確的發展思路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在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務必要根據本地區傳統文化形式的不同研究制定不同的發展模式,而不是照搬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形式,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處境。例如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在本村的村風村規中突出“孝文化”,提出并踐行“以孝治村”的路徑,在村莊建設孝文化廣場、孝德園等文化載體,在傳承優秀傳統鄉村文化的同時,加強村民的倫理道德素養。
3.2 重視傳統鄉村文化合作平臺搭建
3.2.1 協調建構多方合作體系。在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政府與黨組織作為主力軍,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一方面,政府與黨組織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還需要兼顧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推進,無法將全部精力、人力、物力集中于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與黨組織在傳統鄉村文化繼承保護工作方面的專業性欠缺。因此,在推進傳統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組織協調好各種社會力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人力、物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具體構建路徑方面,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協調作用,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尋求各類致力于傳統鄉村文化保護與研究的社會組織的幫助,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開拓一條專業化道路。我國致力于傳統文化傳播與發揚的社會組織力量豐富,如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等社會組織在傳統文化的保護方面均做出了極大貢獻。近年來,農村“新鄉賢”力量悄然興起,也成為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力資源之一。
3.2.2 組織形成互促發展體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發展并不是獨立的、互不干擾的。各項事務之間存在著相關性,是密切聯系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振興”在實質上也是緊密相連的。在傳統鄉村文化發展的進程中,產業、組織、生態、人才等多個方面的振興工作都與文化的振興有著密切聯系。產業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本地區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金,組織的完善則可以為傳統鄉村文化傳承發展培育更加可靠的人才,社會的和諧可以為傳統鄉村文化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生態的良好則為部分傳統技藝以及建筑提供了生存空間。同樣,傳統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也會融入時代元素,將時代特色適度融入本地區傳統鄉村文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區別于其他地區、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要重視起五個方面的相互促進關系,為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與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推進搭建起暢通的互促平臺,形成理路清晰、溝通順暢、優勢互助的互促發展體系。
3.3 開拓傳統鄉村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空間
3.3.1 發展傳統鄉村文化產業。鄉村傳統文化的持續性的發展與傳承工作需要充足資金投入,而從傳統文化發展內部挖掘建設資金來源才是真正有利于促進傳統鄉村文化發展持續性推進的根本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提到:“有計劃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業文化展示區、文化產業特色村落”。傳統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推動傳統鄉村文化可持續性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產業收入的資金部分可用于傳統鄉村文化的后續發展,部分可用于鞏固鄉村其它產業、人才、組織、生態等事業的發展成果。這一舉措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具有全局性意義。例如文昌市文教鎮在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深入挖掘文教母親河文化、農耕文化、書香文化等,提煉出“文教有禮,與君共享”核心品牌價值,促進了文農旅融合發展。
3.3.2 構建合理的傳統鄉村文化推動工作評估機制。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反饋會對工作的可持續性與成果鞏固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發展方向是否正確、過程安排是否合理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合理的評估。在推動工作發展與保障鞏固成果的過程中,應以建立積極的反饋評估機制作為鞏固傳統鄉村文化發展成果的有力支撐。應注意要協調聯系傳統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中的各方面專業人士組成評估小組,對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評估方式主要分為定性與定量兩種形式。定量評估主要應結合傳統鄉村技藝完善度、傳統建筑修復保護程度、村規民約的完善度、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等,由專業負責人員給出的意見,從而得出較為完善的評估結果;定性分析則主要對民意進行調查,通過評估結果從現狀中找到問題所在,結合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正,為傳統鄉村文化發展尋找正確路徑。

傳統鄉村文化在農村地區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何高效構建起在新時代呈現扎根本土、可持續性發展的傳統鄉村文化發展傳承機制,是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們要明確發展方向、重視發展體系建構、開拓發展空間,這三方面是傳統鄉村文化發展傳承機制構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過程中,相信傳統鄉村文化定會閃耀出經過歷史積淀的獨特內質,并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出其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