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科學探究能力對幼兒交流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積極影響,教師應在區域活動中加大培養力度。為了有效強化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應立足幼兒的實際表現,運用現有材料和教育工具設計多樣化活動,使幼兒在參與中能夠全面發展綜合技能。本文主要對區域活動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探析。
一、區域活動概述
區域活動是教師結合幼兒興趣愛好和活動需求,立足教育目標,營造立體化育人環境,運用各類資源開展單人或分組合作等形式的活動,使幼兒在完成活動任務中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目前區域活動已經在幼兒園得到普及,包含益智、科學、美工、語言和角色扮演等類型。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區域活動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內容豐富有趣,眾多幼兒可以在參與區域活動中鍛煉操作能力、反思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具有助推作用。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時,應根據育人需求挑選合適材料,積極將生活類素材投放到活動區域中,組織幼兒進行探索實踐,力求幼兒在完成活動任務中掌握科學探究規律,積累科學探究經驗。這樣幼兒才能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有效應用所學技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目前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干預次數過多
自從新型教育政策實施后,教育領域提倡“幼兒為主”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中,從傳統經驗教育轉向引領教育,為幼兒留有獨立探索機會,這樣幼兒才能在參與區域活動中有效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由于幼兒年齡較小,部分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未能徹底將活動機會留給幼兒,習慣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按照個人想法糾正幼兒活動的失誤,存在干預次數過多的現象,雖然這種方式可以確保幼兒有效完成區域活動任務,但是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導致幼兒的思維在完成實踐任務中出現多次被打斷的現象,這樣不僅影響幼兒獨立操作能力的發展,還限制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對區域活動存在認知偏差
如果教師認知正確,則能有效運用現有資源指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是讓幼兒展示個人才能的一種活動。教師應在區域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實際表現給予鼓勵和指導,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學到更多發展個人能力的知識。但是在實際開展區域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對區域活動存在認知偏差,片面認為區域活動就是給幼兒留有自由活動時間,在區域活動開展之前沒有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制定多樣化主題,也沒有開展與科學探究有關的實踐活動,導致幼兒無法在完成活動任務中發揮個人才能,降低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質量。
(三)指導方式較為單一
指導方式與區域活動的開展效果息息相關。如果教師指導方式豐富多樣,則能直接增加區域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以積極心態投入到區域活動中。然而目前大多數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習慣先以口頭講解的方式,告訴幼兒相關活動開展的步驟和操作方法,此后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活動。教師采用的指導方式較為單一,幼兒極易在活動中出現態度松懈的情況,不僅影響區域活動的開展質量,還會阻礙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四)幼兒合作探究意識較差
自從教育領域推行新政策后,教育領域提倡全面發展幼兒的綜合素質,需要教師在幼兒園加大幼兒合作探究意識的培養。然而大多數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父母側重對幼兒日常起居的照料,很少與幼兒合作探究科學。幼兒受到家庭環境影響,習慣個人活動,在成長中缺乏與他人合作探究機會,導致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后,無法快速適應小組合作活動。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布置合作類科學探究活動時,幼兒無法與其他成員保持良好配合,不能規劃好探究時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影響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質量。
(五)教學評價不夠完善
教學評價決定了區域活動的實施質量。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指出幼兒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使幼兒在后期有針對性地糾正個人缺陷,為提高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奠定良好基礎。但是目前多數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習慣按照幼兒活動的完成效果進行贊賞或批評評價,沒有根據幼兒實踐能力進行分層點評,也沒有在評價中系統指出幼兒存在的不足,幼兒無法意識到自身在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后期容易反復出現同類錯誤,弱化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效果。
三、區域活動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利用自然資源豐富區域活動材料
自然資源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材料。相比繪本和生活類材料而言,自然資源類型多樣,更加貼近科學,對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積極影響。大多數幼兒生活經驗較少,對自然資源缺乏充分認識。因此,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時,應積極運用自然資源豐富區域活動材料,拓展區域活動陣地,按照教育需求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把自然資源作為活動原材料,明確區域活動目標,讓幼兒獨立完成,幼兒在完成活動任務中可以全面了解自然資源,掌握相關資源應用技巧,逐步強化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在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校園中的花草樹木,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了解不同植物的形狀、顏色和氣味等。由于幼兒觀察能力較低,教師可以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之前,現場挑選一朵紅花,演示觀察紅花的步驟,告訴幼兒先從觀察紅花外形,了解其高低大小,再通過聞嗅的方式,告訴幼兒紅花的氣味。在觀察完紅花之后,教師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告訴幼兒該紅花的名稱和生長習性等。當幼兒了解基本觀察步驟后,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挑選一個植物進行觀察,要求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說出相關植物的外形、大小、氣味、名稱等。由于部分幼兒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在表達中容易出現語言描述不準確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逐步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分析幼兒對相關植物存在哪些認知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說明,告訴幼兒相關植物其他的觀察技巧,這樣既能提高幼兒對植物的了解程度,還能使幼兒從中學到多種觀察方法,有效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立足幼兒興趣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興趣與區域活動的開展質量息息相關。如果幼兒參與興趣濃厚,則能自主按照教師制定的區域活動主題積極完成區域活動任務。每個幼兒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征不盡相同,幼兒興趣愛好也截然不同。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之前,應系統調研每位幼兒的興趣愛好。通過面對面溝通和觀察等方式,了解每個幼兒的具體興趣。此后,在組織區域活動時,教師應立足幼兒興趣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根據幼兒探索能力制定難度適中的活動,讓幼兒運用所學技能完成活動任務,既可以提高區域活動的趣味性,還能使幼兒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有效發展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區域活動的開展質量。
例如,在講到吸力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與區域活動有關的材料,比如乒乓球、氣球、瓷杯和鐵球等。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不同材質的材料,在針織毛衣、皮夾克或者牛仔褲上進行摩擦,在摩擦到一定程度后,將相關材料放到長頭發旁邊,讓幼兒觀察哪種材料起到的靜電較大,幼兒在觀察中可以直接了解什么是靜電。教師可以在幼兒觀察的過程中,闡明靜電產生的原理,使幼兒對這一科學現象進行全面了解。當幼兒對該項科學探究活動有了基礎了解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多個小組,讓幼兒模仿教師實踐步驟進行操作,使幼兒在自主動手的過程中明白摩擦起電的影響因素,懂得材料類型在靜電產生中的積極影響,逐漸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三)通過提問指導有序開展區域活動
提問是教育領域常用的引導手段。幼兒可以根據提問內容,明白相關活動的探索要求,從而自主運用現有資源進行探索實踐。同時,相比灌輸教育而言,提問更具激勵作用。多數幼兒在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后,能夠對相關區域活動調動探索積極性。因此,當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時,可以通過提問指導有序開展區域活動,結合區域活動開展需求,設計難度合理的問題,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內,利用教師投放的材料進行探索實踐,根據實踐結果總結答案,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有效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例如,在開展顏色變化區域活動時,首先,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多種顏色的材料、水和水杯等,在課堂上帶領幼兒全面認識不同顏色物體的名稱,確保幼兒準確了解各類顏料顏色。其次,教師可以詢問幼兒“綠色和黑色混合到一起是什么顏色?紅色和白色呢?”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多個分隊,讓幼兒按照問題挑選相關顏色進行科學探究,這樣幼兒就會在實踐中發現同比例綠色和黑色顏料混合到一起容易變成墨黑色,紅色和白色會變成粉紅色等現象。最后,當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分享科學探究答案,并在幼兒講解基礎上,闡明顏色變化規律,教師還可以在原有操作步驟基礎上,改變不同顏色顏料的使用量,并將其加入水杯中,讓幼兒觀察顏色變化,幼兒在觀察中了解到顏料加入量也會影響最終顏色,從而有效激發科學探究欲望,使幼兒明白科學無處不在,強化幼兒的科學素質。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
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幼兒園教育中得到普及,對提高區域活動開展效果具有積極影響。過去受到信息技術的限制,教師只能通過口頭講述和現場展示的方式,告訴幼兒相關區域活動的開展步驟,無法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幼兒在聆聽中容易出現思維分散現象。然而多媒體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這一教育問題。相比口述教學而言,多媒體播放形式靈活,能夠同時展示文字、圖畫以及視頻等內容。同時,多媒體還可以通過視聽功能,以豐富色彩和動聽背景音樂刺激幼兒神經,使幼兒全程保持良好的聽課狀態,為提高區域活動的開展質量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教師組織區域活動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按照區域活動的開展需求,在網絡上挑選有關演示視頻,引導幼兒觀看學習。教師可以結合視頻現場演示相關活動實踐過程,闡明注意事項,讓幼兒按照視頻展示內容進行科學探究,不僅可以使探究活動變得形象生動,還能有效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在開展探究沉浮區域活動時,首先,教師可以先在網絡上挑選有關沉浮視頻,盡量將不同重量物體的沉浮視頻下載下來,利用剪輯軟件進行整合。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要求幼兒觀察哪些物體會沉降,哪些物體會浮起。在視頻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硬幣、積木、小鐵球以及水缸等物體。此后,讓幼兒按照視頻展示內容依次投放不同重量、不同大小的物體,要求幼兒分析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幼兒在動手實踐中可以帶著疑惑進行科學探究。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科學探究表現,指出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告訴幼兒如何通過類比重量和大小的方式,找到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反復探究,通過假設、實踐、觀察、反思等方式,深入了解這一區域活動,有效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
(五)借助分層點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具有反思與總結效果,可以協助幼兒改正科學探究中存在的不足。然而每個幼兒綜合實力不同,在科學探究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部分幼兒綜合實力強,能夠快速領悟教師演示的科學探究方法,并能在區域活動中靈活應用相關材料進行實踐;但是部分綜合實力差的幼兒則難以完成。因此,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應積極借助分層點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指明幼兒需要改進的地方,傳授合理的科學探究方法,確保全體幼兒都能在教師點評下,有序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對于綜合實力強的幼兒,教師可以贊賞這部分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從參與態度、操作技巧以及實踐效果等角度,系統點評這部分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使幼兒能夠在教師點評下增強自信心,從而在今后以積極心態參與到區域活動中;對于綜合實力一般的幼兒,教師應根據具體區域活動案例,闡明幼兒在科學探究中存在的不足,告訴幼兒如何運用現有材料模仿教師進行實踐,立足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傳授合理的操作方法,逐步強化這部分幼兒的科學探究水平。
四、結語
綜上,科學探究能力是每位幼兒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應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大力開展科學探究實踐。要想有效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就應系統分析目前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幼兒實際表現探索新型教育策略,利用自然資源豐富區域活動材料、立足幼兒興趣開展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提問指導有序開展區域活動、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借助分層點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方式,促使全體幼兒在完成活動任務中能夠有效提升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