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婭瑜/文
民間文化藝術,即民俗藝術,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它聚焦于特定地域風土人情,展現了當地群眾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1]。長期以來,民間文化藝術在塑造地方文化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承擔著傳播和延伸文化的使命。它不僅是群眾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群眾文化傳承與發展核心動力所在。民間文化藝術通過各種形式的表達,記錄著人們生活經驗、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群像。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近些年來,民間文化藝術也得到了更多關注和重視。傳承民間文化藝術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還為群眾提供了參與和體驗文化的平臺。只有深入理解并重視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對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動群眾文化的繁榮和創新。基于此,本文對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現狀以及其與群眾文化關系進行了闡述,并詳細分析了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有效推動群眾文化的路徑,以供參考。
我國民間文化藝術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精髓,展現了各民族的獨特性和協調性。民間文化藝術是保持我國傳統文化長久發展的關鍵,也是促進當代群眾文化繁榮的重要動力。盡管現代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但民間文化藝術并沒有被遺忘,反而在國際上引起了“中國風”,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應用傳統文化。這種興起的民間文化藝術為群眾文化發展帶來了更多動力和內容,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創新與繁榮。
1.2.1 群眾文化是民間文化發展前提
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民俗文化是對群眾文化的一種表達,而群眾文化則包含了民族文化,二者共同促進了社會認知[2]。通過開展大型文體活動,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能夠調和群眾關系,引導社會輿論形成共識。這種文化活動不僅提供了娛樂和消遣,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人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此外,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也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由于其具有極強的群體性和社會化,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能夠將道德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通過民間傳說、戲曲、舞蹈等形式,人們接受道德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這種道德教化是基于群眾共同經驗和認同,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承。
1.2.2 民間文化藝術弘揚的重要途徑
中國歷史悠久,群眾文化和民間文化發展經過了漫長時間積淀和實踐,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資源不僅具有娛樂性質,而且在弘揚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二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推動了文化資源整合和創新。在民間文化基礎上,群眾文化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例如,在藏族文化與漢文化進行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高原文化,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獨特地域特色。這種文化形成是在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基礎上,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背景而形成。高原文化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多樣性,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
古代人們生活水平和物質文化相對匱乏,因此民間文化表達方式較為單一。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民間文化逐漸融入藝術創作,為其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也導致了民間文化受眾群體減少的現狀。
由于地域和人們生活習慣不同,不同地區民間文化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在這種背景下,民間文化創作者數量眾多、規模較大,因此,民間文化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然而,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研究民間文化的學者和工作人員數量卻逐漸減少,這對民間文化創作與傳承產生了嚴重影響。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研究和保護機構,導致民間文化傳承受到威脅;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改變,人們對傳統文化興趣和認知度逐漸降低,這使得民間文化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
在現代社會中,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3]。其一,部分人盲目地傳承民間文化,沒有考慮到現代受眾的變化,導致受眾群體難以接受這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并使得民間文化傳承和發展受到了限制。其二,部分人試圖將民間文化與現代元素過度融合,導致民間文化特點和內涵不夠明顯。這種融合方式可能會導致傳統優秀民間文化特色和魅力逐漸消失,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茶文化也在持續發展變化。花茶、果茶甚至以藥用為導向的養生茶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茶文化不再局限于君子、清澈、修養甚至禪意等審美范疇,而是逐步拓展為兼具品格和健康需求的實用型審美,這種文化藝術傳承從審美角度上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審美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愈發蓬勃之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同時也推動了群眾文化發展。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與地區經濟的繁榮緊密相連,形成了推進群眾文化的重要特色[4]。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業及旅游業已占據重要地位,這一趨勢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而地方群眾文化與經濟和社會結構發展則相輔相成,形成了以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推進群眾文化的特色。此外,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還體現了地方特色和深厚基礎,我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傳統,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這些地方特色表達和傳承是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不僅從審美上促進了群眾文化發展和變遷,同時,在實質性技術手段上,也推動了群眾文化科技創新。此外,隨著數字技術進步,民間文化也開始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創造更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與角色互動,進一步提升了觀賞樂趣和參與感。這種科技創新并不是為了改變民間文化的本質,而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推廣這一藝術形式。
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展現形式來看,群眾文化更加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實況和群眾生活,具有較強的群眾屬性。與之相比,民間文化則更加注重反映人們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間性。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發展,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也需要不斷創新和變革,以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特別是在推動群眾文化發展方面,應該充分發揮民間文化作用,創新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以此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在創新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過程中,應該注重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同時也要結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進行創新和改革。
推動民間文化和數字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它可以為鄉村產業化發展提供市場機遇,同時也能夠為群眾文化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5]。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一步促進數字媒體和民間文化的高效、深度融合,以創造出具有感染力和生活氣息的數字媒體作品。首先,可以借助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將群眾鄉村生活和美好鄉村風光制作成生動活潑、具有藝術魅力的短視頻。通過數字影像,展現鄉村自然景觀、人文風情以及民間藝術表演等,使群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鄉村的美麗和獨特之處。此外,還可以借助現實虛擬技術,對群眾往昔的生活場景、傳統節日慶典等進行再現。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游客可以親身參與到傳統民間藝術表演中,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鄉土情懷。比如,在數字媒體展示館或者鄉村旅游景區,設置虛擬現實體驗區,讓游客戴上虛擬現實設備,沉浸在一個個歷史場景中,欣賞傳統戲曲、舞蹈、音樂等表演,體驗不一樣的游覽過程。此外,還可以結合互動性強的數字媒體形式,如游戲、互動展覽等,讓游客能夠主動參與其中,更好地了解和體驗民間文化。例如,設計一款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手機游戲,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或者舉辦一場以民間手工藝品展覽為主題的互動展覽,讓游客親自動手制作手工藝品,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同時,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加大對民間文化數字媒體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培訓和市場推廣等方式,鼓勵文化創意企業和從業者積極參與到這一領域中,推動數字媒體和民間文化的深度融合。
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是推動群眾文化路徑開展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通過以民間文化為核心,可以激發群眾創造力和參與熱情,促進群眾文化多樣性和活力。
首先,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可以作為實踐活動主要內容。通過組織各類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展覽、比賽等活動,讓群眾親身參與和體驗,增強對傳統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可以通過開展民間文化藝術培訓班、工作坊等形式,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樂器演奏、傳統舞蹈等,讓群眾學習到實用技能,并將這些技能傳承下去。此外,可以通過建立民間文化藝術團隊、社團等組織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廣闊參與空間。這些組織可以定期舉辦演出、展覽等活動,讓群眾有機會展示自身才藝,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平臺。
民間文化藝術與群眾文化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群眾文化是基于群眾生活經驗和情感表達的文化形式,而民間文化藝術則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化藝術通過各種形式演出和傳承,滿足了群眾對藝術的需求,同時也受到群眾的支持和參與[6]。這種互動與合作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和創新,使其更加貼近群眾、有溫度、有生命力。因此,在當代社會中,人們應當珍視和傳承民間文化藝術,讓它們繼續發揚光大。通過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研究和傳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時也為我國文化傳統增添活力和魅力。政府、學界和社會各界也應積極支持和推動民間文化藝術發展,提供更多資源和機會,培養更多藝術人才,讓民間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綻放出絢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