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文
關于啟發式教學論一直都是教學中熱議的話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存在著堅定的“啟發式教學派”。羅恩菲德的美術教育思想核心是“以兒童為中心”,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也滲透在其啟發式教學論中。他的啟發式教學論的觀點則認為:兒童有自己的思想和表達方式,美術教育只需要教師不停啟發和引導,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生活情感經驗的擴展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創作的潛力。成人應該接受兒童的繪畫表達方式,通過把握和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來引導兒童進行美術活動,協調學生認識自我,并且用各種方法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并非牽動著學生來完成教師審美下的美術作品。如果教師一直妨礙兒童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么就會讓兒童產生挫敗感。兒童的需要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改變,教師應該跟著兒童的需要來調整自己[1]。
羅恩菲德作為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不僅推出“以兒童為中心”的進步主義美術教育思想,同時也是“以兒童為中心”美術教育觀的踐行者。在他對啟發式教學論展開實踐應用時,也以親身實踐分享了相關教學經驗,形成獨創的教學特點。筆者進行了如下總結:
一是啟發的內容要盡量跟生活有關,必須是兒童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和已經認識到的事物。
二是在啟發形式上主要是問題式啟發,通過詢問相關的問題來啟發幼兒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其受到藝術刺激來進行藝術創作[2]。
三是在這些與生活有關的經驗中,著重選取那些能刺激到兒童感官的經驗。
四是啟發的范圍要不斷擴充,要盡量多。
本研究將采用個案研究法來對羅恩菲德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啟發式教學論的應用策略加以論證。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小元,男,年齡4歲,身體健康,在延吉市某幼兒園中班就讀,父母均為普通工人。小程,男,年齡3歲,身體健康,在延吉市某幼兒園小班就讀,父親為公務員,母親為會計。小琳,女,年齡為3歲,身體健康,父親為公司企業老板,母親為教師。小妍,年齡為3歲,身體健康,父母均為教師。研究者從2023年6月至2023年10月期間,對研究對象定期進行美術活動實施,長期記錄研究對象在美術活動(主要以美術課程的形式)中的表現以及對其美術作品進行記錄整理、對兒童家長不定期進行訪談溝通。
在美術課程中,通過對羅恩菲德啟發式教學觀的詳細了解和解析,并結合過往教學經驗,設置了一系列符合羅恩菲德教學觀的美術課程,由研究者獨立完成,由延吉市舒文畫室提供教學環境,對研究對象的繪畫作品進行拍照,對課堂過程進行錄像以備解析。
在每次活動時間設置上,由于兒童注意力時間比較短,為了使兒童全程保持創作的激情,達到在高度熱情下自由創作的目的,美術活動時間不宜過長,通常采用20分鐘至25分鐘即可。
活動主題是一次以《鱷魚拔牙》為主題的美術創作課程,課程形式為統一授課。
教師通過刺激兒童個體對動物鱷魚以及拔牙的相關經驗來啟發兒童進行美術活動。主要采用的便是問題式啟發,在啟發中盡量給學生提供與生活經驗相關的提示,幼兒會對切身經歷的事情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發生的過程觸及或刺激到了他們的感官的事情。
“你們見過鱷魚嗎?”“它長什么樣子呢?”(用于引導作用的啟發)“它是什么顏色的?”“它有幾條腿呢?”“它是不是很大?”(進而展開持續的細節啟發)這時學生會作出不同的回答,紛紛表達出自己的經驗。教師通過兒童的回答做出進一步不同的啟發。兒童的回應是課堂繼續順利進行的重要流程,如果兒童不愿參與其中、配合教師的流程,則課程將會失去意義。欲使兒童愿意參與其中,這里就體現了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在教學語言內容上,語音、詞匯、語法上是否規范,在教學語言表現形式上,教師發音說話也屬于對教師在教學語言上提出的準則。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學語言應豐富多彩,形式多變和直觀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師一味陳述式且語氣平淡地講授,那么他的課程將無法俘獲幼兒的芳心,我們要知道,一個簡單的關注目光轉換就能很容易地將幼兒思緒牽動到別處,因此在教學語言運用中,重點性的提高音量、故事性的設問、動作隨著語氣的充分配合都會成為提高幼兒注意力、掌握課堂節奏的有效方式。接下來,通過充分響應教學語言的要求,也成功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兒童進而回答:“我只在電視里見到過,我知道那個鱷魚眼睛是很大的,老師我家里有個鱷魚玩具,我家也有……”兒童的思維總是不停跳躍,很容易進入到其他話題的討論里,這時教師選擇將話題緊緊圍繞在與鱷魚相關的主題內容里,并且啟發盡可能圍繞在能引起感官經驗上。
“那鱷魚玩具是什么顏色的(對視覺經驗的啟發),你們的鱷魚玩具有什么相同之處?是誰送給你的鱷魚玩具?你喜歡你的鱷魚玩具嗎?(對情感經驗的啟發)”諸如此類,最后使每個兒童都清楚自己將要畫的內容。“你有過拔牙的經歷嗎?牙齒是不是硬硬的?他跟石頭誰更硬呢?(對觸覺經驗的啟發)……這樣的問題要盡可能多,并且伴隨著教學全程。通過啟發式問題的堆積來讓兒童將瑣碎的要素聯系在一起,最終表現在畫面上,通過在課程中兒童的表現情況來看,啟發越多,兒童建立內容的因素就越多,最終表現在畫面上的內容就越多。通過小元的反映得知,鱷魚嘴下方以黑筆勾勒的似滴水的形狀是鱷魚拔牙時流的一大滴血,下面還有醫生為鱷魚止血,這樣的描繪可能與小元看牙醫的經歷有關。
在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毋庸置疑,需要提供給兒童自由的創作空間,然而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是難以以統一授課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緊緊圍繞兒童來展開的教學方式也造成了課堂散漫、教師在教學中吃力疲憊的問題,然而我們依然有應對的方法,這時教師可以采用非強制性的教學手段來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地制約這種困境。例如,在本次課堂上,小程非常喜歡美術創作,但是他的創作脫離了教學主題,由于小程平日里對恐龍的喜愛,他只想在紙上畫恐龍,而這時如果教師強制性命令他必須畫今天的主題內容——鱷魚,必定會引起該學生的抵觸心理,對美術產生消極的情緒。這時教師采用的方法是,通過夸獎別的同學畫的鱷魚來刺激小程對鱷魚的認同感。“快看吶!小元畫了藍色的鱷魚,老師從來沒有見過藍色的鱷魚!”“小琳的鱷魚畫了好多斑點啊!”“小妍畫了一個頭朝下的鱷魚,好有意思呀!”兒童并不一定會遵守教師規定的行為做事,但是他會很容易與同學之間產生對比的心理,因此當一個兒童不愿遵守課堂規則時,那么在其他同學身上下功夫將會在該“問題兒童”身上得到一個積極的反饋。事實證明,當小程意識到,其他同學都畫了鱷魚,心中不免引發了自己的追隨感,開始繪制鱷魚主題。這就是受隱形的教學環境影響的原因。
此外還有讓幼兒自由創作而忽視美感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無法向幼兒講授構圖色彩等專業理論知識時,教師有必要對兒童的畫面進行干預來達到美感的要求。例如在這次課程中,教師采用了鱷魚在中間這樣統一的構圖方式來防止幼兒過于隨性亂畫,在保證相對美感后其他可以任由兒童自由創作。針對性格開朗活潑、創作激情的小琳和小程的作品,適度的干預畫面可以使創作灑脫的學生不受能力限制自由地投入到創作中,這樣他們也不會因凌亂和沒有美感的畫面而產生挫敗感。
實際上,兒童是很難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即使再感興趣的事情也不會使兒童自發集中注意力。因此如何激發兒童的興趣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項重難點。首先,教學時間不宜過長,定位在20至30分鐘。既要做到滿足以兒童為中心準則下兒童自由創作的要求,也要保證課程系統性,使教學主題任務順利完成。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師采用了由統一授課,再到逐個指導,再統一授課,最后逐個指導的基本形式來完成本次美術課。教師先引出主題,即鱷魚拔牙,隨后開始統一的啟發提問,而由于每個個體的經驗不同,得到的會是兒童不同的回答,這個時候需要整合兒童的問題,提出下一個細節問題。當經驗差別越來越大,已經不宜或者無法再去整合問題,這時就來到了第一個逐個指導的環節。老師這時下場到每個兒童身邊,把握每個兒童不同的豐富、有彈性的經驗,盡可能地為兒童添加素材,展開思維。而隨著兒童思維的展開,必定會出現與本次課題并不相關的素材,甚至會出現關注其他同學畫面,開始與其他同學打鬧等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小元和小程兩位活潑好動的男孩則是產生這種問題的關鍵人物,這時便又進入了統一授課的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是提醒兒童課堂的紀律性,使兒童明確自己的課堂任務,強化課程的主題,將兒童的注意力轉移到課程主題上來。整合兒童的畫面,繼續統一啟發與課程主題相關的經驗“同學們是都畫了鱷魚了嗎?”“是否畫出了它鋒利的牙齒?”“是否畫出了拔牙的過程?”“你是用的什么工具拔牙的呢?”如此,小元和小程便會檢查自己的畫面是否含有上述因素,通過不停地與教師溝通,又會形成新的想法,從而再次進入到逐個指導的環節。課堂過程中這種授課形式轉化可一直重復下去,直至兒童畫面豐富起來。
前期我們盡可能地給兒童提供鉛筆、黑色勾線筆、馬克筆這種比較能夠準確描繪輪廓的材料來滿足兒童對鱷魚形象的刻畫需求。幼兒很容易便因為枯燥乏味的重復刻畫失去興趣,若想有效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教師必須盡量滿足兒童求變的心理,通常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在材料的轉變上,這是維持兒童興趣的一個技巧。在此次案例中,長時間的使用鉛筆已經讓小元失去了興趣,經常使用一種筆總是很乏味的。這時給他一支黑色勾線筆會使他添加新的興趣,隨后色彩顏料的使用也會再次滿足他求變的心理。在用色上,兒童則根據自己對鱷魚的認知涂上相應的顏色,本節課中發現,兒童只會對主題鱷魚以及其他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上色,這種對上色的選擇滿足了羅恩菲德提出的觀點: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色彩的運用只會在他認為重要的地方進行上色,上色區域的選擇體現著兒童的情感傾向。
教師通過課程過程觀察學生反應與課程結果分析,羅恩菲德的啟發式教學論在對幼兒授課上十分有用,對兒童創造力的激發產生相對積極的效果。其中,隱形教學環境的氛圍烘托、材料的有效運用、教師語言上語調的豐富表達以及在啟發時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啟發內容均對啟發式教學論的有效進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值得參考的羅恩菲德啟發式教學論的應用策略。
在當下美術教育形式化盛行的環境下,羅恩菲德啟發式教學論或成為幼兒美術教育理念轉變的指引性理論,但羅恩菲德思想自身仍有缺陷,馬菁汝在博士論文中總結了羅恩菲德所受到的主要質疑,但對羅恩菲德思想與中國實際結合時仍然持肯定的態度。這要求我們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中,揚長補短、集思廣益,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出適應實際需要的美術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