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所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三個方面,簡稱“三會”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要依托“三會”核心素養要求,優化教學活動組織形式與教學內容。“四學”課堂教學范式主張從愛學、會學、巧學、樂學四個維度同步推動學科教學中教師教學形式與學生學習形式的全面變革,有助于教學中深入貫徹落實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指示要求。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應用這一教學范式,實現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同步革新,從而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下面以“公頃的認識”教學為例,詳細闡述“四學”課堂教學范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材分析
“公頃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材中第二單元“公頃與平方千米”的第一課。公頃是社會生產活動中常用的面積單位,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就接觸了這方面的知識,對面積概念形成初步認知,并在學習中具體了解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常用的面積單位,以及這些常用面積單位的實際應用。而四年級上冊“公頃與平方千米”則是在學生三年級所學面積知識的基礎上的拓展,讓學生了解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需要使用的大型面積單位,由此完善學生對面積知識實際應用的認識。相較于平方千米,公頃單位更小一些,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平方米與公頃單位的換算也相對容易。因此,將“公頃的認識”作為“公頃與平方千米”單元的第一節內容,有利于學生在單元學習中關聯以往所學,降低學習的難度,由此為學生深入理解“公頃與平方千米”的知識概念奠定扎實的基礎。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公頃屬于面積知識體系中較大的單位,通常應用于土地面積的測繪與勘定中。公頃單位在四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鮮少出現,因而學生對公頃單位普遍比較陌生。因此,在教學“公頃的認識”一課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公頃單位的實際應用,盡最大可能完善學生對公頃面積單位基本概念的認知。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學生理應成為教學活動中當仁不讓的主體。在教學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實際需求制定教學內容與形式。
根據這一要求,在“公頃的認識”課前備課階段,教師專門開展了學情調研。在學情調研中發現,學生對于面積概念有相對完整的認知,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說明面積概念的含義,同時還了解了一些簡單的面積計算方法。針對面積單位的認識,絕大多數學生都認識“平方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厘米”三個面積單位,并能夠正確使用這些單位表述物體的面積。而在學情調研中還能夠看到,學生對其他面積單位了解極少,僅有小部分學生能夠說出“公頃”等其他面積單位,而這些知道“公頃”等面積單位的學生,對這些單位與已學的面積單位換算規律缺少了解,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些面積單位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還比較薄弱,針對這一點,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課堂知識著手,探索課堂知識背后的核心知識概念,讓學生通過課堂知識學習,增進對數學基本邏輯的認知,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充分帶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公頃”面積單位的基本概念,拓展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
2.引導學生了解面積單位換算中的“進率”變化,靈活運用“公頃”單位。
3.充實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深入了解面積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深層次聯系,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思維,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了解“公頃”面積及單位表象特征與實際應用場景。
2.了解公頃與平方米單位之間的進率。
3.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實際運用“公頃”單位解決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發展。
教學難點:
1.全面了解公頃與平方米10000進率的原因。
2.了解公頃與以往所學面積單位的核心差異。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趣味探索活動,引導學生課前預習
在“四學”課堂教學范式實際應用中,“愛學”旨在強調數學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只有對數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才能在學習中學會使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了解世界,深入探索數學核心概念,促進數學思維與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發展。
對此,教師應用“四學”課堂教學范式開展課堂教學,在課前備課階段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對課堂知識進行全面的自主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公頃的認識”課前預習環節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內容,為學生布置以下課前預習探索活動。
課前預習探索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將其分成若干人數相等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校園的面積,結合“公頃的認識”課程預習內容,從校園面積中圈出1公頃的范圍,并在縮略的校園地圖中標示出來。這一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知,各組學生在地圖中圈定1公頃面積時,都不可以使用測量工具,完全根據自己的直覺與所學知識進行圈定。之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逐個檢查每個小組圈定的范圍是否為1公頃。
(設計意圖:這項活動設置,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公頃的認識”與自己日常生活的關聯,進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還能夠將課前探索活動結果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引出后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明確目標。)
(二)采用問題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四學”課堂教學范式中的“會學”“巧學”“樂學”具體指向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培養,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掌握先進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勤于思考,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認知。課前預習環節中,班級所有學生都根據探索任務要求,在縮略的學校地圖中圈出自己認為的1公頃面積的大小。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教師首先對各組學生的探索活動成果進行評價,從學生上交的材料中挑選出最接近1公頃的一張圖,之后向學生提問:這張圖中圈定的范圍,具體包含校園中哪些建筑物?
通過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圈定的1公頃的范圍,之后,向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否可以根據圖中圈定的內容,嘗試推導出1公頃面積是怎樣計算得出的?
教師組織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開展小組討論,由學生自主得出答案。對于學生探索結果,教師不要立即做出評價,直接進入下一環節。
課堂教學正式開始后,教師根據課堂知識,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你已經認識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問題2:你能描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嗎?
問題3:老師辦公室的占地面積可以用哪個面積單位來描述?
問題4:國家體育場“鳥巢”可以用哪個面積單位來描述?還是平方米嗎?
問題5:國家體育場“鳥巢”占地面積約204000平方米,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要求學生小組交流、探討上述問題的正確答案,之后,向學生講解“公頃”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根據講解內容,自我檢查以上問題在探索中得到的答案。
(設計意圖: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樹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關鍵在于充分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而通過設置問題,能夠充分引起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思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在了解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建構起實際的學習技能與經驗,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在課堂活動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
(三)創設特色探究活動,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技巧
根據“四學”課堂教學范式要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如下特色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豐富的學習技巧,貫徹落實教學范式中“巧學”的原則。
從班級中任選30名學生,在操場上圍出面積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之后要求學生根據所看到的100平方米正方形面積的實際尺寸推導出同等面積正方形在學校中的范圍。再通過多媒體設備精確的標注校園中1公頃面積的真實尺寸,并借助多媒體,講解平方米與公頃的進率換算。公頃與平方米進率為1∶10000,突破了學生對面積換算的固有認知。
師:按照我們以往所學,100平方米就應該等于1公頃,那么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生:不是,1公頃等于10000平方米。
師:那為什么平方米到公頃是10000進制,而不是100進制呢?
生:難道平方米和公頃之間還存在一個其他的面積單位嗎?
師:同學們的猜想是對的!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確實還存在一個別的面積單位,它就是公畝。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畝。那么,多少公畝是1公頃呢?
生1:100,1公頃應該等于100公畝,也就是10000平方米。
生2:對,這就與我們前面學過的“1公頃就是10000平方米”完美銜接了。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課堂探究活動,一方面關聯之前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具體了解公頃與平方米的進率,而公頃與平方米進率突破了學生的既有認知,就會導致學生產生新的問題。這時教師以師生談話的方式開展教學,能夠直觀地解答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公頃與平方米進率為什么是1:10000這一關鍵知識點。)
(四)利用課后作業,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在教學“公頃的認識”中,教師可以以課后作業為媒介加強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課后作業內容具體如下。
作業一:以家庭住址為中心,在地圖中圈出1公頃大小的區域,并詳細注明原因。
作業二:課后通過網絡等手段收集有關面積或公頃的古詩詞內容,并結合古詩詞創作的背景,說明自己對詩詞中面積與公頃表述的理解。
(設計意圖:上述作業內容設置并沒有采用傳統的習題練習模式,而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為宗旨創設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堂知識應用訓練模式,有力地促進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還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知識應用訓練中通過拓展資源,進一步增進對“公頃”的認識,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助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中心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