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音子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只有實現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農村經濟的平穩增長和鄉村振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才能牢固[1]。一直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因為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決定國計民生之根本。2018 年我國政府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實現鄉村經濟的振興,提高農戶和農民的收入,活躍農村經濟[2]。涉農產業人才的培養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事業的關鍵,《意見》也指出,要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持,加大農村優秀人才培養力度,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能量。無論是內部培養涉農產業人才,還是外部招聘優秀人才,目的都是要根據涉農產業發展需求實際情況,實現涉農人才供需之間的平衡。從當前鄉村振興涉農人才需求現狀來考慮,涉農人才的總體需求量大,既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普通崗位的人才,人才需求類別較多,包括農業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信息網絡人才等。而從人力資源市場人才供給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表現為:專業對口型人才不足,高端技術型人才和信息人才嚴重匱乏,普通型產業人才的實踐經驗缺乏,理論體系不扎實等。由此可見,當前涉農人才的供需對接矛盾較為突出,一定程度影響了鄉村振興事業的穩步推進。
共生理論最早源于生物學領域,指同一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和諧狀態與依存關系。后來有學者將共生理論引入社會學界,并進行了廣泛應用與研究[3]。共生理論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其中構成共同體的各個子要素是共生單元;各子要素之間的共生關系和作用方式即為共生模式;共同體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構成了共生環境。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涉農人才供需系統而言,共生單元包括農村地區的用人單位,高校等人才供需主體以及政府部門等;共生環境包括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金融環境等;共生模式即基于共生理論的人才供需對接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共生理論的人才供需對接模型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必然會出現較大規模和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缺口,以高等職業院校為核心主體的人才供給單位,應積極對接需求市場,按照市場的具體要求定向培養人才。基于共生理論的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良性對接與均衡發展,對于農業產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人才供需對接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涉農產業人才供需對接,可以為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只有涉農人才供給在數量和質量上滿足產業要求,鄉村振興才能順利實現;二是涉農產業人才供需對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一部分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三是人才供需平衡狀態下,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能夠達到一種相對均衡狀態,社會效益能夠實現局部最大化。人才供過于求會導致社會就業壓力增加,或導致求職者之間不良競爭,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人才供小于求,將直接導致涉農產業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影響到鄉村振興事業的實現。因此,基于共生理論的涉農人才供需對接,不僅可以促進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的平穩發展,也有助于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
在鄉村振興總體戰略指導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步入了新的軌道,目前涉農人力資源的培養、招聘和分配問題,仍是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的主要問題之一。2020 年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被納入統計范圍的涉農企業中本科學歷及以上的人員比例低于30%,這種人才比例結構將直接導致涉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偏弱。當前,涉農產業人才的“供給—需求”矛盾較為突出,具體表現為高水平涉農產業人才引入困難、涉農人才供給服務機制不健全、涉農企業的人才管理水平不高等。
3.1 需求側:涉農產業高端人才引入困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引入農業技術領域和農業信息管理領域的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鄉村振興道路探索和模式創新的重要保障力量。一方面,高端人才引入困難。農業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數量較少,多就職于高校或農業技術研究所等機構,鮮有領域內的高端人才愿意放棄現有的工作而選擇扎根農村,農村地區或農業企業能為高端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人才出現外流趨勢。農村地區的工作條件較為艱苦,工作環境也較差,各種設備和軟硬件條件不足,人才的知識才能和技術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在相對艱苦的農村工作環境中,不僅人才引入較為困難,已經到崗的一些人才也容易出現離職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也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4]。
3.2 供給側:涉農產業人才服務機制不健全。在涉農產業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應建立良好的協作共生關系,但目前涉農產業人才供給服務機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明確的涉農產業人才供給規劃。涉農人才的供需對接應該源于需求端,即人才的需求決定供給方向,但由于涉農人才的需求端沒有制定完整的、周期性的人才引入計劃,或涉農企業及相關機構的人才需求不明確,導致涉農產業人才供給規劃缺位,人才供給端培養趨于盲目。二是供給端人才培養的方式單一。目前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涉農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該渠道應該為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但現實中,由于許多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因培養的方式單一,缺乏實訓、實習鍛煉,導致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和管理經驗,難以勝任崗位要求。三是缺乏系統化的涉農人才分類培訓、繼續教育等服務機制,在崗人才的成長和進步也較為緩慢。
3.3 共生機制:涉農產業人才供需對接水平落后。對人才的供需匹配水平同樣決定了人才供需的對接和人才優勢的發揮。當前,涉農產業的人才供需對接的共生機制還有待提升。一是存在崗位和人才能力不匹配的情況。如處于核心崗位或關鍵崗位的人員的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不足,無法帶領涉農企業走出困境,也沒有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帶頭作用;有一些高薪聘請的領域內的高端人才,卻沒有足夠的施展才華的空間,造成了人力資源上的浪費。二是沒有考慮到高端人才的發展問題。一部分人放棄了原本待遇優厚或發展前景廣闊的工作,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事業中[5]。因此,要為涉農企業的核心人才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如果人才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狹小,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三是缺乏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在涉農經營主體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由于沒有建立或實施行之有效的考核及晉升管理體系,可能導致優秀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此外,對已入職員工的培訓管理工作也有待加強,通過后期的培訓可以彌補人才招聘和培養方面的一些短板。
3.4 共生環境:涉農產業人才生產生活的保障性條件有限。從供需對接的共生環境來看,當前涉農產業人才生產生活的保障性條件仍較為有限。從人才供給端的實際情況來看,愿意到農村地區服務的人才數量較少,尤其是中西部一些省份的農村地區,很少能夠受到優秀人才的青睞。因此,創新型農業人才和高層次的人才供給總量仍舊不足,難以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在文化環境層面,涉農經營主體與企業的組織文化建設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涉農產業人才的供需對接。在員工團隊建設和涉農經營主體的文化建設方面也存在問題,由于企業文化建設工作的不足導致員工隊伍的凝聚力不夠,進而加劇了人力資源的供需矛盾。
基于共生理論,從完善涉農人才供給服務、拓寬人才招募渠道、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優化涉農產業人才的供需對接機制,有助于促進鄉村振興事業的穩步推進。
4.1 需求側:全方位吸引高端涉農產業人才。針對高端涉農人才引入困難及人才流失率高的問題,可以通過拓寬人才招聘渠道、提升高端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等措施全方位予以改善。一方面,依托于互聯網建立涉農人才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多維度吸納高端人才。建立網絡信息平臺的優勢在于能夠整合需求端和供給端的信息資源,拓寬人才招募的渠道。互聯網在信息傳播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優勢是巨大的,依托于人才信息服務平臺能夠獲取更多的涉農人才服務信息,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來。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優秀人才薪酬待遇的方式降低涉農人才的流動率。給予涉農產業人才與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和獎勵,是對優秀涉農人才最基本的尊重,也是避免員工流動率過高的有效措施。此外,還要為團隊中的年輕骨干提供公平透明的晉升機會,并給其制定一份有利于長遠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以提升骨干員工的歸屬感。
4.2 完善人才供給服務機制,促進產學合作共贏。一方面,強化涉農人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內在聯系。共生理論框架下人才的需求和供給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先要明確需求端對人才需求的短期、長期規劃,并將需求傳遞到供給端,形成供需對接。涉農人才培養,尤其是專業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立一種產學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方式,按照農業產業的要求由高等院校定向培養人才,可以提升農業技術崗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匹配關系。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涉農人才服務機制。具體包括拓寬現有的人才招聘渠道,可以通過人力資源市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企業等渠道招聘有管理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人才來農村地區助農興農。當地政府部門也可以充當人力資源中介的角色,通過給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隊伍之中。
4.3 完善涉農人才供需對接共生機制,提升人才隊伍素質。涉農人才的供給與需求是一組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兩者共融相生,但優化涉農人才共生機制也需要以提升對在職人員的管理水平為前提,將員工的流動率和淘汰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否則涉農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人力資源成本。一方面,要優化崗位配置。按照崗位的性質和要求選擇最合適的人才,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涉農經營主體而言,要提升人才管理水平就必須要建立一種公平公正的企業競爭機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斷地優化團隊的人員配置。另一方面,要實施全面的績效考核制度。對于涉農經營主體而言,要將所有員工全部納入考核體系之中,制定績效任務,在公平分配任務的前提下實施績效考核,有助于保證每名員工都享受公平的待遇,這也是提高涉農經營主體管理水平的最重要途徑。隨著涉農經營主體內控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涉農人才供需對接共生機制將不斷優化,涉農產業的人才隊伍素質也將不斷提升[6]。
4.4 優化涉農人才供需對接共生環境,留住優秀人才。一方面,在社會環境層面,要提升涉農人才的待遇、社會保障,并優化晉升機制,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發展。同時,也要做好對在職員工的崗位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相對于外部招聘人才的方式,內部培養的方式具有更低的成本。通過內部培訓的方式建立一種共生的人才培訓機制,是有效緩解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給之間的對接難題的當務之急。員工的崗位培訓應堅持周期性、小規模和勤考核等基本原則,目的在于將對員工的技術崗位培訓工作落到實處,真正地達到提升涉農經營主體人力資源隊伍素養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以組織文化建設為途徑,提升組織團隊的凝聚力。組織文化是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通過對員工的培訓、教育和集體活動開展,構建涉農經營主體的組織文化體系,有助于留住優秀人才。

人才作為影響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涉農產業人才供需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也決定著未來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的發展質量。引入共生理論,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供需平衡的重要性,挖掘當前涉農人才供需對接存在的問題,對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