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黃 偵,林 成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我國農業的發展經歷了高產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高產農業主要解決了溫飽問題,綠色生態農業主要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特色農業讓人們食用的農產品更加健康。功能農業的代表是富硒農業,富硒蔬菜又是富硒農業的典型。蔬果是人體的主要植物性食品之一。《國際物質糧農組織統計》數據表明,人體需要的維生素C 和維生素A 都來自于蔬果。
陳果靜(2021)[1]認為金融服務是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對蔬菜生產建設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運用好金融服務手段,可以將更多金融服務資源投入到農業經濟建設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提高農業金融服務質效。
趙其國和尹雪斌(2016)[2]通過搜集到的數據發現,2011 年以后,我國蔬菜產值已經超過糧食產值,躍居為第一大農產品。富硒蔬菜既適應了我國農產品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也具備“三增”效應,即農村提效、農戶增加收入、民眾增壽。
鄭得坤(2020)[3]預測到2030 年我國富硒蔬菜的占比將達到10%,產值將達5 000 億元,2050 年我國富硒蔬菜的占比將達到50%以上,產值將達5 萬億元。不同學者對金融支持概念的概述、內涵基本一致。一般泛指政府與金融系統各個部門協同合作,為實體經濟發展、調度、潤滑提供資金支持。
王娣(2018)[4]提出,金融支持是指政府部門、銀行、資金市場等通過不斷優化金融手段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能力。
一是贛南已具備了蓬勃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良前提條件,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沛,為南亞熱帶丘陵及山地濕潤季風氣候。贛州地區是江西省熱量資源最富集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為1 342.2 mm,年平均氣溫為19.9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668.6 h。
二是贛南土壤中硒元素豐富,目前已經檢測出土壤硒含量在0.3 mg/kg 以上的土地面積為6 221.43 km2,潛在的富硒土地面積為3 571.3 km2。
三是贛南多年來就有耕種習慣,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水田、旱地、園地為主[5]。
近年來,贛南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富硒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贛州市農產品運營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贛州配送分中心等,成功入選32 個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占江西省的97%,居于第一位。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重要發展成果,贛南富硒蔬菜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統一規劃各個富硒蔬菜基地,采取保價收購等方法,提高了富硒蔬菜大棚返租率,豐富了農民的“錢袋子”。
近年來,贛南各縣級政府高度重視富硒蔬菜的發展,持續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中國人民銀行贛州市支行借助貨幣性政策,引導商業銀行等機構發放低利率的貸款,加大對贛南富硒蔬菜的支持力度。贛州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以及人社部門為了采取有效措施,聯合小額貸款公司積極探索資金支持方式,促進富硒蔬菜產業的發展。贛州市財政局通過發揮資金的杠桿效應,撬動金融資源,通過創立基金的方式緩釋風險,鼓勵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加大對贛南富硒蔬菜的支持力度,贛州市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在蔬菜產業播種、采購農業工具等環節設立政策性補貼。
對于當前贛州富硒蔬菜產業而言,地方金融機構雖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面臨著若干挑戰,以至于地方金融機構所扶持的經濟力量往往無法發揮到最高限度。贛南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在于蔬菜產業天生的弱質型特征,由于蔬菜產業容易受到天氣、地形和自然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再加上外部價格變動而造成供求不均衡,導致部分銀行在面對地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時,更偏向于設定較高的貸款門檻,以便于把包含地方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的許多新興農業發展市場主體拒之門外。從長遠考慮,提高門檻將間接造成信貸功能逐步弱化,經營成本上升,不利于贛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村信用環境建設落后是我國普惠金融戰略推進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產生了“惜貸”現象,從而使得富硒蔬菜產業化發展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保障。分析贛南實際情況發現存在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由于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贛南農民不了解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信用意識不足,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在放貸過程中增加風險。
二是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不了解貸款者的還款能力,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非系統性風險。
三是富硒蔬菜產量會受天氣、季節等影響,導致富硒蔬菜的經營主體收益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從而對定期還款產生影響。
四是監管機構對富硒蔬菜企業缺乏有效監管、企業社會責任感較差,部分企業會故意拖欠金融債務,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支持富硒蔬菜產業的意愿。
現階段,贛南部分鄉村區域的農民信用社已不具有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的經營實力,亟須進一步提升金融整體技術水平,創新富硒蔬菜產業經營主體專屬的金融服務產品。
從市場調研情況來看,通過金融創新扶持富硒蔬菜經營主體發展的專屬金融產品普遍性較低。在發展富硒蔬菜的過程中,種植戶和相關企業對機械化、信息化的要求不斷提高。梓山鎮商業銀行有大量專屬富硒蔬菜經營主體的信貸產品,但沒有創新金融產品和技術,已無力滿足農戶的全部要求。
蔬菜保險是贛南財政扶持富硒蔬菜開發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鄉村振興的重點是使農村經濟旺起來,使農戶富起來,所以農產品保險公司需要為農村保駕護航。目前,贛南山區在開發果蔬保險機構、果蔬保險資金、果蔬保障能力方面較為欠缺。制訂富硒果蔬保險制度需要從公司與農戶兩個方面加以研究。從保險角度看,蔬菜生產易遭受多方面的約束與沖擊,極易出現某些不安全問題,因此金融機構若要扶持贛南富硒蔬菜生產建設,必須充分考慮上述問題。贛南富硒蔬菜種植類型較多,包括茄果類、葉菜類、瓜果類等。除大棚蔬菜保險范圍外,其余特色險種較少,無法適應生產經營主體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國處于人力資源嚴重匱乏的階段,各大領域均需要合格的、可長期使用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內這類現象更為明顯。目前,銀行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日益緊迫,不但需要具有知識和技術的人才,還需要綜合技能較強的高層次人才。這些金融人才不斷流向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就業,只有較少的金融人才投入于農村金融領域,使得農業地區對金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贛南農村商業銀行的正式工作人員學歷普遍在本科以下,本科學歷占工作人員總量的20%。從人才構成上來看,具有一定專業金融理論知識、閱歷、人脈的人員較為欠缺。
加強信貸供給,應該充分發揮金融支持政策引導作用。
一是增加贛南農村商業銀行服務網點,設立專門的富硒蔬菜服務部門,根據富硒蔬菜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的資金需求,創新金融產品,拓寬業務渠道,為富硒蔬菜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流程,縮短貸款審核時間,降低涉富硒蔬菜貸款利率,推出與富硒蔬菜生產周期相匹配的信貸產品。
三是不限制貸款抵押物的范圍,除了傳統的產權抵押以外,可將富硒蔬菜加工產品、生產富硒蔬菜農機工具以及經營權等納入抵押范圍內,提高貸款抵押的多樣性,使富硒蔬菜經營主體“有物可押,有物可貸”。對于信譽較好的貸款者,可以實施“先貸后押、先貸后保”等方法。
優化贛南農村金融支持信用體系需要金融機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努力,同時政府引導監督作用必不可少。
一是建立健全農村信用測評系統,為了保障金融交易順利進行和監督交易雙方,可以通過建立完備的農民信用檔案,使得金融機構了解富硒蔬菜經營主體的信用體系。
二是建立健全相應的獎懲措施,對于信用等級高、履約情況良好的富硒蔬菜經營主體,給予政策補貼與稅收優惠,在貸款時提供更加簡便化的服務流程,而對于信用等級較差的經營主體,應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比如限制其貸款金額、嚴格督促經營主體還款。通過采取以上兩種措施凈化贛南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解決信用體系不完善的問題。
在贛南農村信用社金融服務產品嚴重短缺的情形下,地方政府部門應滿足贛南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予以適當資助或政策扶持,使贛南農村信用社可以創新設計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和金融服務。
一是中國人民銀行贛州市中心支行可以聯合財政部等部門,創新推出農業產業振興信貸通貸款產品,為富硒蔬菜產業經營主體提供5 萬~500 萬元的貸款,財政分別給予富硒蔬菜種植戶50%貼息和市場經營主體30%貼息。
二是積極發展隨借隨還、隨貸隨還業務等線上信貸業務,合理設定信貸周期,強化中長期債券投資能力,進一步完善“保險+信貸”模式,積極開展富硒蔬菜經營主體首貸、無回本續貸服務等業務。
三是積極發行農民優惠信用卡,篩查贛南農戶,優先選擇信譽程度高的蔬菜公司和蔬菜種植戶,并加以發展,增加贛南農業貸款額度。在規定期限內統計農民優惠信用卡為種植戶和果蔬公司提供的收益,以開展富硒果蔬生產工作。
上述幾點因素決定能否持續采取優惠信用卡政策。如能長期實施,可保證蔬菜和養殖戶具有相應的還款水平。
一是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特點,采取財政保障型的蔬菜保險開發路徑,由財政從本年度財政收入中適當提供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保險補助,以激發其利用農產品價格保障機制轉移經營風險的主動性。
二是盡快推動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并發展的商業性蔬菜險,通過調低保險費率、減少涉及富硒蔬菜投保項目的營業稅和所得稅等手段,鼓勵富硒蔬菜保險行業發展。
三是積極拓寬富硒蔬菜投保領域,抓好農業風險預防工作,盡快推動富硒果蔬生產經營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疇,進一步完善農業風險預防機制。遵循“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原則,積極鼓勵贛南開辦特色保險品種。例如在富硒蔬菜發展較好的于都縣梓山鎮建立試點并推廣富硒蔬菜保價險。當富硒蔬菜價格下跌到一定價格時,由保險公司對其補償,提高種植戶的積極性,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四是積極研究發展各類農產品新型投保模式,如價格指數保險、產值產量保險、農村生產過程或短時發生意外損害保險制度和綜合險等農產品投保產品,進一步完善富硒果蔬投保種類系統,拓寬農村果蔬投保覆蓋范圍,以滿足富硒果蔬經營主體需求。
富硒蔬菜開發需要新興的金融人才,培育新興金融人才離不開當代大學生的融入。應結合贛州市教育資源,重新調整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贛州市高等學校可根據現有資源、自身地位與社會承載能力選擇各個層次的金融學專業方向,將農村金融人才與當前贛州市金融服務需求密切銜接。
對于贛南高等學校,除了設有農村金融專業和經濟學等相關專業以外,還應設立縣域性金融服務專業或設立農村經濟學、農產品加工統計學、富硒果蔬的栽培管理等農業相關專業,以擴大金融人員在農村經營管理等領域的國際視野,培養贛南復合型農村金融人才。
研究贛南富硒蔬菜金融支持問題時,針對贛南富硒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應采取精準有效的金融措施,推進富硒蔬菜產業發展。加大對富硒蔬菜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穩步提升富硒蔬菜產業貸款占涉農貸款的比率。通過優質的金融服務,促進贛南富硒蔬菜產業壯大,從而增加贛南農民的收入,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開創獨具特色的金融支持富硒蔬菜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