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積源,李媛媛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在數字貿易、國際國內雙循環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由原來的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優化經濟結構,適應新興經濟趨勢[1],激發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對現有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優化升級。探索數字貿易背景下中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途徑,不斷完善相關體系,實現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2]。
文章以DPSIR-PCA 模型為主要研究工具和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4—2020 年跨境農產品進出口數據。DPSIR-PCA 模型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能夠準確反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性的變化[3],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提供了新方法。
在知網數據庫中,輸入“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創新發展”“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選擇被引頻次排序初步構建指標模型。
驅動力指標一般包括自然驅動力因素和社會驅動力因素,考慮到跨境農產品貿易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維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經濟發展點[4],設置驅動力指標包括科學技術支出、交通運輸投入、金融監管支出、農業機械總動力、電子商務采購額、電子商務銷售額。
驅動力與壓力對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建設的作用呈現隱性和顯性區別,因此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評價的壓力指標主要有農業總播種面積、農村居民收入、信息軟件和信息技術、農產品進口總額、農產品出口總額。
綜合考慮驅動力指標與壓力指標的影響,可以將該綜合影響下的跨境農產品發展狀態作為供應鏈可持續性的狀態指標部分,狀態指標包括域名數、IPv4地址數、光纜線路長度、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
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和發展對人類活動尤其是社會經濟指標的影響可以作為跨境農產品可持續供應鏈評價指標部分,因此影響指標包括主要農產品產量、物流業發展、物流業效率、物流業占GDP 比重。
跨境農產品可持續供應鏈的響應指標可以從社會因素與經濟因素兩個方面來進行評估,從政策響應、技術響應兩個維度來定性(文章不作研究)。
DPSIR-PCA 模型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技術框架[5]。如圖1 所示,在DPSIR 模型中,D 代表“驅動力”,指有利于推動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因素;P 代表“壓力”,指阻礙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因素;S 代表“狀態”,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在“壓力”作用下所處的狀態;I 代表“影響”,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R 代表“響應”,指社會為實現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而作出的措施和響應[6]。

圖1 DPSIR-PCA 模型框架
通過分析DPSIR-PCA 模型篩選出22 個指標,建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因素變量之間的關系,如表1 所示。

表1 指標體系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依據國家、省份的實際情況,得出實際數據。構建DPSIR-PCA 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運用SPSS 統計分析軟件對各環節進行評價。
對我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需要進行多個維度的分析,指標數量較多。為進一步保證研究的可行性[7],對河南省KMO 和Bartlett球形度數據進行檢驗處理,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河南省準層指標KMO 與Bartlett 檢驗
河南省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分別為86.075%、80.661%、82.759%、49.605%,均大于40%。依據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算得各準則層的權重分別為0.29、0.27、0.28、0.16。
載荷矩陣能反映出主成分與各個指標因素的關系。通過計算得到載荷矩陣,如表3 所示。

表3 河南省準則層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
計算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權平均值[8],以驅動力準則層為例,主成分得分加權平均值如下式。
按照各權重計算綜合得分見下式。
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如表4 所示。

表4 河南省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
河南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各準則層得分變化趨勢如圖2 所示。

圖2 河南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各準則層得分變化趨勢
總體來看,2014—2020 年河南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性驅動力指標得分呈穩定趨勢,科學技術支出、交通運輸投入和金融監管支出影響最大,而電子商務采購額和電子商務銷售額影響最?。或寗恿χ笜藢C合評分影響較大;跨境農產品可持續供應鏈發展動力穩定。
壓力指標得分呈上升趨勢,農業播種水平和農村居民收入都有上升,表明跨境農產品可持續供應鏈發展呈良好趨勢,但資源消耗量指標逐年上升,表明農作物耕地資源利用、科技創新方面有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物流環境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狀態指標得分呈平穩上升趨勢,域名和IPv4 地址數數量、光纜線路長度、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不斷增加,跨境電商綜試區數量緩慢增加。這一指標反映了中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在可持續發展中網絡環境、網絡基礎設施、外部環境的狀態。
影響指標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影響因素總體增多,主要農產品產量比重占影響指標的比重逐年提高,且增速較快,表明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發展質量較好。但與此同時,農產品的進出口模式、政策通關等不便利性都會對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發展產生影響。
從綜合得分的趨勢來看,2014—2020 年,各準則層的表現都是積極的。河南省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處于高水平發展中且保持在穩定狀態[9],綜合得分穩中有升,自2014 年以來一直高于平均水平,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總體水平不斷提升。
在充分借鑒相關專家學者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本研究基于DPSIR-PCA 分析法,構建包括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等維度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10]。
本研究以河南省2014—2020 年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為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各地區的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水平。研究發現,中國跨境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處于較低水平。據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制定政策,提供便利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強農民就業能力;以開放促發展[11],加強對外投資、國際合作,為農產品創造良好的農產品市場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