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皓琛(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隨著全面小康這一目標的順利達成,我國步入了一段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以及作為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的目標來說,在新發展階段中占據著舉重若輕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著全體人民大跨步地向共同富裕邁進。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之前可以借鑒制度的國家也蕩然無存,我國自我探索,建立了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發展的根本思想,著重維護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原有的分配制度已然無法滿足隨之轉化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現今的主要矛盾,對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一關鍵點,生產力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解放新的生產力,發展和保護原有的生產力無疑是一項正確的舉措,解決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減小落差,對經濟實施多元化發展措施,實現發展過程中的高效和高質量水平。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之后,精神層面的富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使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需要與經濟發展相同步,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富足是構建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一環,唯有將全體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兩者均達到富足的狀態,才是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天。因此,對原有的分配模式進行優化改進,建立更加全面、更高水準的公正分配制度,已然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并且為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歷史使命提供了參考。
生產力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能量,不由人的意志去自由選擇的一種既得力量,其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生產力水平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來了關鍵的時刻,面對如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生產力無疑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對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這一工作應當持續推進。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戰表彰大會上宣告,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全面脫貧的順利達成,無疑是在我國的社會主義進程上向前推進了一個階段,但離全民共同富裕還有著不小的差距。
首先,應著重加強對區域結構協調性的發展,盡可能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力求達到均衡發展經濟的新形勢。由于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帶動后富”的經濟指導思想,在當時的確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使我國一部分區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內陸城市的發展同沿海地區相比,甚至有的偏遠城市發展嚴重滯后。為解決這種不平衡、不公平、不協調的現狀,行政管理制度、財政稅收制度等地方政策需要重新進行統籌發展,加速全國統一市場的建成,加快解決不同區域之間發展的差異問題,以達到多城市之間人口自由流動,生產要素互相流通的新局面。區域性結構的另一個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不合理的人口分布,從人口數量分布來說,中西部城市所占有的土地面積遠高于東部和南部的土地面積,但是人口密度卻是要遠小于這些東部和南部的城市;另一方面,人口之間的結構也需要調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愈演愈烈,農村戶籍的人口也應逐步向城市戶籍轉變,然而在推動城市化的過程中發現,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甚至要高于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因此,為將城市化進程順利有效的持續開展,例如社會福利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分配制度等均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進,為提高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做好基礎,加速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其次,我國經濟正面臨供給需求結構性錯位這一主要矛盾,“供需錯位”這一根本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在新時代中的高質量發展,中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和高端產品的產能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轉型過程,為此應對產業結構和投入結構進行調整,以創新驅動作為核心要義,積極迎合時代浪潮,因地制宜,使不同區域均具備獨樹一幟的經濟模式。對于產業結構而言,應加強自身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堅持質量和效率同步走的原則,優先側重產業效益,加強在國際競爭中的影響力,提高高附加值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同時對低附加值的產業進行全面篩選,在保證經濟總量穩步進展的同時,對低效甚至無效的產業進行舍棄,優化產業和資源配置。在投入結構方面,傳統的中國經濟發展,對一般性生產要素的投入偏高,例如土地、資源等;對技術、信息等高級要素使用還不夠充分,使得中低端低附加值產業較多,資源能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問題,導致經濟發展的潛能較小。因此,科技體制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無論是從人員還是技術方面,要以優化要素為核心,以完善技術為使命,更多地解放新的高級要素生產力,沖破原有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的桎梏,優先解決如區域、資源、供需關系不匹配的因素,實現全面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在2020年,我國仍保持了經濟正向增長的奇跡,這充分彰顯了我國經濟抵御風險的韌性和面對風險時的強大活力,但是也可以發現,我國發展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激發出來,并且我國在高端技術上的短板也被暴露出來。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眼下應該以全球視野來謀劃我國自主創新的新方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優化升級以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的發展模式,激發科技對于生產力改制的促進作用,全面深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新發展創新體系[1]。對我國的科技體系建設搭好框架,對基礎技術深入研究,達到以量變到質變的技術突破,爭取早日沖破外界對我國的技術壁壘,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徹底性轉變。
最后,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突破口,優化我國的排放結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結合,加快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但是,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再加上部分地區技術落后,仍然是依賴著對環境和資源的過度開發獲得能源儲備的工業發展模式。只在意短期內生產力的發展,而忽視了對環境和資源保護對社會發展長遠的影響,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發展必然停滯。因此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深刻思考生態環境對于社會發展的協調作用,努力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局面。為此,首先應對已破環的環境資源進行修復。早期我國的排放結構中廢渣、廢料等排放比例偏高,且開采自然資源時的過度透支,已經對我國的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為以后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需將低附加值產業舍棄,退耕還林,重建大面積綠色植被,重新構建綠色的生態環境。其次,應以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條件,建立以綠色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的價值導向,改進自然資源的相關制度,保證合理使用,適度使用。努力提高生產生活中綠色的占比,推動新能源的研發和使用,以此向新的生產方式轉型,徹底實現綠色環保的高質量新發展局面。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達到美好生活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歷史上的中外名家也針對實現公平正義指明了不同的實踐路線,但是任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剛進入新時代的我國。縱觀新中國成立的70多年歷史,我國的公平正義理論就是在吸取各方經驗理論的前提下,通過實踐不斷摸索前進和發展的。眼下為實現新發展局面,實現公平正義的分配制度,構建出新時代公平正義理論是十分必要的。理論是實踐的基石,指導著實踐的方向。理論建設的前提是擁有著文化的基礎,汲取不同文化的內核,有助于加速構建乃至逐步完善理論架構,并且成功構建理論,也可以向社會面輻射出相應的文化產業,從而將公平正義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人民群眾的思想內核之中。
縱觀中國的思想文化史,公平正義理論無疑是貫穿了各家的學術觀點,從早期由孔孟儒家提出的“富民論”和“均富論”,其目的為構建出“大同之道”;道家思想中的“無名”和“道法自然”即為構建出一個萬物平等、和諧統一的世界;墨家中的“兼愛”“非攻”“尚同”“尚賢”等思想為樹立社會正義和機會均等的價值導向;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國的核心思想,為如今完善法律正義觀以及“依法治國”的理念打下了堅實基礎;到了近代,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作為維新派代表人物,在《大同書》一書中描繪了“天下為公”的美好愿景,孫中山以此作為基礎,提出了囊括“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其設想亦為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綜上所述,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國對公平正義理念的不懈追求,堅持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當代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的精神基因中必須要恪守的原則。目前,我國步入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面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善于凝練和總結出其中蘊含的價值精髓,通過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要義深入挖掘,結合當代的時代背景,進行創新性的轉化和發展,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與此同時,面對西方公平正義理論的文化,尤其是圍繞分配正義觀的“資源平等、福利平等、可行能力平等”等觀點,我們要加強文化之間的接觸和碰撞,并對各方觀點進行篩選,去粗取精,著重梳理出對于新時代新中國積極的觀點和思想,目的為更好地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公平正義理念這一理論的完善和加強[2]。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著重開展了反腐倡廉的建設工作,其目的不僅是肅清黨的隊伍之中的害群之馬,另一方面也要徹底消除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對社會體制和司法體制進行深入改革,力求做到“人人平等”的法治體制;另一方面,精準扶貧戰略的開展,目的是實現全面脫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正是有黨中央政策的下發,以及基層的積極響應,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已然是深入人心。但是,當下全球環境動蕩,我國國內的意識形態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多方勢力暗流涌動,社會各階層受到的文化思潮亦不盡相同,導致有不少思想不夠堅定的人對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產生了曲解,致使他們對新時代的發展路線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因此,民族的凝聚力在此刻體現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要凝聚共識,才能積蓄出推動公平正義新局面的強大動力。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加強公平正義理念的理論武裝,加快構建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使群眾明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推動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理念的認識和接納,并能理性看待我國步入新時代后產生的種種新形勢。其次,對互聯網中的輿論進行治理,并利用好網絡和新媒體工具,將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傳播至祖國各地,逐步引導廣大群眾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理念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最后,家風建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良好的家風及家庭教育,可以為新時代的新鮮血液營造一個良好三觀的生長環境,使每個人從小形成社會主義公正觀,進而逐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的大眾化和自覺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處于一個十分低下的狀態,為實現從國家到個人各部分的經濟水平得到大幅度增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是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以效率作為核心因素影響著當時的分配制度。在我國逐漸步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初期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處于偏低的階段,效率依然是作為核心因素影響著分配制度,但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靠效率分配阻礙了人均收入水平的發展,因此公平正義的分配觀逐漸被納入分配制度的制定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儼然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現代化的核心特征,在黨的十四五規劃中指出,要積極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而分配正義原則正是分配制度中最重要的基礎,制定制度時要充分考慮待分配要素的來源與去向,并且謹慎構思分配的方式和途徑。傳統的馬克思主義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的分配正義觀已經搭建了一個基于權利、需求和法治的分配制度,但是并不能與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完全契合,為解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利用和配置問題,應及時對現有的分配體制進行調整,最令人熟知的分配原則即為貢獻、平等和補償原則,為實現我國更好地立足于新時代的浪潮之中,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立足之本,將“公平正義”作為核心要義,改進分配制度,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好準備。
在人類社會的第二大形態之中,自由和平等是市場經濟時代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必然產物,市場機制以等價交換為原則,以等價機制和供求機制為杠桿,保障了生產要素主體和勞動者之間的平等和所有權問題。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這兩種分配方式相結合,即構成了以貢獻原則為核心的基本分配原則。
強調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是貢獻原則中最主要的特征,它可以將不同的生產要素主體和相應的所得緊密地結合,極大地帶動了勞動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并且它還可以對解決分配過程中腐敗的問題進行優化,將公平正義理念貫徹在分配過程中,以此可以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和對社會和諧穩定的積極促進。在貢獻原則中,對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待和個體的自由發展都有著著重地強調,首先是肯定勞動者可以憑借自身的貢獻獲得收入,而不是像西方的資本主義,可以憑借對社會生產資料的占有而通過身份和地位來剝削人民獲得收入。其次,貢獻原則可以對個體差異明確劃分,強調“付出”和“回報”,而非以群體劃分,其中再次強調了個體的平等,即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進行分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明文規定了平等原則,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其目的是調節分配不正義的市場問題,以法律和政策作為手段,努力保證社會成員在分配過程中得到權利、利益等的公平正義。尤其是建立在以貢獻原則為前提的新時代分配正義觀視角下,解決可能在按貢獻原則分配后出現的不均等的問題。確立平等原則的前提是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立場,對人權法治、可行能力、就業機會和公共資源這四點進行重點詮釋[3]。
第一,人權法治分配平等。《民法典》中對平等原則的詮釋是:(1)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2)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關系,適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3)民事主體在產生、變更和消滅民事法律關系時必須平等協商;(4)民事主體的合法權利平等受法律保護[4]。其中,人的自由權利被著重強調,認為其具有絕對優先性,并且不可被侵犯。所以,每一個合法公民都應享有參加基本分配的權利,并且不能因背景、職業等附加條件的不同而區別對待。
第二,可行能力分配平等。通俗地講,可行能力即我們實現自己愿望的能力,可以更進一步細分,比如知識、技能、認知能力、可控資源、情緒管理能力等。在此提出的可行能力的分配平等,主要進行的是對個體本身的干預。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等,目的就在于提高落后區域人民的可行能力,以促進可行能力的平等。目前,各地區都出臺了相應的人才補貼政策,目的是提高勞動者的可行能力,以達到實際收入和本身貢獻相匹配。提升可行能力并不是大話空話,應該要有意識地提升某些因素甚至是所有因素,以達到實現自身的目標價值。于個人而言,實現自身長遠目標,追求遠大理想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革命與維新的過程。于社會而言,個體可行能力的全面提高,也更加有利于達到公平的分配要求。
第三,就業機會分配平等。平等就業一般可以被定義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狹義的角度僅限于尋找就業機會這一過程,指的是全部公民在就業時,無論其性別、種族、民族還是宗教信仰、社會狀況等,均有資格得到同樣工作的機會;廣義的角度認為,平等就業不僅存在于尋找就業機會這一過程中,還存在于從事工作的過程之中,即指所有公民均享有平等的獲得就業待遇的權利。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就業機會平等分配這一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上,制定了新的政策。首先是對人力資源的大力開發,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狀,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培體制,改變要就業人群的結構,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不斷完善就業體制機制,為失業人群提供再就業的機會和能力,整合經濟政策和勞動力市場政策,提高國家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等。目的是促進勞動者皆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以及就業工作過程中的待遇權利,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分配。
第四,公共資源分配平等。公共資源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公共資源是每個公民均平等享有的資源,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國家和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來保證生活困難弱勢群體的一個基本生活保障,并且再分配的資源并不是社會稀缺資源,而是可以被全民所共享的公共資源,其中包括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生態資源、醫療衛生資源、住房補貼資源等。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深化社會保障制度,著重針對社會生活有困難的群體,旨在全方面保證公民的生活水平和諧穩定。福利指幸福及利益,及社會生活中的滿足。社會福利相較于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更廣,是以全體人民作為受眾范圍,并且被公平分配,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首要原則,促進城鄉人民享有平等的福利待遇以及獲得公眾服務的機會,實現全民均等化的分配模式。
補償原則主要是指以國家和政府作為主體,將弱勢群體作為被補償對象,以利益補償作為手段的一種促進公平分配的手段。再分配過程中,補償原則作為最后一種分配模式,排在貢獻原則和平等原則之后,是因為在前兩種原則的分配之后,不可避免地存在因家庭背景、機會運氣等偶然因素使得在社會分配過程中應得利益受損被迫成為弱勢群體,此時就需要政府介入對這些弱勢群體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但是,對于這些弱勢群體的補償并不是一味地去進行利益輸送,而是要根據分配受損情況進行適度補償,在兼顧效率和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循序漸進地幫助這類弱勢群體。
首先,適度補償原則。適度補償原則是建立在利益補償的情況之下,固然以利益為手段進行補償是最快捷的可以彌補弱勢群體的方式,但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的利益補償終究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會被發現漏洞,出現類似于騙保、養懶一系列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出現。因此,可以發動社會力量去進行幫助,類似于社會救助、民間捐贈等多種社會互助模式。更多地,應該注重提高弱勢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將利益補償的作用最大化的實現;其次,兼顧效率和公平的補償原則。其中的效率一共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經濟效率和利益補償之后所影響的自身效率,政策補償這一方式可以更好地兼顧公平和效率兩方面。比如在區域結構改革的過程中,部分弱勢群體沒能享受到改革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對這一部分群體進行補償,使他們得到自己應得的,也充分地彰顯了公平原則。例如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對貧困群體精準幫扶,徹底有效地改變貧困的處境,“脫貧不返貧”也可以體現出扶貧工作本身的效率;最后,循序漸進補償原則。無論是利益補償還是政策補償,科學地推進補償過程,才可以將補償原則更好地落實下去。進行補償時,要根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調整補償標準,不能急于求成,穩扎穩打才可以將補償這一過程的成果最大化。
我國早期的分配制度是借鑒誕生于19世紀的馬克思分配觀,雖然誕生的背景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由于是為無產階級利益考量的理論學說,在發展過程中非但沒有被資本社會同化,反而在二十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使其從理論學說轉化為了具有當代意義的現實實踐。即便是在二十世紀末蘇聯宣告解體,象征著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失敗,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影響力并沒有隨之減弱,依舊影響著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并且馬克思分配觀中所蘊含的共同富裕向度亦為后世社會主義國家分配制度的設立與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時代的公正分配理論的現實實踐就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并且對理論框架進行了有力的詮釋。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奮斗目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的,新的理論建立與完善也不可能立刻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在達成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公正分配理論可以加速從部分到整體、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富裕。公正分配理論從本質上是更偏向于弱勢群體,因為這部分群體,在區域經濟發展、個人收入分配等方面都處于一個相對滯后的階段,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可以有效推進一部分人群達到物質富裕的層面。在精神富裕方面,對弱勢群體可行能力的培養與加強,也可以提高這部分人群對于美好生活奮斗的動力和對于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因此,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分配觀的優化和完善,在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中可以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分配進行優化,亦可以有效地推進共同富裕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