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聞名

成都生物城加速器(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供圖)
2015年,在美國有20年生物制藥研發經歷的王常玉博士,開始考慮回國創業。
他的創業合伙人陳博博士,同樣有多年在美國大型生物醫藥公司的工作經歷,回國后創辦了上海君實生物,曾任復旦大學教授。
兩位海歸“大咖”選擇的創業地點,不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更加領先的上海、蘇州,而是當時在行業中還不算知名的成都。
“綜合各方面考量,感覺成都的營商環境好,領導開明, 溝通順暢,還有給力的政策扶持。”王常玉說。
另一個有利條件是,成都擁有百年名校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西部排名第一的華西醫院等知名院校,研發人才充足。
2016年10月,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2021年7月,康諾亞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抗體藥物高科技公司。
康諾亞所在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是全國首個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試點示范基地。
2019年,成都明確提出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高質量培育萬億級醫藥健康產業”。
如今,成都已是中國西部的生物醫藥產業重鎮,正朝著“高質量”、“萬億級”的生物醫學產業目標迅速邁進。
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夠提供高科技、高質量、可負擔的創新生物藥。
來成都之初,陳博和王常玉就決定,放棄熟悉但高度內卷的PD-1賽道,選擇更高起點和更具市場開拓性的“藍海”——自身免疫疾病藥物。
自身免疫疾病在中國和全世界都有龐大的患者群體,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過敏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哮喘和食物過敏等。以前只能靠“忍”的過敏反應,未來可以通過向人體注射靶向IL-4Ra抗體藥物得到緩解,從而大大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康諾亞創立后,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就是靶向白細胞介素-4受體亞基a(IL-4Ra)抗體藥物過敏抑制劑CM310,目前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并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突破性治療藥物”認定,預計將于2024年上市。
CM310因此將成為中國第一家、全球第二家上市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靶向白細胞介素-4受體亞基a(IL-4Ra)抗體藥物。
王常玉介紹,目前國外同靶向抗體藥物一年使用下來大概需要花費人民幣10萬元,CM310將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未來如進入醫保,患者負擔還會大幅減輕。
“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能夠提供高科技、高質量、可負擔的創新生物藥,成為中國患者的‘諾亞方舟’。”王常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目前,康諾亞約有30余款產品正在研發,其中9項已進入臨床試驗,多項產品研發進度處于國內領先。
2023年2月,康諾亞的另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世界首創的靶向Claudin18.2 抗體偶聯腫瘤藥物CMG901已實現出海,以630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11.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與阿斯利康達成全球獨家授權協議,創下早期臨床階段抗體偶聯藥物出海授權合作的新紀錄。
康諾亞的全球業務版圖,正在迅速拓展。
在天府國際生物城的支持下,康諾亞位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占地113畝、高標準、國際化的抗體藥物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可形成7萬升發酵規模,同時滿足5至15個抗體藥物進行商業化生產,將為中國西部地區產能最大的抗體藥物生產基地及中國最大的具備全產業鏈能力的自主創新抗體藥物研發中心。基地于2021年1月開工建設,2022年12月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提供16000L產能。
在天府國際生物城,傳奇創業故事還有很多。
2012年,李進回國創辦成都先導,這是一家以DNA編碼化合物庫(DEL)技術為核心技術的高科技生物醫藥企業。
DEL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新藥“種子庫”。醫藥企業創新藥研發的關鍵點,就是在確定影響疾病的生物靶點后,快速尋找到調控生物靶點功能的新穎分子(專業術語叫“苗頭”或“先導化合物”)。傳統的高通量篩選只能從幾百萬種化合物中挑選,DEL技術可創造出更多的可供篩選化合物,從而大幅提高新藥研發效率和成功率。
成都先導自主知識產權的DEL庫是目前公開的中國唯一、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庫之一,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的DEL庫分子數量已超過1.2萬億,實現了萬億量級的分子篩選。
成都先導正快速成長為業務遍布全球的頭部生物技術企業,在英國劍橋、美國休斯頓均設有子公司。2019年11月,成都先導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成功過會,是四川和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過會企業。
由兩名成都七中“80后”“學霸”胡庚博士和謝丹博士,與清華大學學者白凈衛2016年聯合創辦的齊碳科技,則是國內首家自主研發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科技企業。
隨著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基因測序成為支撐前沿生命科學研究、保障生命健康的關鍵。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上游設備耗材是最核心、話語權最強的環節。這其中,第四代納米孔測序技術則是基因測序設備未來的發展方向。
2021年12月10日,齊碳科技發布了全自主研發的納米孔基因掌上測序儀QNome-3841,成為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領域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二家進入到商業應用階段的企業,開啟了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國產化時代。
進入“2 萬億”時代后,生物醫藥產業將是成都重點打造的下一個萬億級產業。
放眼全球,在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商業化賽道上,目前僅有兩家企業在賽道上:一家是英國企業,另一家便是齊碳科技。
在商業化過程中,齊碳科技堅持打造全國產供應鏈,從芯片基底到涂膜嵌孔全部自研自產。在核心技術上,齊碳科技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完善的國內外專利布局。
2022年,齊碳科技投資近2億元,在天府國際生物城建成國內首個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生產基地,年產測序儀2000臺,配套試劑、芯片100萬套。
2022年12月,齊碳科技宣布完成7億元C輪融資,是當年國內一級市場上生命科學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
天府國際生物城2016年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雙流區政府合作共建,位于成都市區西南,規劃總面積44平方公里,是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中的“四區”之一。
成立不到7年時間,這里已經成長出一批生物醫藥業的頭部企業:成都先導、苑東生物、康諾亞成功上市,疫苗企業威斯克成為“獨角獸”,齊碳科技、邁科康、優賽諾則是“潛獨角獸”企業。
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2022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是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三的生物醫藥園區,僅次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蘇州工業園區,穩居國內“第一梯隊”。
建立之初,天府國際生物城就提出,要在全球產業體系里“找坐標”,尤其要“借鑒波士頓經驗”。
借鑒“波士頓經驗”,關鍵在于聚集頂尖產業資源并為之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實現生命科學與臨床價值雙贏。
天府國際生物城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生物城一直堅持聚焦產業高端,“有所為有所不為”——主要瞄準生物技術藥、化學創新藥、高性能醫療器械、專業外包服務、健康服務等5大細分領域,以及血液制品、抗體藥物、新型疫苗等14個賽道一道,重點發力。
在藥械研發生產外包服務賽道,他們培育出西南地區首家科創版上市企業成都先導。在疫苗賽道,他們收獲了成立7個月就成為“獨角獸”的威斯克生物。
此外,天府國際生物城還構建了覆蓋從靶點發現到中試生產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臺109個,其中包含9個國家級平臺,企業平臺自建率達到82%。
2022年3月23日,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揭牌,是首個落地四川省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該中心將建設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評價3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和1個精準醫學戰略資源庫支撐平臺,是國內首個“政醫產學研資用”產業協同發展體系,預計未來將帶動精準醫學產業產值規模超1000億元。
天府國際生物城向波士頓學到的另一個重要經驗,就是“產城融合”發展理念。
生物城內規劃建設了總面積達206公頃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內有近千畝森林,被稱為成都“桃花源”。森林公園又與周邊的牧馬山、黃龍溪、錦江綠道相連,形成一整條城市綠色廊道,獲得2022世界建筑節中國年度最佳景觀設計大獎。
如今,生物城的工作人員,生活里不再只有工作——早晨到公園跑步,上午在花園般的實驗樓上班,中午約朋友去綠道旁喝茶,晚上去永安湖畔散步,實現了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合一”。
從“十三五”末起,成都就通過多點布局、連點成片、建圈強鏈,來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世界級、萬億級現代化醫藥健康產業體系”。
在成都溫江區,以成都醫學城為中心的生物醫藥產業也在加速聚勢成形。在《2022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溫江成都醫學城在全國生物醫藥園區中名列第15位,且連續兩年位居非國家級園區榜首。
2019年,成都規劃了全市域范圍內生物醫藥產業的“三城三區兩帶”格局。
“三城”,是指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天府中藥城打造為建設國際生物醫藥創新創造中心、醫藥供應鏈樞紐城市的主支撐;“三區”,是指將五城區(含成都高新南區)、成都天府新區和東進區域打造為建設國際醫療健康服務首選地;“兩帶”是指將環龍門山—邛崍山中醫藥保健與健康養老國際示范帶、龍泉山健康旅游與體育休閑國際示范帶打造為建設國際康養勝地。

康諾亞研發人員正在進行雜交瘤細胞高通量篩選(康諾亞供圖)
2021年6月17日,成都東部新區—成都健康醫學中心(未來醫學城)正式“官宣”,這是成都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又一次“重倉”。
未來醫學城位于成都東部新區南麓,片區范圍約15平方公里,西側緊鄰三岔湖,東側距離天府國際機場僅約12公里。
其將對標美國德州醫學中心、波士頓長木醫學區、新加坡啟奧生物醫藥園等國內外知名生命健康產業片區,總體定位是“未來醫學探索與創新前沿,醫教研產融合與轉化典范”。
進入“2萬億”時代后,生物醫藥產業無疑將是成都重點打造的下一個萬億級產業。
成都市經信局醫藥健康產業處處長陶茂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成都已將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鏈納入全市確定的26條產業鏈重點發展,明確市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按照“6個1”工作機制統籌推進。
與此同時,借鑒波士頓、上海等國內外先進地區經驗,明確抗體藥、疫苗、抗體藥、血液制品、核醫藥、細胞/基因治療、CRO(定制研發)、CMO(醫藥制造外包)、體外診斷、生物醫學材料、診療設備、醫療人工智能等主攻領域。
市級層面還出臺了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生物醫藥產業專項支持政策等,全生命周期支持創新藥發展,打造重大創新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成都生物醫藥產業,未來可期。
(特約撰稿劉飛、劉依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