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帝王的禳災措施之“放宮女”

2023-03-22 22:52:31范美琳
海外文摘·藝術 2023年12期
關鍵詞:思想

□范美琳/文

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唐代是中國第三個溫暖期[1]。溫暖的氣候為唐朝帶來了頻繁的自然災害。陳國生在《唐代自然災害初步研究》中指出,唐代的自然災害種類多、區域廣泛[2]。面對這些頻繁的自然災害,統治者除了采取派遣使者到各地賑濟災民、放免租稅、防治蟲害等一系列具體的應對災害的措施外,還受漢代流傳下來的天人感應思想和災異天譴說的影響,出臺了一系列與具體措施相對的禳災措施。

“禳”字來源于《周禮·天官·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其作用是“以除疾殃”[3]。《春官·雞人》疏也說:“禳,謂禳去惡祥也。”后來隨著時間的演變,禳災至漢代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大體分為慮囚、出宮女、罷免三公、求直言、祈雨這幾項。對于“放宮女”,自然與釋放的主體——宮女脫不開干系。唐代文學中對于宮女命運的探索,一直是常談的話題。例如,何忠盛的《論唐代宮女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蘇者聰的《論唐代宮女詩及宮女命運》和吳雪伶的《唐代宮怨詩研究述評》;挖掘詩歌后面的唐代社會歷史的有萬軍杰《唐代宮女詩史學價值淺識》;從墓志銘的角度出發研究宮女命運的,則有程章燦《“填寫”出來的人生——由<亡宮墓志>談唐代宮女的命運》;單從自然災害的角度出發,對于唐代放宮女這一行為進行考證的,則有李軍的《災害因素與唐代出宮女考》。

為研究禳救措施中“放宮女”這一常見的行為背后的陰陽調和文化,本文以《全唐文》中唐代皇帝詔書為藍本,以《全唐詩》中保留的真正由宮女所作的詩歌作為參照,遍閱帝王發布的有關釋放宮女的詔書、敕令、德音,對它們的寫作結構、內容特點等方面進行剖析,充分了解到唐代統治者釋放宮女這一行為是反映的唐朝帝王陰陽調和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補救財政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問題。

1“放宮女”的詔書

《全唐文》中明確指出放宮人的詔書總共有九篇,這些詔書在內容上一般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是釋放宮人的歷史原因;第二是釋放宮人的現實原因;第三是釋放宮人的主體類型,第四是對于釋放宮人的安置方式。

以唐高宗的《放宮人詔》為例:

“……既而西都之后,累葉驕奢;東漢之君,相繼淫佚。魏庭晉室,采擇無厭,水運倉積,選納逾廣。節文既廢,怨曠滋深,糜費極多,流弊忘反。朕以寡薄……率由成訓,仰遵先旨。即位之初,備加寬貸。年老宮人,已令放出,椒掖之內,人數猶多。久離親屬之歡,長供掃除之役,永年幽閉,良深矜憫。又去年霖雨,頗傷苗稼,在於州縣,非無乏少,資給後庭,有妨國用,宜申茲大造更量放出宮人。可令官司料簡,具錄名帳。所司依狀散下,歸其戚屬。若無近親,任求配偶。所在官府,存心安置,勿使輕薄之徒,輒行欺誘……[4]”

高宗在這里先是指出放宮人的歷史原因,列舉出歷史上統治者奢靡無度的情況:“西都之后,累葉驕奢;東漢之君,相繼淫佚。魏庭晉室,采擇無厭,水運倉積,選納逾廣。節文既廢,怨曠滋深,糜費極多,流弊忘反。”其次,再指出放宮人的現實原因——自己希望能夠以前人的奢靡無度為戒,遵從父親唐太宗的腳步,在“即位之初”,就對于“久離親屬之歡”的宮女“備加寬待”;又因為自然災害導致的財政緊張,“去年霖雨,頗傷苗稼,在於州縣,非無乏少,資給后庭”,有必要以放出宮女的方式減少開支。詔書也指出了釋放宮女的類型為“年老宮人”和“長供掃除之役”的宮女。詔書中所指明的釋放宮女的類型與《災害因素與唐代出宮人考》中對于宮女類型的考證相吻合。最后是寫對于釋放出去的宮女的安置方案:有親屬的,使其與家人團聚:“所司依狀散下,歸其戚屬”;沒有親屬的,使其“任求配偶”;同時,相關政府也有義務保護她們不要受“輕薄之徒”的“欺誘”。

可以說,唐高宗李治對于釋放宮女的現實原因和歷史原因都解釋得非常充分,既說明了自己財政上的困難,也表明了自己向前代學習節儉、厲行節儉的決心,在心理上增強大臣或平民對釋放宮女這一行為的認同感。

釋放宮女的類型,均為年老或擔任不重要職位的宮女,這類宮女釋放出去之后不僅不會影響自己后宮正常的運轉,還可以減少財政的開支。同時,對于放出的宮女的安置辦法也可謂妥當,這一系列安置措施都是為了安撫放出的宮女的失落心情,為了彌補她們內心的空白。根本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

直接反映宮女們真實生活的莫過于這些出自宮女之手的詩歌。《全唐詩》卷七百九十七收錄有不同時期宮女的詩歌。這些詩歌的作者雖然已經不可考,但由于出自宮女之手,所以比士人推測宮女的心理所作的詩歌更為真實。

這些宮女中有的渴望離開皇宮,尋找自己的幸福:“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后生緣。[5]”有的有幸得到皇帝的一次寵幸,渴望皇恩再次降臨,結果全部是失望:“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有的把詩歌寫在葉子上,讓葉子隨水離開,感嘆自己還不如一片樹葉自由自在:“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宮女們長久地幽閉在宮中,自然會產生這些“怨曠之思”,唐代統治者深受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認為這些“怨曠之思”會“有干和氣”,從而導致“幽閉之冤”。后宮宮女眾多,“幽閉之冤”的陰氣就散發不出來,故而出現外界“亢陽為害”的情況。宮女的幽閉之冤導致外界的“亢陽為害”,體現出漢代流傳下來的陰陽調和的思想文化。

2“放宮女”禳災行為的思想原因——陰陽調和的思想與災害天譴文化

上文提到,宮女幽閉之冤會導致外界的“亢陽為害”,體現的是統治者陰陽調和的思想。在這里先追溯一下“陰陽調和”思想的來源。

說起“陰陽調和”思想,還得追溯到天人感應思想體系的創始人——董仲舒身上。董仲舒是漢代著名的陰陽學家,創立了天人感應學說和災害天譴說,其著作《春秋繁露·基義》就指出,天地萬物之道都是彼此相配、互相和諧的,即所說的“凡物必有合”,指出陰和陽兩者是不能夠分開的,即“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6]”

《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中更是明確地提出“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董仲舒在此還將陰和雨水聯系到了一起,指出所有在下的都是在上的陰,所有在上的都是在下的陽,并且指出陰是隱藏的意思。“陰,猶沈也,何名何有?”指出陰的作用是產生云雨“幷一于陽,昌力而辭功,故出云起雨,必令從之下,命之曰天雨。”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漢代董仲舒陰陽調和的思想是唐代統治者釋放宮女的思想基礎。

先說旱災。據《唐代因災出宮人表》顯示,唐代皇帝因災釋放宮女的次數是8次,其中因為旱災釋放宮女的次數就達到了6次[7]。據上文所提到的陰陽調和思想,可以得知,想要減少外界的旱災狀況,就必須要釋放出宮女以調和陰陽。

統治者在旱災時利用女巫來祈雨,這也是統治者利用陰陽調和思想的體現。如李賀的詩歌《神弦》中描寫祈雨的場面“女巫澆酒云滿空,玉爐炭火香咚咚”,其中直接指明祈雨的主體是“女巫”;韓愈在《彬州祈雨》的詩歌中也提到“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指出祈雨的是女郎。

文獻記載中亦有多處體現唐人運用陰陽調和的方法來禳除水災、雨災的事件。

《舊唐書·五行志》中記載,神龍元年七月,發生了嚴重的水災:“神龍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洛水漲,壞百姓廬舍二千余家。[8]”同年八月,唐中宗就因水災請文武百官直陳自己的得失,“以水災,令文武官九品以上直言極諫。”右衛騎曹參軍宋務光借此機會,利用陰陽災異學說暗示唐中宗目前存在韋后后宮干政的弊病[9]。

“又按,水者陰類,臣妾之道。陰氣盛滿,則水泉迸溢……臣恐后庭近習,或有離中饋之職,干外朝之政。伏愿深思天變,杜絕其萌。又自春及夏,牛多病死……于今未息。謹按《五行傳》曰:‘思之不睿,時則有牛禍。’意者萬機之事,陛下或未躬親乎?”

上文提到,唐代深受漢代天人感應思想和災害天譴說的影響,認為女子、臣子是陰,所以有臣妾之稱的妃子自然也是陰。“水”為陰,《春秋繁露》中《五行之義》篇指出“水居北方而主冬氣……火主暑而水主寒”,而《陰陽終始篇》則說道“春夏、陽多而陰少,秋冬、陽少而陰多”,這樣就可以推出“水”也為“陰”。兩者都為陰,所以這里宋務光就把水和臣妾相等同起來,指出“水者陰類,臣妾之道。”后宮干政就會導致“暑雨滯淫”;又加上“牛多病死”,屬于牛疫病,《舊唐書·五行志》中指出“思之不睿,是謂不圣”會招致“牛禍(即牛疫)”的發生。所以牛疫的出現就暗示中宗存在“思之不睿”的情況,而暗示中宗“思之不睿”,也就相當于是點明中宗存在“萬機之事”“未躬親”的弊病——即中宗存在韋后后宮干政的弊病。

中宗為什么如此地信任韋后?因為韋后是李顯在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朝不保夕時,不離不棄、患難與共的妻子。《新唐書·后妃傳》中還記載了兩個人貧賤時的約定,即“一朝見天日,不相制”。李顯在當了皇帝后,踐行曾經的諾言,對韋后予以極大的信任和寵愛,不僅在祭祀的時候讓其作為“亞獻”,還聽從她的建議,重新起用被張柬之、恒彥范、敬暉等費盡心機打壓下去的、武氏家族的后裔武三思。

宋務光深知后宮干政奪權的弊端,所以才借此機會,向唐中宗李顯進諫,希望皇帝能借鑒前朝后宮專政(即武則天奪權)的弊病,禁止后宮干政。但是,此次宋務光的進言并沒有被李顯所采納,《新唐書》中記載此次進言的結果為“疏奏不省”。

天寶十三載,玄宗時候因為“京城連月澍雨,損秋稼”而做出“禁婦人入街市,祭玄冥大社,禜門”的舉動。水災和雨災都屬于水多引發的災害,而上文提到水屬陰,陰又等同于女性,所以說此時多水災、多雨災就是陰多陽少造成的,因此玄宗要禁止婦人入市。

由此可知,旱災的時候放出宮女或利用女巫進行祈雨,目的是增加“陰”,從而緩解“陽過多”引發的亢陽為害;水災的時候禁止婦女進入坊市,使得“陰減少”,達到禳去水災的目的。

唐代幾乎完全承襲了漢代的禳災體系。但唐代統治者與漢代統治者不同的是,唐代統治者又多與佛、道關系密切。而這些佛教道教中人又深諳陰陽數術。宋神秘的《繼承、改造與融合:文化滲透視野下的唐宋星命術研究》一文詳細考證了唐宋時期佛教道教為了發展,如何與陰陽五行思想合流的情形,得出這樣的結論,“因此可以說,這些帝、后也接受星命術,并在其術數觀念和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必要的祈禱和禳災”[10]。

研究者閱讀漢代和唐代的歷史典籍證明了這一點。唐代的禳災體系和漢代的禳災體系幾乎完全一致,均存在慮囚、放宮女、求直言、祈雨、罷免三公等。以漢武帝和唐太宗兩位君主為例。漢武帝在位時,慮囚有7次,釋放宮女有1次,祈雨有1次,求直言有2次,罷免三公有1次。唐太宗當政期間,慮囚有13次,放宮女有2次,祈雨有2次,求直言有3次,免三公有1次。這里需要說的是唐代皇帝在遇到宰相因災辭職的情況一般會拒絕。比如說唐太宗就拒絕了高士廉因為日食辭職的請求。這與漢代皇帝想要把災害的責任推到宰相身上有很大的不同,根源在于兩朝的政治制度體系中相權對皇權制約的程度不同。這里非本文的主題,所以不作討論。但通過漢武帝和唐太宗這兩位皇帝的對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唐代和漢代的君主為了禳弭災害,都會進行慮囚、放宮女、求雨、求直言、免三公。因此可以說,唐代的禳災體系幾乎就是完全復制了漢代禳災體系。

唐代統治者除了繼承了漢代的禳災體系,還承襲了漢代的天人感應思想和災害天譴說思想。雖然說唐代對于漢代的天人感應思想和災害天譴說的思想已經有所懷疑,但是還未能沖破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框架[11]。《全唐文》中有關所有禳災方式的文章,幾乎都提到了漢代天人感應的思想,慮囚的文章如唐高宗的《恩宥囚徒詔》“陽和在辰,春作方始,膏澤未降,良疇廢業”,由此聯想到獄訟有冤情,故而上天垂鑒,以災害來警示自己,“恐獄訟之間,尚有淫濫,含冤未達,弗辜致罪”。

放宮女的文章如唐文宗的《恤災詔》,文中訴說雨水不及時導致災害“膏澤愆候,害我稼穡”是由于自己有過。“有過在予,敢忘咎責”,所以“今放出宮人一千人”。

求雨的文章如唐太宗的《祈雨求直言詔》,指出是因為自己“上不能使陰陽順序,風雨以時;下不能使禮樂興行,家給人足”,所以才會導致“關輔之地,連年不稔,自春及夏,亢陽為虐。”

求直言的如唐太宗的《大水求直言詔》,其中指出“暴雨為災,大水泛濫”,讓皇帝自己“靜思厥咎”“朕慎懼焉”,所以讓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極言朕過”。

三公罷免的如唐高宗《答張行成因旱致仕手表制》,文中表明“密云不雨,遂淹旬月”是“朕之寡德,非宰臣咎”。

研究者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句子中無不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表達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治世和美歲是同步的,“故治世與美歲同數,亂世與惡歲同數,以此見人理之副天道也”。又比如說《春秋繁露·陰陽義第》中指出“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天人感應說和災害天譴說致使皇帝在面臨自然災害時可以有機會進行自我反思,從而對皇帝起到約束的作用。《春秋繁露》中還多次提到“德主刑輔”的思想,例如“天之親陽而疏陰,任德而不任刑也”“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這一思想也對于皇帝施行德政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同時,《春秋繁露》中所提到的“陽尊陰卑”“君主臣輔”的思想,也有利于約束臣下、維護皇權。皇帝自我約束、施行仁政,臣子知道尊卑有別,不犯上作亂,這無疑更有利于維持唐代長久的統治。可以說,唐代統治者釋放宮女,正是唐代統治者自我約束、施行德政的一種體現。

3 放宮女的社會原因

3.1 財政開支的緊張

宮女數量過多、消耗巨大,導致財政危機。這也是讓唐代統治者不得不釋放宮女的原因。詔書中提到由于宮女人數過多給財政支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唐高宗在《放宮人詔》中指出,“資給后庭,有妨國用”“恣其供億,則糜費國儲”。唐代皇宮所有的成員無論身份高低貴賤,都肯定會消耗這三樣東西:薪柴、布匹(衣服)、糧食。就薪柴來說,陳國生先生在《唐代自然災害初步研究》中進行過推斷,“唐長安城人口約75萬,現代一個普通家庭年需煤炭1~2噸,折成薪柴約4噸,以一家帶五口計,則平均每口年耗柴0.8噸,僅長安城一年耗柴即達60萬噸。”就《舊唐書》所記載唐玄宗時期的宮女數量4萬來說,“玄宗時期近4萬人的宮人年衣費絹約48萬匹”[12]。

唐代宮女的口糧方面耗費也是巨大的,“4.3萬多宮女和太監屬于皇族的家奴和奴婢,以每人每天耗米2升計,則一年用米30余萬石”。其中“宮人年食糧為48萬石,諸王公主奴婢年食糧為12萬石。[13]”而唐代的米價十分不穩,如果遇到災荒之年,米價就會更高,從而導致財政的消耗會更大。

而這只是維持人生存基本消耗。再加上其余的開支,財政龐大的開支數額簡直不敢想象。所以說,釋放宮人,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后宮的財政消耗。

中唐時期,唐朝國力減弱,唐朝統治者為了減少財政壓力,已經不顧災害的種類和陰陽調和的思想,巨大的財政壓力導致統治者只要是有災害就借機放出宮女,以減少財政支出。如憲宗元和八年,就因為水災,財政壓力太大而出宮人,“出宮人二百車,任從所適,以水災故也”。

3.2 歷史遺留問題的驅動

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安撫好百姓的內心,也是統治者釋放宮女的重要原因。唐初,剛剛建國的唐高祖和唐太宗為了籠絡民心、增加生產的勞動力,就釋放過隋煬帝離宮的宮女。隋煬帝離宮宮女的來源還要從隋煬帝即位時說起。

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上臺后就為自己的享樂大肆地興建離宮別館,收集海內的奇珍異寶,充實苑囿。《資治通鑒》記載,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就開鑿通濟渠、興建離宮別館四十余處。短時間大量修建離宮別館,必然需要大量的百姓來服徭役,而工程時間短,任務重,沒日沒夜地勞作,官吏頻繁的苛責,導致服役百姓的死亡人數驟增,“役丁死者什四五”,甚至達到了“車載死丁”的程度。隋煬帝在外施行繁重的徭役興建苑囿樓臺,在內則是擇取大量的宮女。大業元年五月記載隋煬帝在夜晚帶領數千騎宮女游西苑,“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馬上奏之。[14]”

光是陪伴煬帝騎馬游樂的宮女,就有“數千”。而那些灑掃庭院以及在后廚等的服役宮女的總數就可想而知了。

隋朝末期,煬帝繁重的徭役使得勞動力的人口驟然減少,而大量宮女幽禁后宮,無法成立家庭,也使得人口數量難以增加。

所以說,離宮別館眾多數量的宮女,也就成為了歷史的遺留問題。為了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高祖和太宗都曾釋放過隋朝離宮的宮女。如高祖的《罷放櫟陽離宮女敎》:

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墻,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牣其間,怨曠感於幽明,糜費極於民產。替否迭進,將何糾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并放還親屬。

文章中指出“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大規模的興建離宮別館,導致很多“良家子女,充牣其間”,因此要廢掉這些隋煬帝興建的離宮別館,并且放還幽禁于離宮別館的宮人。“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并放還親屬。”

貞觀二年九月,太宗也提出釋放離宮別館中幽禁的宮女:

“丁未,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采無已,至于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放出)之,任求伉儷……”

唐太宗指出,隋煬帝多興建離宮別館,聚集宮女,奢靡無度,這是“朕所不取”。所以要放她們出宮,“任求伉儷”,充分體現了太宗愛民的思想,“非獨以惜費,亦人得各遂其性”。

3.3 人口增加、社會穩定的需要

唐初,經過隋煬帝奢靡無度的消耗、頻繁的自然災害和改朝換代之間的戰亂,人口大規模減少,《新唐書》中也指出“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面對這種狀況,唐太宗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發布鼓勵婚姻的詔書,貞觀元年二月丁巳發布詔令“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后,婿居服紀已除,并須申以媒媲,命其好合。[15]”《新唐書·太宗本紀》中對此的記載則更為全面,還提出了對貧窮無法成家的人的安置辦法,“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和對于年老獨居而不愿意再成婚的人的應對方案,“鰥夫六十、寡婦五十、婦人有子若守節者勿強”。

另一方面就是釋放出宮女讓其成家。貞觀二年九月,因為“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就提到陰陽平衡理論,向太宗進言,指出“太上皇宮及掖庭宮人,無用者尚多”“陰氣郁積”才會“致旱”。唐太宗接納了李百藥的建議,頒布詔書,“釋放宮女三千,遣其就嫁。”宮女離開宮殿后建立家庭,這一舉措就可以使得社會游蕩之徒減少,有利于增加人口,穩定社會治安。

同時,這些宮女被釋放后,擁有自己的家庭,不再受人奴役,自然就會對皇帝感恩戴德。可以說,釋放宮女是獲得民心、緩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綜上所述,唐代皇帝的這些詔書中充分表達了皇帝的仁愛之心。這些宮女,無論是正規渠道進入皇宮的女子,還是因為家庭沒落、歷史遺留問題被迫進入宮中的宮人,都“久離親族”“久在深宮,常膺役使”。

唐代的統治者同情她們的遭遇和悲慘的生活,放其出宮,讓其成家立業,“任求伉儷”“任求配偶”;或對其妥善安置、施行保護,“勿使輕薄之徒,輒行欺誘”;或讓其歸家、與家人團聚,“歸其戚屬”“放還親屬”。

唐代帝王放宮女的詔書中還表達了唐代帝王追求節儉的思想。如唐太宗的《放宮女詔》中說“末代奢淫,搜求無度。朕嗣膺寶歷,撫育黔黎,克己厲精。”又如唐高宗的《放宮人詔》稱“朕以寡薄,嗣奉瑤圖,臨馭八紘,亭育萬類。向隅之念,每切於憂兢;納隍之心,實勞於夙夜。率由成訓,仰遵先旨。即位之初,備加寬貸。”再如唐玄宗的《出宮人詔》稱“至於姜后進諫,永巷脫簪,袁絲有言,上林引席,此則朕之所慕,未曾忘也。”所以,自己要帶頭施行節儉,“見不賢莫若內省,欲止謗莫若自修,改而更張,損之可也”。

4 結語

通過分析唐代帝王放宮女的詔書,可以充分體會到唐代帝王蘊含在詔書中的仁愛之心和節儉的期望。與此同時,我們也了解到釋放宮女這一禳災措施不僅是唐代帝王釋放仁愛之心的途徑,更是為了緩解自然災害下巨大的社會矛盾所應用的手段,即通過放宮女,減輕財政壓力,增加勞動力和人口,促進經濟發展,穩定唐朝的封建統治。可以說,禳災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唐代的封建統治。■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午夜小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基地| 91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另类欧美日韩| 午夜日b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日韩毛片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 一级福利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成人网|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情侣一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毛片免费试看|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在线网站18禁|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三级| 性69交片免费看|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激情99|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午夜片|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 另类综合视频|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91美女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91娇喘视频| 青青操国产|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a欧美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日韩成人午夜| av在线无码浏览|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91欧美在线|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色婷婷啪啪|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