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溶 符生波 符明珠 杜尚嘉 吳海霞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99)
豬肚菇Panus giganteus,隸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革耳屬Panus,是一種較常見的野生食用菌,又稱大杯傘、大漏斗菇,口感風味獨特,如豬肚般滑膩,因此而得商品名“豬肚菇”。豬肚菇菌柄需要去掉表皮后食用,且有似竹筍般的清脆,因而又將去皮的菌柄稱為“筍菇”[1]。豬肚菇屬高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為15~35 ℃,適宜溫度為26~28 ℃,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3~32 ℃[2]。豬肚菇是為數不多的生長于炎熱夏季的高溫型食用菌,其栽培原料來源廣,管理也較粗放[3]。筆者進行檳榔林下不同栽培基質及覆膜栽培豬肚菇試驗,以期為林下栽培豬肚菇提供技術支撐。
供試豬肚菇菌株為莆蕈1 號,由定安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裝料袋為15 cm×20 cm 折角聚丙烯袋;相同材質的常規覆膜分別為黑膜(H)、黑白膜(HB)和白膜(B)。栽培料配方見表1。

表1 栽培料配方(含水量均50%) 單位:%
試驗在五指山市毛道鄉海拔200 m 處的人工檳榔林地,選擇適宜地塊畦栽,畦寬1.2 m,畦深15 cm,預留排水溝。同時準備好覆膜和防蟲網。待菌絲長滿袋后,開袋覆蓋3 cm 細土(土需提前做好殺菌消毒處理)后放置畦上,在畦上搭建小拱棚,根據試驗要求覆蓋相應膜,并做好殺菌消毒工作。每個配方均分別覆蓋黑膜、黑白膜、白膜,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個重復50袋。
試驗統計第1潮菇產量:待菇體成熟、去除菌柄根部白色部分和泥土后稱重,取平均值。每個重復隨機選擇3朵子實體測定其經濟性狀(圖1)。

圖1 豬肚菇子實體經濟性狀測定
出菇率(%)=出菇袋數/總袋數×100
生物學效率(%)=總產量/所用干料總重×100
運用Excel 2010 和SPSS 16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覆膜有助于保溫,降低晝夜溫差,同時使發菌期間菌床整體環境相對封閉,菌絲長時間處于高二氧化碳、低氧環境,有助于菌絲分化出菇[4]。由表1可知,不同覆膜間,覆白膜配方①、配方④出菇率低,與覆黑膜、黑白膜的出菇率差異顯著;而配方②覆白膜的出菇率顯著高于覆黑膜、黑白膜。不同配方間,配方③、配方④覆黑膜、黑白膜的出菇率顯著高于配方①、配方②;配方③覆黑膜出菇率最高,其次為配方②覆白膜,但兩組間差異不顯著。

表1 不同配方、覆膜栽培豬肚菇的出菇率
由表2 可知,不同覆膜處理的第1 潮鮮菇平均總產量,配方①、配方③覆黑膜、黑白膜均顯著高于覆白膜;配方④覆黑膜與覆白膜差異顯著;而配方②覆白膜顯著高于覆黑膜、黑白膜。覆黑膜的各配方間差異不顯著;覆黑白膜處理,配方③顯著高于其他配方。覆白膜處理,配方②顯著高于其他配方,配方③次之,且顯著高于配方①、配方④。因此,配方③覆黑膜、黑白膜豬肚菇的第1潮平均菇產量較高。

表2 不同配方、覆膜栽培豬肚菇的第1潮菇產量
由表3 可知,配方①、配方②、配方③3 個配方的3種覆膜處理栽培豬肚菇的生物學效率差異不顯著;配方④3種覆膜處理栽培豬肚菇的生物學效率有顯著差異。覆黑膜處理,配方②栽培豬肚菇的生物學效率顯著高于配方④;覆黑白膜處理,配方②栽培豬肚菇的生物學效率顯著高于配方①、配方④。

表3 不同配方、覆膜栽培豬肚菇的生物學效率
由表4可知,配方①覆黑白膜豬肚菇菇柄長、菇柄直徑、菇蓋直徑和菇褶長值較高,菇褶寬值則覆黑膜較高,但3種覆膜間無顯著差異,而菇蓋厚度覆黑膜、黑白膜表現較好,與覆白膜存在顯著性差異;配方②、配方③覆3 種膜的豬肚菇子實體經濟性狀均無顯著差異;配方④覆黑膜的豬肚菇菇蓋直徑顯著大于覆白膜,其他經濟性狀3 種覆膜間差異不顯著。由表5可知,同一覆膜,不同配方栽培豬肚菇子實體經濟性狀均無顯著差異。因此,3 種覆膜、不同配方對豬肚菇的經濟性狀影響不顯著。

表4 不同覆膜栽培豬肚菇子實體經濟性狀

表5 不同配方栽培豬肚菇子實體經濟性狀

圖2 測定子實體經濟性狀

圖3 試驗出菇場景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配方、覆膜對豬肚菇的出菇率、產量和生物學效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豬肚菇的產量與光照強度有緊密關系,直射光或過強光線照射會影響其子實體的形成[5],3種覆膜處理中,覆黑膜、黑白膜對豬肚菇提供暗環境,對豬肚菇子實體的形成及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其經濟性狀無顯著影響。但試驗中配方②覆白膜栽培豬肚菇的出菇率和產量較高,可能是其正好處于檳榔林下遮陽效果較好的位置,有較好的遮陽條件及散射光照。
綜合比較,玉米芯取材容易,價格低廉,林下栽培豬肚菇,可考慮玉米芯為主要栽培基質,覆黑膜或黑白膜,以提高豬肚菇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