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 劉蓉蓉
近年來互聯網在涉性別話題、民族宗教、留學生等話題上討論較為激烈。從輿論內容上看,社交平臺的謾罵、詆毀乃至“語言暴力”屢見不鮮,互聯網公共話語討論的極化、狂歡化特征愈加明顯。社交平臺“直接封禁式”審查,使網絡公共話語空間無法實現理性溝通。
“公共領域”概念最早由漢娜·阿倫特提出,并在《人的境況》表述:公共領域既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公共領域的歷史起源、結構、功能做了透徹的分析和展望,認為它與公共權威領域相對立,指公眾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基于“公”的目的而進行的交往過程形成對公共事務的一致性意見。公共領域只限于具有批判力量的私人所構成的針對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批判的領域,是通過公共討論的方式來調節社會沖突的一個公共話語空間。
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公共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互聯網的低門檻性給弱勢或邊緣群體平等溝通的權力,讓普通公民掌握話語權;網絡的隱匿性和跨地域性也使傳統公共領域的地域限制消除,各式各樣意見在公共空間中有碰撞的機會。但現有網絡公共領域呈現出許多非理性特征,如內容空洞、理性討論批判缺席等問題,大大減小其作為公共領域的價值。
在社交媒體平臺,不同的社會階層、各樣從業者皆可參與其中。但不同群體處于同一平臺,并不意味著彼此間能夠進行充分交流,在議題的選擇上,公共空間依未能減少群體分化現象。
1、A媒體軟件:多中心的私人領域
作為部分群體發布自身內容最常用的平臺,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其功能雖然是展示觀點、發表評論的場所,但其發布的內容只能夠被用戶的好友看見,空間更是具備極強的現實網絡聯系性,這也使得該平臺無論用戶數量有多龐大,在實質上仍是多中心的私人領域。
2、B媒體軟件:以“話題”為中心產生聚集
該社交媒體用戶能夠按照不同興趣創建討論小組或發表看法。一方面,無論是廣播、日記、評論或小組發帖,平臺留言區自動存在,并且留言的數量、字數與留言間互動字數的不受限制性與自動保存性,使其能夠成為公共意見凝聚場所;另一方面,相對于“關注”式互動使得“原子化”個體能夠實現更復雜也更流動的網狀結構,“廣播”“小組”功能塊能夠正式化身數字時代“廣場空間”,使互不相識個體聚集與溝通討論;同時,該平臺小組分化新小組功能,較論壇分化新論壇更容易,較強互動性使傳播者和受眾間對話更加直接性,也使得部分極端話題日益從邊緣走向主流。
3、C媒體軟件:“大V”為中心產生聚集
該平臺按照不同興趣,用戶可以創建、發表或評論話題,其交流空間同樣被拆分成一個個小群體。與某瓣平臺同為“關注”制,但不同的是,其表現出的是用戶以“大V”為中心產生聚集。其中,“大V”可以指在某些領域具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也可以指偶像明星等具有名人效應的個體。
以該平臺為主要陣地的“飯圈文化”,可形象展現“消費世界中的公共領域”(與“政治世界中的公共領域相對”)的運行方式:粉絲團體通過一個偶像作為中心,將“作為私人的個體”凝聚成極具行動力的團體,該團體在互聯網社交平臺進行大范圍的“打榜”“控評”,以提升自身話語權與偶像地位,其發聲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偶像形象與“人物設定”。
同時,受發表字數限制,觀點發表者傾向于用較為簡短與極端觀點,引起觀看者注意。因此,現有對社會“惡”能夠產生一定制約效果不是討論“理”,而是比“力”,并將“力”轉化為一種“勢”,以勢取勝,非以理取勝。留言區交互性質,鼓勵的是短小精悍、可以被快速瀏覽的內容,鼓勵進行快速的擴展和復制的內容。
4、D媒體軟件:“精英”圈子平俗化
近年來,在商業化的推動下,該平臺從小圈子迅速擴大平臺邊界,并從以求知為目的的“精英氣質”轉變為故事會性質的“大眾平臺”與“廣告基地”。新用戶并不再進行深度理性討論,而承接發泄不滿的平臺。話題提出者或平臺運營者如不滿話題談論引向或避免形成公共領域的輿論熱潮,只需刪掉提問,相應的回答也會一并消失。
綜上所述,在網絡互動中,志趣相投或有現實關聯性的個體往往形成小群體,從而導致公共空間群體分化。在該公共空間中,群體的主張和實踐會因得到內部聲音的支持而強化,卻隔絕外部的公開交流、批評,從而導致輿論的極化與狂歡化,更易成為滋生群體極化的溫床。
互聯網社交平臺匿名性特點,使參與主體能夠短暫擺脫現實社會的身份束縛,隨心所欲地進行發言且幾乎不需要為其言行承擔社會責任或道德責任。在此種情況下,部分“民眾”試圖打著“代表公權行使監督、執行責任”的旗號,實現自身利益追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展進步,網絡公共空間能夠成為商業競爭工具。商業利益通過網絡公共空間,使虛假民意與真實公眾輿論相互交織、真假難辨,并從中獲取利益,公關公司通過在網絡上偽造民意、驅逐純粹民意表達,使網絡公共空間淪為商業廣告集散地。
為打造網絡“和諧凈土”,網絡公共空間需受到相關部門監督管理。對此,平臺管理運營者,一方面為追求利潤需要保證平臺活躍與穩定,另一方面,作為“不良信息”的審查方與處理方,運營者需承擔審查所帶來的極其高昂的審查成本。但“不良信息”的情況具有模糊性、會涉及抽象性規定,平臺管理運營者為減少審查成本,往往采取“直接封禁式”審查手段,社交媒體平臺的搭建邏輯有意避免公共領域廣泛討論空間形成。
1、A媒體軟件
在該社交平臺,在多中心的私人領域中,公眾號推送 “留言區”是唯一允許未互加好友的用戶,卻能匯集公共意見之處。但推送中“留言區”卻受到嚴格限制:(1)數量受限且需依附“推送”存在,“推送”數量同樣被限制;(2)討論互動次數受限,由作者對評論最多一次回復;(3)公眾號主體對討論內容負責,由運營者在后臺選擇性公開展示,留言區內容違規違法,運營者需負擔責任。
在圖文消息的交互界面中,信息層級基本平等,內容發布與所有評論以相同權重出現在同一界面中。但互動次數被限制在兩次,且只能由作者對讀者進行回復,讀者與讀者之間難以互動。
2、B媒體軟件
相較于其他社交平臺,該平臺的傳播架構更易形成“公共領域”,因而對其用戶發布內容進行相對嚴厲監管:(1)暫停開放“廣場”,特殊時期,廣播功能、日記功能、熱度較高、用戶量較大小組暫時停用;(2)部分內容留言區被限制“不允許回復”;(3)小組內出現群體性激烈話語時,采取關停方式。
交互界面中,評論間交互層級增多時,信息層級會經過一次折疊,內容發布與所有評論以不同權重出現在同一界面中,交互強度較高。且引用內容于留言區再次展示,對話可視性較強。
3、C媒體軟件
一方面,該平臺更多從留言區空間結構的交互設計上降低留言討論的公共性。(1)在交互界面中,評論之間的交互層級增多時,信息層級會經過一次折疊,內容發布與所有評論以明顯不同的權重出現在同一界面中。(2)留言可視層級要遠遠低于內容本身,且一級評論下的二、三級評論內容與發布內容存在相關性不強等情況;(3)用戶間的往復交流被插入廣告打斷,降低民眾可交流欲望;另一方面,“大V”為中心產生聚集的社交平臺,用戶中存在不對等的“互相關注”關系。平臺的主要功能更應被理解為“獲取信息”而非“建立關系”、促進平等多元對話的目的。
當個體民眾無法參與公共討論,并進一步消耗個體下一次參與公共討論積極性。在此循環下,民眾將注意力轉移為發泄頹廢情緒的公共空間,該平臺也蛻變為飯圈的追星陣地及單向度聲音的輿論場。
4、D媒體軟件
該平臺交互界面設計方式同樣限制公共空間有效搭建。(1)出于瀏覽體驗,評論信息層級會經過兩次折疊,內容發布與所有評論并不出現在同一界面中。所有評論都折疊在次級層面,使評論的可視度大大低于內容本身;(2)評論主要按照“贊數”對評論進行排序,阻礙用戶和用戶之間平等多次對話;(3)運營者也盡量避免平臺對特定社會事件形成輿論熱潮討論空間,采取直接刪除問題即可破壞用戶就該話題搭建的討論領域。
在政府嚴格的推動網絡“和諧凈土”建設下,社交媒體平臺為避免“被整改”,在技術上,都不同程度避免公共領域形成。
1.資本稀釋理性討論
以某站與某乎為例,在無收益的前提下,某站UP主自愿創作優質內容,而某乎在創立早期聚集了大量互聯網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早期階段二者都設立較高的進入門檻,用戶注冊需依靠邀請碼和答題,依靠邀請制準入。由于資本注入,他們主動放棄門檻設置,使大量的用戶便捷入駐。二者的推薦機制更完全轉為信息流推薦。
實質上,收益是資本的前提考慮。趨于規避風險、賺取利益的目的,資本不會允許任何平臺有成為“公共事務討論平臺”的可能性。并且,流量做大并迅速拋出是獲取收益的必經途徑,這就要求任何小眾平臺都須不再小眾,在擴大用戶范圍的前提下使自己躲避“安全審查”,此時信息流設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信息流設定民眾“舒適區”
以某音與某條為例,基于大數據應用,可以根據系統記錄用戶的觀看記錄,實現對于用戶娛樂需求、搜索信息的獲取。信息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送加劇“信息繭房”,民眾傾向于在特定區域抱團取暖,其所面對對象、接觸內容、認同觀點等都被局限在固定范圍內。資本的誘惑導向逐漸剝奪民眾理性討論可能。或者說,互聯網上的理性討論并未消失,只是被資本稀釋和割裂在一個個小眾的區域內。在小眾的區域內,同樣的愛好者們能夠主動選擇自己的同溫層,能夠理性、冷靜的進行討論,但遠不足以發揮處于國家和人民間并起到協調權力平衡的中介作用。
平臺運營者有意避免向用戶提供“討論”的場所。在“從網信辦-企業內部網絡信息審查部門-‘大V’用戶-普通用戶”管理模式下,政策在網絡空間中能夠順利傳達并執行;社交平臺在面對治理者結果式監管要求時,平臺管理者傾向于采用循規蹈矩、極度保守的方式規避追責風險,即避免抬高風險的靈活性操作方式,任何事情都嚴格按照規章辦事。具體表現為,面對輿論爆發,一方面為規避結果式監管的風險,另一方面為“留住顧客”,即便未有或尚未查清具體的違規行為,平臺管理者仍選擇完成整個“監管審查”過程,以防范事后追責。
學者趙鼎新認為,當社會中某種思想或者看法獲得強勢后,首先想到的不應是該思想意識是否具有正確性,而應觀察這一思想背后強制性或半強制性力量的支持,時代性思維方式往往是以前強制性社會行動的非期然性結果。
強制性社會行動導致民眾缺乏社會共識,長期性強制性社會行動,影響并導致部分民眾缺乏社會共識。究其原因,一方面。儒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效力。當儒學作為一種哲學體系或思想意識,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以“安分敬制”為基礎的非競爭文明等思想深入人心,長久以來民眾生活的權威社會環境,使網民在意識領袖的操縱下,易對權威產生崇拜甚至盲從等。另一方面,技術役使民眾對政治事務討論產生疲憊。在現代社會,信息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送等技術的不斷應用,將人民禁錮在一個個“舒適圈”中,更使人民漸漸丟失了對于理性討論的訓練。在政治和經濟力量的干預下,網絡公共空間中本該有的理性論辯被利益的博弈所替代;長久以來的強制性社會行動,不利于民眾社會共識的培養與公民社會的建設。
公眾方面,需培養網絡媒介素養,理性看待網絡信息,包容多元價值觀,以建設性的態度參與討論。充分發揮網絡公共空間的媒介功能,以實現國家“強國家-強社會”結構;政府方面,需要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在互聯網管理問題上注意“度”的把握,避免引發越來越多的群體性事件。
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公共空間的缺失與公民教育的缺位,使公民文化無法經由公民社會進行培育形成。由于公民缺乏在公共空間學習理性思考與民主經驗,其對管理者不滿的反應態度,易積蓄極端情緒。長期依賴全能主義政治資源達到維穩目的,易造成民粹主義泛濫。理性的培養,非民眾一己之力能夠實現,允許民眾在公共空間中吸取經驗教訓,彌補公民教育缺位,重視公民社會建設。
公民社會發展能夠有效實現社會監督與權力制衡。現行體制的基本特點概括為“強國家一弱社會”型的社會結構,其最大弱勢在于,弱社會先天地缺乏約束與制衡國家權力的力量,為國家官員滋生腐敗提供機會。對國家進行監督的主體,不能僅僅是孤單的公民個人,而應在公共空間中的理性討論的聲音與社團組織的力量,形成對國家進行有效制衡的社會機制。在公共空間中,公民組織與國家之間進行良性互動,以實現彼此間有效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