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陜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西安 710065)
拍賣作為市場配置資源的傳統交易方式之一,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已成為實現公平交易的重要途徑。拍賣機構和拍賣行業協會作為實施交易活動的組織機構,在市場配置資源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特別是隨著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改革舉措落地,市場配置資源模式和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市場變革對拍賣機構建設和拍賣行業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
與過去相比,市場變革的發展趨勢和要求,給當前拍賣機構建設和拍賣行業發展帶來的困難和問題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現在承接業務資源壓力越來越大,專業化服務要求越來越高,服務傭金收費越來越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等。形成這些困難和問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進場交易政策壓縮了拍賣機構承接業務的空間,網絡競價有替代傳統拍賣的趨勢。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隨著國有企業、公共資源等領域的交易政策改革,全國各地出臺了《公共資源交易目錄》清單,要求加快推進清單內公共資源全部進場交易,鼓勵非公共資源項目進入交易平臺。拍賣機構在發展定位、公信力、影響力、輻射力及發現能力等方面和交易平臺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承接和吸引項目資源的能力受到嚴重影響。隨著“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交易領域的廣泛應用,網絡競價、信息平臺、數據檔案、掌上交易等新模式、新技術為產權類交易帶了新氣象,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成交效率,有效防范了傳統拍賣活動中經常出現的圍標串標等不良現象。各地產權交易機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大型網絡平臺等建立了各自的電子化交易系統,采用網絡競價方式替代了傳統的現場拍賣交易。目前,使用現場拍賣方式的交易活動已經越來越少。二是憑拍賣機構實力保障業務開展轉變為共享交易平臺資源開展交易活動,增加了競爭壓力。過去很多拍賣機構都自建了拍賣大廳、擁有數個拍賣師工作團隊,依靠自身實力(團隊、場地、資質等)保障業務開展,不具備實力的機構很難參與到組織交易活動中。現在,很多經紀機構、咨詢機構和實力不強的拍賣機構等能夠依托交易平臺資源(場地、系統、專家庫等)組織開展交易活動,參與組織交易活動的機構越來越多,市場競爭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三是項目代理由過去憑關系為主承攬業務轉變為現在的憑專業服務能力對接業務。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通過把權力關進制度編織的籠子里,開展高壓反腐和民主決策等一系列治國理政策略,使得通過個人關系承攬業務的做法變得越來越困難,空間也越來越小。相反,熟悉政策法規要求、熟知行業發展背景和趨勢、擁有顯著交易業績和豐富經驗、占有廣泛的投資資源、善于組織協調和開展優質服務的機構越來越受到市場主體的歡迎。全國很多交易平臺通過建立中介代理機構比選超市,展示代理機構工作業績、信用評價和專業特長等服務能力和水平,為項目單位選擇優秀的拍賣等代理機構提供了通道和方法,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這種市場變革的結果,讓習慣于傳統發展模式的拍賣機構發展思路變得模糊,在新形勢下不知道如何作為,甚至出現了一大批拍賣機構關閉或停業的現象。四是項目交易由一家拍賣機構全程代理轉變為由數家機構合作參與交易活動。受利益驅動影響,過去一些拍賣機構承接了交易項目,總希望受讓方也由他們來代理,這樣可以收取交易雙方的服務傭金,其他有潛在投資客戶的拍賣等合作機構很難參與到項目交易之中。現在由交易平臺統一受理項目信息和受讓信息,從體制上解決了合作機制問題。拍賣機構和其他合作機構可以一起參與到交易平臺發布的任何一個交易活動之中,實現了由一家機構拍賣變為多家機構參與拍賣的業務模式,提高了市場發現潛在買家和項目價值的能力,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效率。這一市場變革的結果,打破了傳統的利益分配機制,一些拍賣機構面臨著不適應的問題,一些拍賣行業協會還沒有做好有關制度和機制建設的準備工作,缺少解決思路和工作方案。五是由過去相對固定收費標準轉變為市場化協商確定收費標準。由于過去的交易活動主要是由拍賣機構組織,在收費標準方面市場競爭壓力小,擁有組織交易活動的話語權,拍賣機構發展有一定保障。而如今,市場存在過度競爭現象,拍賣機構參與交易活動在諸多方面已經不占優勢,服務傭金收費標準也只能由市場協商確定。這對激發市場活力,降低市場主體交易成本是一個利好,但對于拍賣機構發展而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是拍賣機構和拍賣行業發展不可回避的焦點問題。
市場變革給拍賣行業發展帶來困難和問題的同時,促進了區域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市場交易體系形成,規范了產權類交易活動流程和標準,激發了市場配置資源活力,也為拍賣機構建設和拍賣行業發展提供了空間和資源,拍賣機構和拍賣行業發展在新形勢下面臨很多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這些機遇和挑戰主要有:一是可以參與的交易領域更為廣泛。國家治理改革中取消了很多交易事項的代理資質審核和備案工作,降低了參與拍賣代理工作的門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拍賣行業。通過“放管服”改革,在資源配置模式方面由過去行政方式為主轉變為以市場配置為主,大量的公共資源項目進入了交易市場。如,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礦業權出讓轉讓、企業國有資產轉讓、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林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特許經營權交易、知識產權等公共資源統一納入了交易平臺。同時,交易平臺也吸引了大量的非公資源。如私人房產交易、二手車交易、藝術品交易,民營企業股權、資產交易,農副產品集中批量拍賣,煤炭產能指標置換等項目資源也陸續進入交易平臺,拍賣機構可以參與的交易領域比以前更為廣泛。二是共享交易平臺信息資源,有利于提升項目推介水平和提高獲取信息資源效率。拍賣機構可以通過共享交易平臺網站、交易系統和項目路演平臺等信息發布渠道,在較大范圍推介項目交易信息,提高項目信息披露的公信力、輻射力和發現潛在買家、合作機構、項目價值的能力,降低拍賣機構組織交易成本。和過去相比,利用有公信力的網絡信息平臺比傳統的紙質媒體發布項目信息具有明顯優勢,新時代市場變革為拍賣行業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有力保障。三是組織交易服務工作朝著專業化、便捷化方向發展。公開、公平、公正交易是拍賣行業發展的初心,也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要求。拍賣機構開展政策法規宣講、幫助項目單位策劃交易方案、推介項目信息、洽談對接投資資源、公平公正組織交易活動等工作,都離不開專業化的知識結構和人才隊伍。對拍賣等代理機構推行業績展示、信用管理和服務評價等新舉措,有利于引領拍賣機構向專業化服務轉型,進一步規范組織拍賣實施方法,提升優質服務水平。通過共享網絡競價、信息平臺等系統資源,為市場主體提供遠程異地、不見面交易、掌上移動交易等交易模式,方便了市場主體參與,降低了各方的交易成本。四是建立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然要求。完成項目交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客觀上需要評估、法律、投資等方面的人力和資源配合。拍賣機構要通過組織協調,全面掌握項目交易的真實信息,對可能出現的交易風險要提出化解工作方案。特別是當下正處于信息裂變的時代,成交效率、潛在客戶和項目價值發現能力、化解交易風險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拍賣機構服務水平的重要標志。以往那種獨占項目資源、慢節奏的傳統做法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市場和客戶都在關注高效率的交易模式和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僅靠一家拍賣機構的資源難于提高成交效率,客觀上要求拍賣等機構圍繞項目交易開展合作。從市場配置資源要求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建立合作機制,樹立合作共識和合作精神將是一種必然。
當前,拍賣行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時代市場配置資源的特點、模式和要求,向傳統拍賣行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創造了機遇。拍賣機構建設和拍賣行業發展要不忘初心,端正發展理念,確立適應新時代市場變革要求的發展思路,圍繞發展目標持續做功。
思路決定出路。什么樣的發展理念、發展目標就決定了一個機構、一個行業的建設水平。實踐中,個別拍賣機構人員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利用已經運行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某些條款對抗市場變革政策要求,抵制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政策,錯誤引導項目單位在場外交易,有意隱瞞應該公開的交易信息內容,采取多頭收費、亂收費、強迫交易、圍標串標等方法,導致一些地區拍賣行業發展環境嚴重偏離了國家優化營商環境等治理政策要求,失去了市場主體信任,影響了整個拍賣行業發展。
堅持追隨市場變革理念。就是要自覺地、積極地服從和服務于市場變革的政策要求,要從國家治理大局出發,深刻理解市場變革的理論和政策要點,自覺把拍賣機構和拍賣行業發展融入市場變革的大局中,用新時代國家治理改革的政策法規精神和要求,為市場主體做好政策宣傳和項目策劃服務工作。要積極響應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要求,努力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的交易環境和便捷的交易平臺。
堅定追求合作共贏目標。就是要牢固樹立合作理念,通過共享資源,實現拍賣機構贏利和拍賣行業健康發展目標。一是要加強拍賣機構與公共資源等交易平臺之間的合作交流。要充分認識公共資源等交易平臺的發展優勢、交易模式和服務要求,共享交易平臺優勢資源,促進拍賣機構和拍賣行業快速發展。二是要重視拍賣機構與其他合作機構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合作彌補拍賣機構組織交易能力短板,形成項目交易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的專業服務智力支持,以專業化贏得拍賣機構市場口碑,以高效、優質服務贏得拍賣機構服務價值。三是要發揮拍賣協會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建立合作機制,促進拍賣會員與交易平臺、合作機構之間開展合作有制度可依,有辦法可循,及時調解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糾紛和問題,促進合作機制健康發展。四是要發揮好合作效益,在共建現代交易市場體系中譜寫拍賣行業發展新篇章。要圍繞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和公平性,在建設現代交易市場體系中廣泛開展合作交流,發揮好“1+1>2”的效果,調動各合作機構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要進一步研究、規范開展交易合作的體制機制、利益分配辦法、糾紛調解機制等,加強交易理論和政策法規學習交流,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活動,研究制定統一的交易文本和服務規范,積極推廣和應用電子化交易模式,降低組織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