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茹,謝 晴,譚睿靈,岳 暢
(湖南警察學院管理系,湖南長沙 410138)
作為家庭性別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有研究指出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子女的社會行為關系密切,平等、開明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更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格[1]。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及與子女互動時表現出的性別角色態度,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分為傳統與現代兩個維度:傳統的態度較為保守、刻板,強調兩性差異;現代的態度趨于兩性平等。社會學習理論指出,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會傳遞給子女,進而影響其對待他人的態度與行為。例如,王美芳等人發現,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越傳統,其對子女的性別期許就會越刻板,從而影響子女發揮自我的潛能[2]。同時,社會生態系統理論也指出,作為家庭環境因素的父母教養對于子女發展至關重要[3]。有研究指出,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子女的社會適應情況,傳統態度撫養下的青少年社會適應性更差[4]。
另外,青少年階段是個體發展的重要階段,一直也是國內外學者最關心的研究領域之一,本文主要從自尊、攻擊性行為和性別角色認同三個方面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展開探索。
自尊是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核心,一直備受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關注。Willian James 提出自尊取決于實際情況與自身設想的可能比值,即自尊=成功/抱負[5]。青少年自尊發展呈現階段性特點:初中階段的自尊發展主要受到教師的教育方式和父母教養風格影響;而高中階段的自尊發展主要受到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同伴關系影響[6]。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自尊恐怖管理理論認為低自尊極大可能導致抑郁,并伴隨否定的自我評價[7]。
攻擊性行為是只要存在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不考慮是否有傷害他人的目的,Buss 將攻擊性行為劃分成了敵意、言語、身體攻擊和憤怒的維度[8]。大量研究證明,青少年攻擊性行為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等諸多因素影響。其中家庭因素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且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會導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具有攻擊性行為的青少年容易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9]。
性別角色是在一定文化認同和社會期待下發展起來的適于男性或女性的行為系統、基本態度和情感,包括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10]。個體的性別角色認同發展從誕生開始直至成熟,受到生物和社會的交互作用。埃里克森提出:青年期(12-18 歲)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并提出“合法延緩期”的概念。性別角色認同存在年齡和性別效應,12-16 歲的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同一性認同階段,會更多地思考自我認同方面的問題[11]。青少年階段通過意象和幻想的方式進一步鞏固兒童期建立的核心性別角色認同,為成人階段完成性別角色認同奠定基本模式。處于生命周期初始階段的青年期是性別角色認同、社會角色迅速變化的時期,不良的性別角色認同影響個體生理、心理健康發展[12]。
本文研究目的:探討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其中衡量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目標變量主要為自尊、攻擊性行為和性別角色認同。
研究方法:采用《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量表》《自尊量表》《簡式攻擊性量表》和《性別角色量表》調查了460 名青少年。
研究結果:(1)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青少年的自尊和攻擊性行為相關,與性別角色認同無關。(2)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可以負向預測青少年自尊、正向預測攻擊性行為。
研究結論:青少年的父母性別角色態度能有效預測自尊和攻擊性行為。
在中國中部地區的兩所中學和一所綜合類高校中以班級為單位采用方便抽樣法進行集體施測,共發放650 份問卷。
1.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量表。采用陳鈺萍修訂、Burge編制的知覺父母性別期待態度量表,1-5 評分標準(“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個體得分越高表明父母性別期待態度越傳統;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4,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13]。本研究父親版Cronbach’s α 值為0.895,母親版Cronbach’s α 值為0.893。
2.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 的自尊量表,四級評分(“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低。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值為0.850[14]。
3.攻擊性行為量表。采用Buss 和Perry 編制的簡版攻擊性量表,五級評分標準(“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攻擊性水平越高[15]。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7。
4.性別角色認同量表(CSRI-50)。本研究采用的量表為劉電芝和黃會欣等新編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該量表包含50 個題項,可以劃分為三個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化分量表,采用1-7 評分標準(“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越符合(中性化量表不計分)[16]。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5。
本研究確保所有流程均在合法程序內進行:施測前征得各方同意(學校、領導、教師及本人),確保知情權;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由經過培訓的心理學專業本科生擔任主試;正式施測時由主試統一介紹指導語,告知施測內容及施測要求,施測時間約為20 分鐘;施測結束后問卷全部當場回收,經過整理以及剔除無效數據之后,使用SPSS24.0 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
本研究采用匿名測驗、設置反向計分題等措施控制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 單因子檢驗法檢驗數據,未旋轉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提取21 個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第一個公因子僅解釋變異量的15.48%,小于40%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數據共同方法偏差并不嚴重[17]。
刪除缺失作答和有明顯作答傾向的問卷數據之后,有效調查460 名年齡在12-18 歲之間的青少年,其平均年齡為16.31±1.66 歲:12-15 歲188 名(40.86%)、16-18 歲272 名(59.13%);男性239 名(51.96%)、女性221 名(49.04%)。
由附表1 可知,父親、母親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自尊負相關(r=-0.172,p<0.001;r=-0.159,p<0.01);父親、母親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攻擊性行為正相關(r=0.201,p<0.001;r=0.173,p<0.001);父親、母親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青少年的男性化、女性化無關。

表1 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自尊、攻擊性行為、性別角色認同的相關性
由附表2 可知,以性別、年齡為控制變量以及父親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母親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為自變量,青少年自尊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發現,青少年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可以負向預測自尊(β=-0.217,F=11.05,t=-4.485;β=-0.198,F=9.425,t=-4.108)。

表2 青少年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性別、年齡、自尊的回歸分析表
由附表3 可知,以性別、年齡為控制變量以及父親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母親性別角色教養態度為自變量,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發現,青少年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可以正向預測攻擊性行為(β=0.243,F=8.852,t=4.999;β=0.207,F=6.572,t=4.263)。

表3 青少年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性別、年齡、攻擊性行為的回歸分析表
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攻擊性行為具有影響。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越刻板,其子女的自尊水平越低,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這個研究結果與一般攻擊模型(GAM)的結論相符合,消極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會降低自尊這一人格特質,也會導致攻擊性增加。
不僅如此,個體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父母與孩子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父母有其自有的考量和想法,對孩子采取應有的管教,但孩子也不是等待指令的機器人,他們具有獨特的見解和思考并支配著其行為。當兩股思想或力量相遇,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產生爭論,其結果或達成一致而升華,或持續陷入不平衡中。在這種不平衡的過程中,孩子或自我否定產生低自尊,或找不到平衡點產生攻擊性行為。
本研究中青少年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原因可能在于:隨著社會發展,實測對象的性別分化中雙性化人數過多。這一方面反映出當今社會性別平等觀念的進步,即個體雙性化趨勢增強,另一方面說明隨著青少年進入學校,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程度逐漸降低。此外,目前國內較少研究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中父親態度與母親態度之間的差異,同時也缺乏系統研究該領域和符合中國國情的相應測量量表,后續研究中可以具體進行探究。
家庭性教育與家庭教育一脈相承,同樣應該堅持三個原則:平等、包容、開放。
平等,指處于社會中的個體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享有同等的權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平等不等于相同。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人格的多樣性和個體的個性發展,平等地對待男女兩性,對待自己及他人。
包容,指接受“性少數群體”,接受與周遭不一致、不主流的“特殊”現象。當發生不可控情況的“壞事”時,父母也要保持一顆接納的心,冷靜應對、理性分析。
開放,一方面,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大方自然,不要受到畏難、害羞等狀態影響,能正面回應孩子的問題,也能適當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另一方面,指學習他人、他國的成功經驗,不能“閉門造車”,也并非“唯西方論”,要汲取國內外性教育發展的可取經驗,推動我國家庭性教育向著系統化方向發展。
西方性教育從家庭性教育到學校性教育,都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發展模型和完備的教育理念。瑞典父母會在進餐時以閑談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荷蘭要求6 歲兒童必須接受系統性教育等。
我國家庭性教育尚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國家法律規定、政策引導發展緩慢,主要依靠社會力量推動。例如,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旗下的“女童保護”項目和“擁抱青春期”項目;著名性學家方剛提出“賦權型性教育”,創辦了青春期性教育冬令營和夏令營;“保護豆豆”以公眾號為載體教授性教育課程及出售圖書。口頭教授、視頻、繪本、公眾號等都只是某種傳播形式,要想發展家庭性教育,就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并且以更多的方式存在,不斷創新其內容表現形式。
調查460 名青少年,旨在探討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其中衡量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目標變量主要為自尊、攻擊性行為和性別角色認同。結果表明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青少年的自尊和攻擊性行為相關,與性別角色認同無關,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可以負向預測青少年自尊、正向預測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