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
哈爾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整體仍是以燃煤為主。2020年“雙碳”目標的提出使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更加迫切,開發以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為主的新能源成為大勢所趨。風力發電項目,作為我國的當前及未來三年內重點發展項目,本身就具有潔凈、可回收、裝機靈活、建設周期短等諸多優點,因此,分析風力發電項目的投資及運行經濟性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21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2021年起,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實行平價上網;2021年起,新核準(備案)海上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由當地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具備條件的可通過競爭性配置方式形成,上網電價高于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的,基準價以內的部分由電網企業結算”,這意味著2021年以來風電進入平價時代。截至2021年底,全國風電新增裝機量達到5592萬千瓦,風電完成投資額為2478億元。受風電平價上網政策影響,2021年~2022年風電項目主要以消耗存量項目為主,包括遞延并網的風電項目、平價大基地項目以及自愿轉平價的風電項目。
在新能源行業加速推進競價和平價的形勢下,得益于技術創新、規模經濟效應,風電項目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時,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和監管,風電的棄風限電問題已初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設備價格、建設成本并未出現下調,反而呈現上升趨勢,這使得風電項目投資收益率面臨較高挑戰。
目前,以“三北”地區為代表的陸上風電資源較豐富的地區風電項目投資開發如火如荼,但多數強調將產業投資作成取得風資源配置的剛需條件,采取“先投資先配指標,快投資快配指標”的基本模式,這使得風電項目投資成本進一步增加,也意味著相應區域后續存在受土地等資源限制導致風電投資增速下降的風險。
截至2021年底,全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量為4757萬千瓦,主要集中于中東部、南方地區、“三北”地區;全國風電發電量6526億千瓦時,利用小時數2246小時,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96.9%。
通常情況下,風電項目有三種運行狀態,分別為正常運行,停機,暫停(維護)。當所有的系統正常且風速達到啟動范圍時,風電機組會按照已設定的程序自動運行并網,若故障產生則緊急停機,一旦主控室屏幕上風電機組各項參數出現異常,則啟動巡檢讓機組處于暫停狀態。風電項目運行故障主要集中在發電機組、輸電線路、變電設備、控制系統這四大環節。當前我國風電項目的運行維護主要是將定期檢修和事后維修相結合,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裝備制造業目前服務化、智能化水平無法滿足需求,對設備的分析檢測和遠程診斷還不到位,無法迅速定位問題,找準解決措施。
目前,國內風電項目的運行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于風電項目選址比較偏僻,與發電中心相隔較遠,長距離運輸使得風電項目的供電穩定性更加難以保證。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多數風電項目選址偏,居住條件差,很難長期留住專業人員做好技術支持工作,這使得項目運營經濟性大打折扣。第三,由于工期和設備生產進度無法完全匹配,大多數的風電項目都會出現風機的型號混用的問題,這對后續的風電項目安全運行提出更高要求。
風電項目投資收益主要取決于收入與成本費用,在電價一定的前提下,收入取決于裝機規模、發電小時數、廠用電率、限電率等變量;成本費用則與前期費用(包括用地費、水電費、進場費等)、建設成本(設備費、土建費、安裝費、接入費等)、運維成本、融資成本等變量有關。其中,裝機規模、發電小時數與收益率呈正相關,廠用電率、限電率、前期費用、建設成本、運維成本、融資成本與收益率呈負相關。從風電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角度分析,最關鍵的三個變量分別是發電量、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由于投資具有不確定性,為了提高投資風險應對能力,往往需要對某一或多個變量進行靈敏度分析。一般企業對風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要求至少在6%以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收益需求選擇高質量的風電項目。在對風電項目進行評價時,還應重點對項目的基本情況(如選址,地形地貌、風力資源條件、項目支持文件、開發規模、電壓等級、接入距離、土地類型等要件)進行收集整理,并開展實地考察工作。此外,還應關注所成立項目公司的后續運營管理。
風電項目的運行受較多變量影響,具體包括天氣條件,運維人員、運維系統、備件管理等,這些都會運行成本產生較大影響。風電機組通常結構較為復雜,在運行階段,當存在較大負荷變化、惡劣運行環境(如濕熱、高寒、風沙等)時,常會發生故障,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日常運維成本,一旦停機檢修不僅電力需求無法保障,還將嚴重影響年度效益指標實現。隨著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特別是風電項目開發熱潮的到來,國內相關企業對在風電領域擁有多年經驗的運維人才爭奪日趨激烈,運維人員的業務能力、責任心不夠,必將導致設備維護執行效果不好,嚴重者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此外,運維系統也必須充分發揮自身應有價值,監測預警功能不足和分析學習能力不夠必然使得日常運維存在“走過場”嫌疑,這對項目平穩運行構成巨大潛在隱患。受到設計階段選型或者運行環境因素影響,風電機組主要零部件損壞將直接導致項目無法運行,備件儲備管理水平與維修保障及時性是項目正常運行的有力支撐,一旦出現問題項目安全性與收益性都會成為無稽之談。
基準情景下風電項目的投資運營,其經濟性影響因素主要圍繞政策、接入、技術、管理四個方面。從各階段來說具體如下,投資階段在國家及地區頒布的各項風電支持政策下,考慮區域電網對風電項目的市場消納能力,根據所開發風電項目自身特點及收益要求,做好相關機組設備選型,強化項目建設及施工管理,確保工程進度的同時,做好征地維穩和環境保護工作;后續運營階段則主要錨定運行期間天氣狀況、運維管理系統及隊伍建設,這樣就能夠從理論上實現基準情景下的風電項目經濟性達到預期。但實際工作中,為了確保風電項目的經濟性,必須針對以上各環節進一步細化優化。
風電“平價”時代的到來使得風電項目政策紅利逐漸消失,加上風電項目開發流程較長,從規劃、選址、測風到項目核準,環境評價、施工許可等環節步驟都要經過當地政府的各種審批,這使得風電項目經濟性分析開始變得標準化。分散式風電受規模限制,不僅前期建設等非技術成本較高,后期運維的難度和成本也同樣較高,加之審批流程繁瑣,一直以來都是不溫不火。但2021年國家能源局提出的“千鄉萬村馭風計劃”為分散式風電打開了新的局面。加之,分散式風電可以就近滿足能源需求及負荷響應,基本無需考慮消納問題。2022年后陸續多個省市對風電項目審批進行改革,其中張家口市明確自2022年9月1日起實施風電項目由核準制調整為備案制,這使得分散式風電項目推進工作變得更加靈活。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這使得分散式風電經濟性大幅提升,也為政策情景下風電項目經濟性分析翻開了新的篇章。
此外,2021年1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對于運營期不滿20年且累計發電量未超過改造前項目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的改造項目可享受中央財政補貼。這無疑又為風電場風電機組進行“以大代小”改造升級提供了政策補貼紅利,也使得政策情景下此類風電項目經濟性分析需考慮補貼收入。
風電項目選址的風資源狀況對可利用發電小時數及發電量有重要的影響,國家按照按風能資源狀況和工程建設條件,將全國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按照現有風資源開發流程,企業常需根據實際測風(測風周期至少一年)結果制定可行性研究報告,風電項目開發周期較長。在國家鼓勵風電項目基地化開發的大背景下,統籌風電項目建設投資,意味著從整體上推進風電項目的建設、送出和運維,這既有利于實現項目成本降低,也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為了完善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深度,優化開發時序,針對具體地區的風電項目,一是可采取購買近幾年已有測風數據或同有測風數據的企業合作開發的模式做好前期可研,二是做好支持文件合規分析,確保文件真實性、時效性,三是務必做好項目建設用地、電網接入、消納條件、道路情況等細節的核實。對于風電項目的投資建設,應當著眼于全生命周期優化,具體包括國家及地區風電支持政策研讀、項目規劃階段選址、設計階段機組選型,運營階段精細化管理。首先,要確定好符合自身發展戰略的重點風資源開發區域,然后結合已有風電項目投資運營結果,對在手跟蹤風電項目及時調整策略,優化風電產業布局,考慮規模經濟的同時,避免過度集中帶來的風險,最后若想避免因項目不符合預期無法退出的情形發生,就應當在風電項目決策報告及投資協議中對投資退出方式加以明確,通常政府明文規定風電項目建設期內不得改變投資主體,所以要想實現投資主體的變更往往只能在項目建成后推進。
風力發電設備的性能表現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戶外長期工作的機組及其零部件極易出現控制失靈、短路、腐蝕、斷裂、倒塌等惡性事故,這不僅會影響整個風力發電設備的平穩運行,還會給風電企業帶來重大的損失。因此,為了提高對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在進行風電項目投資時,首先要對風電項目選址地的氣候條件進行分析,做好極端天氣歷史極值和發生時間及次數統計,從設計端提出具體要求從而使機組材料及裝置具備應對惡劣氣候條件的能力,如考慮在風力發電機組局部安裝吸濕除潮裝置、抗寒除冰裝置,采用高強度材料加固,在葉片等部位添加耐熱、防腐蝕涂層等;在施工和后續運行階段,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風電機組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如嚴格按照施工圖紙和項目運行方案對線路進行使用及投運測試,進一步加快風電機組及零部件所在環境評價體系、環境控制系統開發,做好應急管理制度建設,根據突發氣候條件,采取過壓保護,準備備用電源等,為機組設備開展定期清灰、保養與檢修,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及時發現設備磨損及老化,一旦出現問題根據各項參數指標迅速定位元器件故障,降低惡性事件發生概率。在風機機組及零部件設計、制造及組裝、試運行階段各個環節都需做好質量控制、指標監測及試驗評估,只有層層把關才能有效降低最終風險,進而確保風電項目對氣候條件具備足夠適應能力。
風力發電項目的前期開發、投資決策、項目建設管理、后續運營維護各個環節都對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要求較高。目前,我國雖然大力發展風電,但院校專業設置針對性弱及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加劇了風電人才供需矛盾。盡管部分火電從業者選擇向風電發展,其對風電技術、風電場運維管理還仍然處于一知半解狀態,無法迅速填補行業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必須重視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吸納,通過政策傾斜(如提供免費人才公寓、大額購房補貼、優質醫療保障、方便子女教育等方面)、項目合作等方式加強風電各環節人才儲備,健全風電人才梯隊;另一方面,打造各級風資源技術人才培養基地,高度重視對已有員工的專業培訓,可根據項目需要采取與多家單位聯合舉辦風力發電技術及運維技能培訓,并引入職業導師等方式提高員工的項目實操能力,有效提高其對于風力發電項目的技術知識和經驗積累。除了做好人才引進和培養,還務必做好人才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留住人才。目前,股權和分紅激勵方式是風電企業選擇較多的人才激勵方式,不過整體進展相對較慢,且存在激勵不足或過度等情況,這極易破壞人才隊伍的穩定性。為了確保激勵水平更符合實際情況,就要保證動態化、多樣化的人才績效考核標準落地,根據人才分級,設定專門的崗位津貼、業績獎勵,甚至提供特崗特酬待遇,重視從專業人才中提拔年輕干部。
風電項目的投資經濟性主要表現為其單位成本和收入之間的差值,具體體現在內部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指標上;風電項目運行的經濟性主要表現為風電取代燃煤發電所帶來的費用(效益)的變動,在上網電價一定的前提下不必受制于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為了保證項目收益達到預期,有必要建立風電項目收益“保底”機制,主要思路是從成本和收入出發確保項目收益,具體有四點需要重點關注,一是不能為了降低項目成本進一步壓低設備價格,畢竟低價可能會存在質量風險,一旦后續出現問題不利于項目正常運行,反而會影響項目收益,因小失大則得不償失;二是風電項目平價化導致開發單位在申報項目核準與投資決策階段已通過敏感性分析將各項項目參數優化到極限,一旦后續建設及運營階段的非技術成本升高,就很難實現項目預期收益,因此,有必要在項目前期與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協議等形式落實優惠政策及支持條件,有效降低土地價款、稅費等非技術成本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三是為降低風電本身不穩定性對電網帶來的沖擊,可以與某些用電需求較大且對電能質量要求相對低的終端用戶開展對接,通過合作使其直接加入需求側,避免無法消納帶來的發電損失;四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做好能源價值鏈整合,通過行業協同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升級已有技術,探索將風電與儲能、制氫等新技術、新業態結合,降低單位造價成本,實現源網荷儲、多能互補,從而保證項目收益,進而實現共贏。
為提高風電項目的投資及運行經濟性,必須從影響風電項目投資及運行經濟性的關鍵變量入手,做好基準及政策背景下風電項目經濟性分析。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取的經濟性優化措施則是從風電項目前期論證入手,統籌規劃好風電產業布局,做好可行性研究及設計,進而抓好風電項目的建設施工,確保工程質量,最后完善運維系統,發揮專業人才優勢,在產業協同基礎上實現互利共贏。在信息化時代,唯有利用“好硬件”與“強軟件”,才能提高風電項目投資及運營管理效率,從而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