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茜,羅志高(重慶工商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67)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并購、公司海外上市、跨國物流、國際保險、外匯交易、國際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國際經濟援助等各類跨國財經活動頻繁。作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是以上活動中信息傳達、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載體。與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的商務英語不同,學界將為涉外財經活動服務的英語統稱為財經英語。
在中國語境中,“財經”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包括財政、金融和經濟。從形式的角度看,財經英語可以是政府經濟政策、經濟機構或部門的財經分析報告、公司投資融資方案、上市公司各類公告、銀行及各類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的相關文件等。在更廣的范圍,財經英語還可以表現為財經新聞報道、訪談和評論,甚至是研究相關領域的財經學術論文等。因此,財經英語可以定義為在涉外財經活動中,財政、經濟、金融、稅收、營銷、會計、審計、法律和管理等多個行業領域與英語語言交叉產生的話語體系。
在國外還沒有財經英語的提法,但國外語言學界的研究和教學已經關注到了該領域。有高校開設了English for economics,English for finance,English for accounting等課程,也有學者開展了對English for finance,English for economics等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等專業期刊上。這一方面說明English for Finance/Economics與Business English并不等同;另一方面,也說明與商務英語一樣,財經英語與某一特定的行業相關,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個分支。
那么,在當前,國內外財經英語研究與實踐的現狀如何?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財經英語應該如何發展以應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涉外財經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專門用途英語(ESP)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五十多年來,國外專門用途英語研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ESP本體理論研究,如ESP的分類,ESP的研究領域等;ESP本體教學研究,如需求分析、教材設計、教學方法,師資培訓、語料庫研究、教學評估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專門用途英語變體或分支,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護理英語、醫學英語、科技英語等研究的理論框架。
專門用途英語的實踐者需要在對目標文本和實踐的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教學決策,從而向學生們揭示出某一特定交際領域英語語言的運作方式[1]。因此,對財經英語的研究首先從認識財經英語開始。1990年,Dudley-Evans和Henderson(轉引自Brown,1991)[2]出版了“The Language of Economics:The Analysis of Economics Discourse”,該書從修辭、語篇、風格等多個角度對經濟類的文章和作品進行了分析。隨著ESP研究視角和方法的發展,國外學界對財經英語的本體研究也更加多元化。從體裁分析的角度,Henderson[3]對《經濟學人》期刊的語篇與財經英語教材語篇的體裁進行了對比研究,指出財經新聞的語言具有議論性的特點,而教材的語言表現出條理分明的特征;Lung[4]以150篇經濟學案例為語料庫,研究了經濟學案例語篇層次模型。White[5]指出,在經濟學話語中有大量的隱喻現象,作者以“growth”一詞為例,探究了其強大而活躍的隱喻性。從文化差異的視角,Charteris-Black和Ennis[6]對比了西班牙語和英語財經文本中的隱喻,發現后者使用更多基于航海概念的隱喻。Huili Wang等[7]利用語料庫,對比分析了英國和俄羅斯主流經濟報刊使用隱喻描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發現英語中使用隱喻表達的頻率高于俄語,但在隱喻的語用施為力和多樣性上,后者的表現更為突出。在財經英語術語的研究方面,Silaski和Durovic[8]利用概念整合理論,分析了財經文本中混合詞的意義。
國內學界對財經英語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徐涵初[9]從詞匯、語法結構和語言功能等方面分析了財經英語的語言特點及文體特征;易明勇[10]運用語言經濟學理論,探究了財經英語具有的“市場需求原則”“省力原則”和“效益原則”等經濟價值。隱喻是財經英語的顯著特點。江娜[11]探究了隱喻型術語的修辭功能和認知功能;胡志清[12]則對英語和漢語財經報道中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前者比后者更傾向于對經濟活動進行隱喻性表達。柳超健和卓佳妮[13]運用眼動追蹤技術,實證評估了大眾類通俗經濟語篇和專業性經濟學術語篇中的語篇層級性差異對隱喻理解的實際效應與影響。商國印和趙雯[14]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篇分析方法,對上市公司年報中的總經理致辭進行了量化分析,總結出該類型的語篇在情景語境和詞匯語法方面的特征。張滟和祖大慶[15]通過對財經類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料庫的研究,建立了英漢財經語域學術論文摘要語篇宏觀圖式結構—“導言-續言-結果”及其派生模式。
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大量使用外語工作的機會,也推動了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以歐盟為例,1999年開始實施的博洛尼亞進程,建立了統一的歐盟高等教育體系,這帶來了歐盟國家高等教育課程的英語化[16]。俄羅斯學者對高校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學習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很清楚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財經專業領域的英語能力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因此他們對財經英語學習有需求及學習動力[17]。同樣,財經英語在羅馬尼亞、克羅地亞、斯洛伐克、波蘭、奧地利、捷克等諸多歐盟國家的商科類高校開設,以滿足學生未來就業的需求。發達國家也不例外,通過對在讀生、畢業生、財經專業教師、語言教師等開展的大型調研發現,在法國,財經類工作崗位對財經專業畢業生英語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在語言培訓、課程設置等方面采取應對措施[18]。亞洲國家越南2009年加入WTO后,外國資本不斷涌入。越南學生必須要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能力才能應對經濟、貿易等領域工作的需要[19]。
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從業者財經英語能力的需求推動了高校財經英語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各國教師在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如將內容式教學(CBI)與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專門學術英語(EAP)等的目標和特點相結合,開設“基于項目”的財經專門學術英語課程[20];設計高級財經“迷你課程”,并采用線下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教學效果[21];優化BEDSRA教學策略(即:頭腦風暴,觀點探索,開展討論,分享想法,記錄想法及開展評估),以提升財經英語課程的有效性[22];采用內容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19]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們在財經英語的教學中使用軟件技術如ThingLink交互式多媒體平臺[23]等來提高教學效率。
在學習策略方面,有學者關注并研究通過增強學習者的隱喻意識,提升學生對財經詞匯的掌握、語篇能力以及寫作能力[24~25]。鑒于詞匯學習在專門用途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有學者提出采用關鍵詞分析及評分量表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識別金融領域中的高頻專業詞匯[26],或通過學生自主編寫金融詞匯表或語料庫幫助其掌握專業詞匯和學科知識[27]。也有學者研究了財經英語教學材料選擇的要求和標準[28]或為英語教師切入財經領域并不斷拓展深化專業知識提供了多種途徑和方法[29]。
國內的財經英語實踐早于理論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4年,湖北財經學院與上海財經學院合作編寫并出版了用于高校財經專業的《財經英語》教材,可以被視作財經英語課程的早期探索。1987年,《國際金融實用英語教程》出版。這說明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經濟對外開放已經發出了對財經外語人才需求的呼聲。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國際化財經人才的需要推動了專門用途英語在高校的發展。財經英語的教學也逐漸在更多高校,如上海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開展起來。但是,財經英語課程的定位基本上仍然是大學通用英語課程的補充或作為提高課,在學分、學時、師資比例等方面與大學通用英語課程相比,仍然較低[30]。
同樣,伴隨著專門用途英語理論的引進和研究的深入,國內財經英語課程教學的探索越來越廣泛。在課程設置方面,學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校學生存在著對財經英語教學的需求,并對財經類專門用途英語的課程設計從課程構建[31]、課程定位、目標設置、內容選擇與組織、測評方式和手段等多個環節進行了研究[32]。在教學方法上,學者們對內容教學法、體裁分析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的融合、模塊教學等進行了探索和總結,還有學者提出了利用語料庫的開發和建設助力財經英語教學[33-34]。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看出,財經英語的研究和實踐在國內外已是客觀存在。借助多個學科的理論,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財經英語開展了研究;并通過多模態、多形式的實踐探索提升財經英語教學有效性。但是,當前的研究和實踐還不足以應對財經領域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對涉外財經人才培養的需求。
首先,財經是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領域,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轉型。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如循環經濟、數字經濟、區塊鏈、物聯網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帶來了財經活動的范疇、形式、內容等的更新迭代,這也必定帶來財經英語內涵的變化,需要研究者緊跟其發展,開展研究,開發更新教材,拓展和豐富課程內容,并及時了解行業變化對涉外財經人才需求的變化等。但當前的文獻梳理反映出財經英語應變較為滯后的現狀。
其次,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高層次復合型涉外財經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根據商務部的信息,截至2019年底,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79家一級分支機構,有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48家銀行在我國境內設立了59家機構[35]。2021年,我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9366.9億元人民幣,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203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4.1%[36]。這些數據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對財經人才的需求量大,既需要通用型的涉外財經人才,也需要銀行、保險、證券、審計、項目管理等行業型涉外財經人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對人才的需求也日趨緊迫。
當前,在教育領域,為應對新時代、新科技、新經濟發展的需求,教育部全面啟動了“新文科”建設,提出“加快創新發展文科教育”,“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財經英語體現了“文+文”的學科交叉融合。筆者認為,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財經英語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未來的發展。
追蹤財經領域的新發展是保證財經英語研究與教學與時俱進的必要前提。學界需要密切關注財經領域出現的新現象、新業態、新形式,新內容、結合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認知科學、傳播學、心理學、大數據學科等多個學科的思維和方法以及新興理論,對這些新事物的研究范式和話語方式進行考察和總結,并及時將新的內容納入教學材料,幫助學習者熟悉和掌握其特點和規律。
“新文科”建設“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財經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財經英語涵蓋了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學科知識,因此可以根據高校財經專業的特色、行業和學習者不同的需求構建財經英語課程群。如為非財經專業的學習者初步了解財經英語知識開設通識性課程;為學生掌握某一特定的專業或行業英語而開設財經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如“會計英語”“金融英語”“銀行英語”“稅務英語”“審計英語”“人工智能英語”等。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熟練掌握在專業領域進行有效溝通的英語技能。因此,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對涉外財經人才的能力需求,還可以對培訓的技能做進一步的細分,如開設“財經英語聽力”“財經英語口語”“金融談判英語”等課程。此外,根據學校所在地區在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任務和角色,還可以開設與國別、區域相關的財經英語課程,如“東南亞財經英語”“中亞五國財經英語”等課程。
提升教學質量和有效性永遠都是財經英語發展道路上的重點內容,也是“新文科”建設提出的“堅持學生中心、堅持產出導向、堅持持續改進,建設文科教育質量文化”的要求。更新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設計、創新課程模式都是推動教學改革創新的驅動力。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改變著教育和教學活動。互聯網為財經英語提供了獲得無限豐富、真實的教學材料的資源平臺;獨立語料庫軟件的發展為教師開發財經英語語料庫創造了條件;微課、慕課、移動學習軟件等帶來了教師課堂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智能教學平臺或軟件程序促成教師與學生的多維互動,有助于跟蹤學生學習過程,開展形成性評價。在“新文科”背景下,財經英語的教學需要不斷優化、改革和創新。
“新文科”建設的目的是回應新時代的新需求。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財經英語的內容不能僅與中國語境相關,還需要有意識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國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相關學科領域或行業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因此可以嘗試與國外大學財經英語同行,甚至財經類學科的教師合作,共享資源,編寫教材,共同開展課程設計,開發慕課,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案例運用到教學中,一方面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同時將團隊合作、跨文化交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過程中。國際化的課程建設將為師生接觸到真實的財經英語使用場景提供更多機會,激發師生研究學習興趣。而國際合作帶來的教材、慕課等產品還將對國內外財經行業中的涉外從業人員提供培訓學習材料,擴大財經英語的受益面,提升其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