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淑云
(重慶理工大學,重慶 400054)
當前,長江經濟帶流域整體經濟保持增長之勢,如表1所示,2021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53.21萬億元,流域平均增速達12.83%,僅低于同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流域內省際差距減小,西部欠發達地區GDP占比顯著提升,從2018年的23.3%提升到2021年的24.2%,東部和中部地區GDP占比略微下降,2021年較2018年分別下降0.3個百分點和0.65個百分點。

表1 2018~2021年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情況 單位:億元
2018年至2021年期間,如表2所示,第一產業比重明顯提升,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小幅上升。分區域來看,西、中、東三個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均有所上升,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除東部地區外均略微下降。

表2 2018~2021年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單位:%
耗水型、高排放產業在中部地區大量分布,尤其是近年來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化工、冶煉、紡織等高耗能產業呈現增長趨勢;盡管中西部地區水資源較豐富,但水環境容量不足,使水環境壓力較大。25個沿江干流城市是紡織服裝、造紙、石化、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等重化工產業聚集地,其廢水排放量遠高于75個非沿江城市總和,也高于沿海城市排放量,重化工圍江的產業布局形勢未得到明顯改善。
早在2005年,由交通運輸部牽頭沿江七省二市簽訂的《長江經濟帶合作協議》就初步構筑出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雛形。國家雖然于2014年就成立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但無論從組織層面還是協調層面而言,都未能形成較高效率的省際合作協商機制。由于流域內各省市都有經濟發展績效考核和不同的環境保護標準,使各省市政府之間在環境管理、區域發展、利益協同上都存在一定的壁壘。具體而言,一方面,當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產業布局存在較大的同質性,各區域的產業發展政策未能切實依據自身的要素稟賦和競爭優勢,從而造成了資源的較大浪費[1];另一方面,由于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參差不齊,部分地區過于看重產業轉移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自身的環境負荷量,引發了綠色悖論、逐底競爭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如與地區綠色發展階段不適配的環境規制很可能無法有效降低企業污染排放,而造成污染企業向管制更松的區域轉移,使得污染擴散。2021年《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依舊暴露出立法不精確造成宏觀政策難以有效實施等問題。中央立法立規往往以宏觀調控為主要手段,但長江經濟帶流域內各類情況復雜,難以針對性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一步而言,地方性規章雖然在策略性和方向性上指導意義更強,但其落地實施仍然需要更具體的機制輔佐[2]。
由于年限尚短,長江經濟帶內綠色市場相關配套機制仍在不斷試點和優化中,機制間互動性較弱,目前仍缺少有效的外在激勵和約束對流域內企業綠色發展發揮正向引導和反向約束作用。首先,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目前生態補償措施主要依靠政策協調和經濟協調手段,隨意性和變動性較大,缺乏穩定性,不能對不同地區的利益進行有效平衡[3]。補償范圍、對象、標準、手段缺乏統一規范和科學依據,市場化、多元化、長效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和全流域動態均衡的利益分配機制仍亟待建立。其次,綠色產品體系尚不完善。現階段,長江經濟帶綠色產品認證缺乏統一標準,價格設定較為主觀,購買與服務評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綠色消費宣傳力度不足,需求端的內生動力欠佳。最后,排污權市場規范性仍待提高。流域內排污權交易目前仍處在試點階段,如2018年底浙江省排污權交易中心初建了排污權有償使用、水權交易等制度,2020年安徽省出臺《新安江流域水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試點)》,市場建立仍處在區域性摸索階段,距離流域一體化排污權市場仍有差距。
受限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中西部地區短期內無法擺脫對重工業的依賴,而這部分傳統企業盈利能力偏低,無法對企業轉型起到積極作用,從而導致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與此同時,流域內采取的各類準入措施迫使傳統能耗企業轉型或關停轉搬,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生存成本,尤其是重化工業普遍面臨歷史欠賬多、資金短缺、技術投入不足等問題,導致很多企業綠色治理投資力度不夠或者綠色治理效果不達預期,從而出現偷排直排等新生問題。此外,長江經濟帶高新技術產業整體規模較低,盈利能力不強,對綠色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4]。雖然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一直強調制造業從低端走向高端,相關技術園區也在積極建設,但卻陷入了重量不重質的誤區,產業園區雷同、頂尖技術人才缺失等問題,在中西部地區尤其突出。
要實現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必須秉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將環境資源承載力作為底線,以環境法制與法治建設為基礎,從區域聯動與企業協作入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綠色創新驅動為抓手,利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共同發力,科學開展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的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工作。
環境法制與法治建設是企業綠色發展的基本保障。缺乏穩健性的環境規制不利于企業合理預期,進而容易造成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視行為。例如,全國“兩會”、APEC會議期間的大氣治理專項行動等運動式治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其短期性讓企業采取的應對措施通常投機倒把。因此,有效的法制約束和法治建設是企業綠色發展的基礎保障,是綠色治理常態化的關鍵和保障。
區域聯動與企業協作是企業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要堅持“一盤棋”思維,如果流域內各區域發展只考慮“一家獨大”的效益,會造成嚴重的資源配置扭曲。例如,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提出不少差異化協同發展的新目標新舉措,但在具體落地過程中仍然以自我為主,整體協同程度較低[5],各省市名義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雷同,創新質量、產業層級仍處于低端。因此,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不僅需要區域層面的行政合作,更需要提高企業層面的自主能動性,從而真正發揮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協同帶動作用。
體制機制改革和綠色創新驅動是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綠色發展不僅需要來自外界的約束和協作,還需要企業內部自身源源不斷的動力。流域內綠色發展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耗能轉型困難,而只有創新才能真正消除這一痛點。過去國家對于企業的創新驅動主要是來自政策層面的施壓,雖然短時內有轉好傾向,但綠色悖論、逐底競爭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因此,需要客觀看待綠色發展存在的“波特效應”,即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并非呈現正向線性關系,不同時期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進而從源頭改善企業綠色創新的驅動力,搞好體制機制改革。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得益彰是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如今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在積極推動流域內企業綠色治理的同時,還需要加強企業綠色轉型的拉力。因此,不僅政府層面需要注重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引導作用,以切實高效助力企業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針對性發展;而且市場層面更需要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大“蛋糕”,讓企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有利可圖。
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是企業綠色發展的全局意識。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涉及諸多因素,形勢復雜且任務繁重,必須從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全局出發,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把握重點突破,集中發力解決重要領域關鍵問題,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因此,企業綠色發展始終都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正確處理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
第一,應當在遵循當地生態規律的前提下,確定生態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將流域、省際環境法制因地制宜實施。如以《長江保護法》為基礎,從地方定位、空間格局等方面系統梳理相關制度,進一步落實推進適應當地企業綠色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環境法制。與此同時,也需持續確保相關制度的執行有效性,如果說前者是由上到下的精準化建設,那么后者則是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向上反饋并優化制度細節的過程。此外,為加強環境法制與法治建設的保障力度,流域內需進一步加強擴大環保法庭的影響力,推動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第二,堅持“一盤棋”思維,結合流域內國土空間規劃,厘清流域內各地區綠色發展定位,通過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共同發力,推動重化工企業有序轉移,減輕沿江區域環境負荷壓力,避免產業園區同質化堆積。同一時間,也需要加強流域內跨地區的橫向生態補償,引導綠色發展受益地區通過資金補助、園區共建、人才交流、政策優惠等方式對保護地區實施補償,使生態和經濟緊密相連,加強區域聯動的意愿。具體而言,可以構建生態貢獻評價體系,科學界定流域內各地區的角色定位、量化權利和義務,還可以進一步將指標下放至各地企業,并予以定期考核和年度公示,也可以與排污權交易市場掛鉤,調動企業協作的積極性。
第三,加強流域內人才交流,倡導“東技西引”,大力支持企業綠色創新。長江經濟帶企業綠色發展是一場與落后技術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各地方政府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讓企業拿成績創效益,而是要客觀地審視地方企業轉型現狀。例如,可以成立地方企業綠色發展委員會,定期討論轉型難題,從問題源頭出發商討如何提高企業綠色創新能力,必要時東西部地區可以協商進行人才交流、“東技西引”,助力西部技術落后地區企業有效轉型。
第四,深入推進地方產學研融合發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任務繁重,因此,有必要在理清輕重緩急的前提下,借力處理重點創新難題、推動流域轉型整體進程,但最終還是要有一支屬于自身的精兵良將才能長效發力,構建企業自身綠色創新能力。具體來說,可以構建一站式合作平臺,以地方政府部門為主導,聯合科研院所、企業、高校等多方主體,成立產業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形成綠色技術創新合力。此外,需要注意以綠色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綠色治理,量化產出,階段性地完成企業綠色創新計劃和創新成果轉化。
第五,建立長江經濟帶個性化綠色貿易體系,促進綠色產品消費。在吸收國內外排污權市場交易理念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流域內經濟發展差異、環境負荷量等多方因素,構建長江經濟帶綠色貿易體系,拓寬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技術裝備和服務合作。并設立流域內統一標準的綠色認證體系和統計監控制度,形成全面有效的綠色支撐,讓綠色產品質保過關,讓綠色消費放心,通過市場化交易,從需求端倒逼企業實現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