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金秀,王國奎,王保山
1.信陽師范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2.信陽師范學院旅游學院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將其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是國家就業政策和服務的重中之重[1]。2022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高校畢業生“要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①。但是,隨著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高達1076萬人,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更加艱難[2]。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已經顯現[3]。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年多的侵襲,市場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存在不確定性、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等問題[4]。
這一現狀導致大學生就業焦慮情緒問題日益凸顯,在2018屆高校畢業生中,82%的畢業生感到“畢業焦慮”,其中,52%的受訪者因畢業去向沒有確定而感到焦慮[5]。基于此,本文嘗試從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出發,將認知行為療法和小組工作方法相結合,組建支持小組,構建同輩支持系統,拓展服務對象社會支持網絡,以期為本科畢業生就業群體“焦慮情緒”的紓解提出可行性與妥適性調整方案,從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與社會大局的穩定。
就業焦慮是對可能出現的無法順利就業的情況所產生的消極情緒體驗,其在生理、心理、行為等諸多層面都有明顯表現[6],本文就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期對現有研究的理論進展有個總體把握,并找到適洽于中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紓解的理論指導框架。
根據本科畢業生這一干預主體,緩解其就業焦慮情緒的具體措施,理論界和實務界從實踐中積累了不同的經驗。20世紀60年代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Freud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7]。在人格的正常發展過程中,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好都會引起個體的焦慮性體驗[7]。隨后,精神病醫生Beck在Freud的人格結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即認知行為療法,該療法著眼于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通過改變其對自己、對他人、對事件的態度和想法來解決心理矛盾,達到心理調試的目的[8]。
在國內,現階段普遍采用主題講座和專題課程的方式從宏觀層面干預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焦慮情緒,重點關注找工作時需要用到的技巧和方法等[9]。彭振采用生態系統理論分析引起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的因素,認為個人及不利的外部環境是導致負面情緒的重要原因,并運用社區工作方法緩解本科畢業生的焦慮情緒[10];謝啟文運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認為外在環境的壓力和人們彼此之間的沖突是造成本科畢業生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11]。
具體而言,影響本科畢業生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因素有很多:一是,不甚利好的客觀社會環境。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就業崗位釋放不足,同輩群體競爭激烈,一系列社會原因導致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焦慮情緒爆發[12]。二是,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就業選擇空間。新冠疫情管控常態化,傳統的溝通方式和招聘渠道發生了轉變,導致很多適應力不強、信息處理能力欠缺的本科畢業生在尋找就業機會和參加面試等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引發了其焦慮情緒[13]。三是,主觀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一般認為,專業能力不強、自我認知不足,個人職業期望過高及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加劇畢業生的就業焦慮程度,引發其負面情緒[14]。
就業焦慮程度的測量主要依賴量表進行,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國外學者 Spielberger 編制的《狀態—特質焦慮量表》,分為狀態焦慮量表與特質焦慮量表兩部分,分別用于評價個體在應激狀態下暫時性的情緒反應以及個體經常性的情緒體驗,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15]。二是學者 Zung(1971)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將個人焦慮程度進行量化,以此評定受訪者主觀感受,該量表操作簡單,在國內外研究中被廣泛使用[16]。它在中國評分的分界值為50分,分數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49分以下為無焦慮傾向,50-60之間為輕度焦慮,61-70為中度焦慮,高于70則為重度焦慮。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將認知行為療法和小組工作方法相結合,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測評研究對象最近一周內的情緒表現,并探討這種應對模式在緩解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方面的效果。
本研究基于認知行為療法建立支持小組,決定招募7名志愿者作為小組成員。
此次研究采用方便目的抽樣技術招募小組成員,首先就招募通知通過微博、朋友圈等形式進行發布。對于意愿參與者,首先核實并確認其本科畢業生身份并運用《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其焦慮程度。得分介于50-70分的志愿者被列為潛在的小組成員,社會工作者通過視頻連線進一步了解其焦慮的具體表現,參與小組活動的意愿,以及能否在規定的時間準時參與小組活動等,通過篩選,最終確定7名志愿者成為小組成員并對其進行編號,分別為A-G,7名成員《焦慮自評量表》得 分 分 別 為61,63,56,58,61,58和56,平均得分為59分。
考慮到7名組員分別來自不同地域,遵守新冠疫情常態化管控的要求,本研究決定采用線上活動的形式展開,Abu Hassan Shaari 和Waller在對馬來西亞關丹地區居民藥物濫用的小組工作介入研究中證實,網絡形式的小組活動也是面對面的互動,可以取得與傳統小組活動同等的效果[17]。為使組內信息傳遞及時順暢,社會工作者建立專門的微信群,方便彼此聯系與討論。
通過前期的調研發現,7名組員均具有明顯的焦慮癥狀,其中3名成員屬于中度焦慮。基于此,本研究通過構建支持小組,建立同輩支持系統,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與活動,結合認知行為療法,以期緩解組員焦慮情緒。
小組活動自2022年2月5日開啟,至3月12日結束,共進行了5次集中活動。
1.破冰之旅
社會工作者扮演管理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引導組員分別做自我介紹并重申小組建立的目標,即緩解組員就業焦慮情緒。同時,就個人信息保密、小組活動的規范、紀律等進行明確,要求組員履行契約,按時參加活動,以保障小組活動順利開展。
2.識別導致個人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不適想法
社會工作者弱化個人存在感,扮演引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鼓勵組員積極參與并有效表達。本次活動意在幫助組員通過個人陳述了解致使其產生不適情緒的思維想法。
3.挖掘導致個人產生不適想法的偏差性信念
社會工作者引導組員以上次活動歸納出的導致個人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思維想法為前提,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深入挖掘導致個人產生這些想法的內心信念。
4.糾偏個人核心信念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深入糾正導致組員認可唯學歷論、唯財富論、唯權力論合理性的內心信念。針對這一個話題,組員紛紛回憶個人經歷,舉例了很多身邊普通人成功的案例,并就這些案例進行共同分析,認為這些人作為普通大眾,并不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財富網絡和家庭背景,但他們依靠踏實努力的作風和頑強不屈的意志力最終依然獲得成功。
5.再次測評小組成員的焦慮程度
小組活動進入尾聲,社會工作者再次回歸至核心角色,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總結小組活動,測評組員焦慮程度,處理組員離別情緒。小組活動結束后,對參與小組活動的成員再次進行焦慮程度測評。7名成員《焦慮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51,55,46,58,57,54和48,平均得分為53分。以小組活動開展前后的量表評分分別作為基線數據和后測數據進行對比(如表1),發現7名組員的焦慮情緒在小組工作介入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緩解,變化最明顯的組員為A和C,表明小組工作可以有效幫助組員緩解就業焦慮情緒。
本次研究共開展了5次小組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小組成員均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簽到并積極參與到活動和討論中,活動結束后,成員的焦慮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基本實現小組目標。
小組成員從其他組員那里獲得了情感支持,組內成員均不同程度的經歷著由于就業問題而引發的焦慮情緒,彼此之間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建立同理心,因此,小組在客觀上為組員提供了一個安全、無歧視和不受批判的內部環境[11]。
在小組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通過引導的方式令組員了解到導致個人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不適想法有哪些,然后鼓勵他們挖掘導致自己產生這些想法的核心信念是什么,接著通過激烈的討論和陳述使組員意識到他們秉持的這些信念是有偏差和不真實的,即使這些信念是他們在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不斷總結和驗證過的。
社會支持網絡是個人處于劣勢情形時,可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幫助的體系,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更好地應對各種來自環境的挑戰[14]。組員在小組活動期間與其他成員建立聯系獲得支持,在小組活動結束后,希望搭建社區互助網絡,參與到關注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的活動中,一方面通過運用在小組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習得的技能幫助更多受困的人群回饋社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個人鞏固其在小組中獲得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通過構建支持小組,綜合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和小組工作的方法,探索本科畢業生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根本原因并進行適當干預。結果證實:支持小組為陷入就業焦慮情緒的本科畢業生提供恰當的情緒疏導;個體的信念偏差是本科畢業生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根本原因;認知行為療法和小組工作方法的綜合運用,對緩解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具有積極有效的反應。
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本科畢業生就業焦慮情緒更趨嚴重,對其采取紓解措施已刻不容緩。基于上述的研究結論,本文認為應該從如下三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一是,高校可以引入小組工作模式作為應對畢業生就業問題的一個補充,將具有焦慮情緒的個體聚集在一起,構建支持網絡體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支持,以發揮團體或組織的社會功能,促進問題的正向解決。二是,高校應積極聯絡就近的社會工作組織,可以發揮社會工作組織的功能——運用認知行為療法等專業方法分析本科畢業生產生就業焦慮情緒的深層次原因,并針對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糾正本科畢業生的偏差性信念,重構其合理認知,緩解負面情緒。
注釋
①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詳見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12/content_5678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