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李慶瑞
數字經濟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呈現出不同樣態,不同商業模式的存在對盈余管理要求也是不同的??傮w上來講,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分析師強化跟蹤管理,對企業經營管理實現精確定位的基礎上,積極改進現金流管理結構,旨在降低經營過程中存在的損失現象,提升企業盈余管理水平。通過實際調查發現,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許多企業由于未能積極轉化形成全新的、科學的商業模式,導致這些企業出現破產的現象。如,瑞幸咖啡,這一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中,由于公司治理不當,中間環節操作出現失誤現象,融資結果未能滿足其所需要的商業模式創新要求,以此導致財務出現困境,給企業發展帶來了致命性的影響。瑞幸咖啡走下“神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形成科學的融資模式,無法正常支撐企業運轉。而立足于較高的融資需求基礎上,同時要求企業需要加強盈余管理,以此能不斷提升企業的內部運轉實力,獲得穩定的信貸支持。因此,本課題立足商業模式、盈余管理、融資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分析影響盈余管理的相關因素,以此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應對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字經濟時代到來和以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對商業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要求商業模式創新中能加強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庫的使用,以數據作為支撐,面向消費市場實現經營管理工作的全新調整??v觀當前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來講,不但改變了企業整體運作方式,對企業盈余管理要求不斷提升,而且同樣導致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率提升。
數字經濟到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對企業融資需求更高,也就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因此,為了保證能順利融資同時現有資金為企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就需要不斷提升企業盈余管理水平。甚至專家學者提出,在數字經濟時代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幾乎是“資金”的“打擂臺”。從這一方面能夠看出來,企業無論是進行價格戰還是極致化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如,2012年共享單車之所以能在數字經濟市場下獲得巨大的消費市場,根本原因是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且在后續發展中能獲取持續性的融資。相比之下,風靡一時的聚美優品從2015年之后便開始陸續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其失敗的原因則是無法順應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后續融資失敗導致聚美優品“曇花一現”。
基于以上分析,在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下,企業融資需求不斷提升。那么與融資管理直接相關的盈余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斷調整。何為盈余管理?一個企業盈余管理行為主要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獲得的收益和實際產出的成本共同決定的。因此,本課題研究中,筆者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度越高,那么對盈余管理要求也會越高??v觀當前學者關于商業模式創新分類主要有定位創新、業務系統創新、盈利模式創新和關鍵資源能力創新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模式創新要求不同,對盈余管理也會產生不同影響。
首先,定位創新主要在于企業通過對產品生產進行定位,將全部的資金用于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上。這一模式相比其他三種模式融資需求高,盈余管理要求是最高的。
其次,關鍵資源能力創新主要是從企業發展現狀出發,定位與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的關鍵部分,實現重新構建和改進管理,以此能夠為企業后期發展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這一方面來講,企業不但可以對原有資源進行再度的開發,尋找新的資源,而且通過收購或者強強合作的方式實現資源的集中。因此,對融資需求低,盈余管理要求也是較低的。
再次,業務系統創新主要集中在企業營銷業務創新層面上。圍繞企業營銷模式創新需要重新構建組織人員隊伍、形成全新的營銷方式和規劃,涉及的層面較多,因此融資需求也是較高的,盈余管理要求也是較高的。
最后,盈利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依靠數字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對產品注重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因此企業可以加強產品的使用權,能針對投入資源實現部分回收,前期投入成本是較大的。如果在此過程中,企業未能及時回收相關成本,那么必然會導致后期運行過程中出現資金鏈斷裂的現象,給企業發展帶來致命性的影響。從這一方面來講,諸多企業在選擇盈利模式之后,為了保證后期運行資金順暢,會在前期提升融資需求,因此相應的盈余管理水平也會提升。
綜上所述,不同商業模式創新對融資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對盈余管理要求也是不同的。
本課題在實際調查中選擇K公司作為研究對象。該公司作為新成立的電子科技公司,作為地區新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發展業務主要是用于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提供智能電網等方面技術解決方案。該企業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初的資本約為300萬元,現有員工為300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為技術研發團隊。該企業成立之后與地區的各大工業園的電網實現了合作。經過長達十年的發展之后,K企業在數字化經濟時代到來之后,認識形成全新的商業模式轉型的必要性,自此,便開始了多次商業模式的探索和發展,對于企業實現創新轉型起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K企業在商業模式轉型中,對盈余管理公司十分重視,并且從會計工作體系積極完善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2018年開始,K企業積極尋求轉型,認識到了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發展對數字信息的依賴性是非常大的,而本公司本身作為一個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公司,必須積極順應全新的發展趨勢,創新盈余管理工作,為企業實現長效發展提供支持。但在大約3年的探索中,K企業過度注重創新商業模式,忽視了與商業模式相關聯的盈余管理工作的不斷調整。因此在2019年底核算的時候,財務人員發現企業現有資金存在一定的缺口現象。此種問題上報給頂層管理人員,頂層管理人員迅速調整,對部分現金流迅速回流,避免了較大風險的出現。此后在針對此種問題總結中發現,導致K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中存在較大問題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財務風險防范體系未能及時調整。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對盈余管理要求不斷提升,而與資金管理相關的工作都必須不斷提升財務風險防范工作。而企業片面化的管理未能注重全新的財務風險體系的建設,導致系列隱患問題出現,妨礙了實際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實。
其次,全新的專業化工作落實經驗不足。由于不同商業模式創新對財務管理要求是不同的,對專業性工作調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企業在全新的商業模式下,存在經驗不足問題,需要與專業的中介機構合作。這一方面在實際落實中,企業過于“夜郎自大”,未能重視盈余管理,強有力的監督未能及時深入,導致風險問題出現。
最后,信息不對稱。針對K企業2019年底商業模式創新中盈余管理風險問題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保證信息溝通的對稱性和及時性。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方面人員溝通中存在“誤差”,未能就盈余管理工作不斷調整,導致風險出現。
基于以上分析,數字經濟促使商業模式創新,但同時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問題。因此,管理層人員組織相關財務管理人員必須針對創新的商業模式及時分析,做好相應的財務風險防范工作。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管理層人員對以上四種模式采用中,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在現有融資現狀分析基礎上,有根據、合理選擇。在確定不同的商業模式之后,要從應用之初便開始組織相關人員加強管控分析。尤其加強數字化技術在模式運營過程中的監管,數字報表及時形成,以此保證盈余管理工作能及時到位。
數字經濟下企業在選擇不同商業模式之后,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則是企業有可能會存在經營管理不足,未能有效適應全新的商業模式帶來的挑戰,因此如果未能有效應對,給企業發展帶來致命性的影響。面對此種現象,企業積極加強與中介機構的合作。通過深入到資本市場中,加強調查和評估分析,選擇信用資質高、專業化水平高的中介機構進行長期合作。中介機構對商業模式創新風險治理有著充足的經驗,尤其有著專門的團隊能實現數據報表的分析和跟蹤管理。在多方面綜合分析,應用自身專業優勢基礎上,對商業模式實現深度分析,降低模式應用中存在的風險問題。
數字化經濟下無論選擇何種商業模式,都依賴于海量的數字信息,這是時代賦予的特殊性,也是商業模式管理的必然依據。因此,在基于數字信息管理本質基礎上,需要加強監督,針對不同商業模式運營數字數據的分析,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做好進度管理工作,以此有效控制存在的風險現象。如,通過實時化的運行數據信息分析,避免管理層機會主義的出現,提升商業模式運行效率。此外,與專業化的監管求合作,避免某些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中鉆政策的空子,加強政策引導,堅決避免風險出現,實現成功轉型發展。
正如上述所言,數字經濟下無論何種模式創新都需要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管理,這也就要求各個企業要保證信息的對稱性。從這一方面來講,企業要進一步明確商業模式中的會計地位,積極改進數字化會計運行模式,促使企業和投資者之間實現信息的對稱性。這一方面來講,要及時加強相關會計人員培訓教育,從企業自身出發,對所選擇的商業模式全面熟悉。在一切工作熟悉到位之后,與各級管理人員加強溝通交流,獲得強有力支持,加強現金流控制,針對盈余管理及時分析,存在出入及時核查,責任到位,盈余管理工作到位,為企業商業模式實現成功運營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到來帶動了企業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要求企業需要積極改進盈余管理工作。針對當前諸多企業片面化的管理,忽視了企業盈余管理工作高效落實的現狀,需要加強信息溝通、健全風險防范體系以及加強與中介機構合作,實現強有力的監督,以此能在商業模式帶動下提升盈余管理水平,切實促使企業實現長效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