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歡
大慶市大同區農村經濟服務站
相較于城市的發展,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也是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基于這種情況下,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視,并通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無論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還是農業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進一步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借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刺激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為農業農村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推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促進均衡化經濟結構模式的構建。由于一直以來我國城鄉都處于二元經濟結構下,這種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資源要素配置統一化市場構建的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結構基礎過于薄弱,經濟發展落后,這對我國經濟的有序增長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了較大的阻力。因此應加大力度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的活力,打造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優化,構建城鄉均衡發展的經濟結構模式,以此來為我國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協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國通過加快推進經濟的發展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也要求實施普惠式的經濟發展策略,將農業經濟發展作為推進普惠式經濟發展成果共享的重要目標。以先富帶后富,發達經濟帶動不發達經濟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確保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推進經濟成果共享和實現經濟普惠化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水平,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從而使城鄉居民能夠共享發展成果。
通過推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目前農村經濟結構總量過小,結構不均衡。在農村地區經濟結構普遍存在單一化的情況,同時經濟要素過少,缺乏經濟活力。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構建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激活農村經濟資源要素,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發展農業經濟,可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推進農民增收的步伐。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重視農業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進一步提升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促進農民的豐產增收。農民整體收入的增加,不僅能夠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同時也能夠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動力。
基于農業生產主體而言,通過培育農業大戶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當前農業大戶數量較少,相對規模不大。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仍以家族作為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思想嚴重,農業生產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而且在這種生產環境下,農業機械利用不充分,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對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造成較大的阻礙。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進程。目前農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及生產管理理念落后的問題,對新技術接受較慢。而且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這也導致農業信息化發展整體水平落后。
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品牌化重視不足。農作物生產過程中,農戶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這對農產品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而且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仍以小規模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存在種植區域分散和產品種類各異的情況,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這種散戶經營的生產模式也無法與市場有效對接,對農業品牌的打造帶來較大的制約。再加之農民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普遍缺乏宣傳意識,覺得好產品不需要增加成本進行宣傳,這也導致一些好的農產品知名度低,銷售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一些農產品雖然也開始創建品牌,但存在同質化的問題,農產品品牌定位不明確,導致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消費者對該品牌認知度較低,無法為農民帶來預期的品牌收益。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此來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但一些偏遠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仍十分落后,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一些地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農業機械無論是功能還是質量都不高。特別是大部分地區缺乏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再加之一些偏遠地區道路橋梁設施相對落后,運輸效率低下,這也對農民收入水平提升帶來較大的阻礙。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較多問題。近年來農業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第二和第三產業融合度較低。大部分農村地區農作物過于單一,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整體發展滯后。由于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無法促進農民的豐產增收。同時農產品還呈現出區域分布不合理的情況,一些地區對自身所處區域的特點分析不到位,農業產業發展并沒有與當地環境相結合,無法發揮地區優勢,缺乏鮮明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欠缺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僅導致資源浪費問題,還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單一的問題,一些新技術和新工藝無法及時推廣,農業技術和工藝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同時農民對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學習意識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地區對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推廣資金支持不足,宣傳工作不到位,推廣效果不理想,這也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大力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單純依靠農民個體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這也通過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了能夠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應積極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吸引更多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到農業經濟發展中來。同時還要重視新型農民的培育,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在日常工作中還要重視農業機械的推廣,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加快轉變農民的觀念,增強農業民農業機械運用的意識。另外,還要重視市場機械的有效運用,引導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活動中來,加快推進農業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種植,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并通過培育一批農業經營大戶,推進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工作的開展,確保農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升。
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整合現有的農業生產要素,促進農業生產信息的共享。在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農戶可以通過自主性教育及網上學習等方式,學習先進的種植業,強化與別人的交流。各地也要與當地的農業生產現狀相結合,開展深層次的分析,開展有針對性的經營管理,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針對農業信息化建設,財政還要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對農村產業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確保農民能夠獲取到更大化的經濟效益。在實際工作中還要構建完善的信息交流和交換體系,通過本地優秀人才,促進農業生產各種信息資源的共享。特別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解決農民生產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積極做好信息搜集和分類工作,擴大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范圍,構建完善的網絡化系統,使農民能夠對農產品銷售情況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借助多種形式來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水平。另外,不寧強化數字鄉村軟硬件基礎建設,并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構建更多元化的服務系統,使信息技術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各地政府應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重視,全面提升農產品的綠色化和生態化水平。同時還要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將分散的農戶緊密聯系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農業品牌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農產品品牌還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宣傳方式提升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激活農產品的消費潛力。另外,對于打造的農產品品牌,還要強化管理工作。政府部門應做好引導,使農戶樹立起集群理念,針對同質化的農產品品牌加以整合,培育區域特色品牌,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借助于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與各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打造更具特色的產業。如對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及水源充足的區域,宜發展種植業;在沿海沿海地區應將漁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同時農村在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還要重視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貫徹生產與服務相結合的理念,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如可以引導農民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打造更鮮明和獨特的地區名片,全面提高市場知名度。各地還要加大力度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延長產業鏈條,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各地要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利用好當地特色資源,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在具體工作中,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針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大力度開發利用耕地資源,打造農業生產和加工示范基地,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同時還要重視農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的推廣工作,可以將合作社與農戶相結合,整合農業資源,農戶可以以勞動力、承包地和資金等形式加入合作社,分享合作收益[6]。合作社也可以采取農業管理和加工經營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對農田的集中管理和規范經營,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的便利。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技術普及的新形勢下,還要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將網絡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各個環節進行應用。并通過強化農產品的深加工,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影響力,擴大農產品銷路,為農業經濟的提擋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各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需要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并從內部管理和外部推廣兩方面進行優化創新。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以此來調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加大對推廣人員培訓的投入力度,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加入到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中來。在外部推廣工作中,可以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將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相結合,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確保新興農業技術和知識的全面普及,促進農業與科技的有效融合,助力于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先進農業技術的支持,通過推廣農業技術,可以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質,促進農民收入的提升。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地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重視優質農業新品種的培育,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對于農技部門或是受益單位,還要重視日常工作中的宣傳引導,強化農業生產主體對農業技術的重視。另外,相關部門還要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如對于農業新品種的推廣,為農戶提供跟蹤服務,指導農戶實踐應用,有效的解決農戶生產中的難題,使農戶能夠獲得更大化的效益。
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基礎過于東北,大部分農戶經濟條件較差。針對這種情況下,農村普金融需要加大對農村市場的研究力度,并采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方式,有效的緩解當前農業發展中的資金壓力。針對農戶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具體可以根據農戶耕地面積、種植品種及個人實力,采用免擔保方式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農戶經營資金的需求,具體要結合個體戶貸款標準,采用村或是關聯戶擔保的方式,有效的幫助農民解決經營貸款問題。農業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經營資金,農村金融部門要與合作社和企業的具體資金需求相結合,充分保證額度,并在貸款利率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降低合作社和企業貸款利息負擔。另外,農村金融機械還要面向農村,在人口集中區域設置便民金融服務點或是代辦點,為農民支付結算提供更多的便利,為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
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其帶來了良好的契機,農業生產方式加快了轉型的步伐,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在這種新形勢下,各地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全面促進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升,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為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