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倉
(中共秦安縣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600)
2021 年我國全面啟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實施的重大戰略,意味著“三農”工作的任務和關注點轉到鄉村振興中。中央一號文件細致部署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做好的重點工作,定下了使勁的方向,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指導綱領。如今鄉村振興進入全面推進的階段,必須圍繞“國之大者”抓主抓重,找準發力點,確定努力方向,不跑偏不冒進,始終沿著正確的目標順利前進[1]。
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任何時候,人是離不開糧食的,鄉村振興是吃飽了才想干、才能干而且能干好的活,是鄉村的進一步發展,是鄉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2]。在這個過程中,糧食保障必須是充足且不用發愁的,而這一過程持續時間較長,不會一蹴而就。因為,鄉村振興是農村新的變革,會涉及很多方面,其深度和廣度都不亞于土地革命。
2022 年我國糧食實現“十八連豐”,取得了可喜收獲,我國糧食供需形勢總體較好,小麥、大米等主糧基本可以自給。但是各種影響糧食安全的突發事件,仍有發生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糧食的生產和供給,因此要時常保持警醒,居安思危、珍惜糧食、重視糧食生產。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糧食安全領域面臨的深層問題還比較多,有資源與環境的約束、種糧效益較低、區域性供給不均衡以及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等因素,這些都是客觀存在且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要始終堅守糧食安全的底線,手中牢牢端好裝滿中國糧的飯碗,想方設法提高糧食生產,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3]。
首先,要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既要重視耕地也要重視技術,兩個方面都要下工夫,糧食產量才有保障和提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本,沒有耕地就沒有糧食,要出硬招、實招保護耕地,必須亮出“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要嚴守“18 億畝耕地紅線”,同時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向耕地要產量,實現真正的高產穩產和旱澇保收。在技術方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向技術要效益,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生產的質量與效益,改變過去依賴化肥農藥等。強化農業科技及獨立意識,牢固樹立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在種業領域掌握主動。
其次,要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是糧食安全的維護者,要切實強化農業政策支持,力爭做到依靠政策就能保本,通過經營促進增效,保證種糧農民有錢賺,讓農民在種糧中能獲得較大的利益。堅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購價及玉米、大豆生產者的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再次,重視算政治賬,抓糧食生產。糧食種植效益一直都比較低,從事農業生產是個吃苦賺錢少或不賺錢的行業。因此,一些地方抓糧食生產、抓保障糧食安全的積極性并不高,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從提高政治站位入手,不光算經濟賬,還要算政治賬,不斷強化第一重任意識,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加大責任考核體系。糧食的主產區、糧食的主銷區、糧食的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證種糧面積和糧食產量,穩定并提高主銷區糧食的自給率,實現產銷平衡區所產糧食基本能夠自給。如果各方都能共同負責齊心協力,就肯定能更好裝實“米袋子”、充滿“菜籃子”[4]。
最后,樹立大食物觀,拓展食物供給渠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食物消費需求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食物消費的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糧食的人均消費需求有所下降,肉、蛋、奶、蔬、果等消費需求有所上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到了人們食物結構變化的這一趨勢,從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提出了“缺了哪樣也不行的”大食物觀。也就是,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大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有效供給。這一觀念的確立,要求在重視環境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拓寬食物來源渠道,既要向耕地要糧食,也要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多途徑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這樣的食物供給不僅能實現供求平衡,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也能直接或間接地替代傳統主糧,使糧食安全目標得以更有力的保障[5]。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鄉村振興是在全國全面實現小康之后開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脫貧攻堅是前奏,是消除絕對貧困的重要方法,絕對貧困消除不了,鄉村振興便無法開展。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打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扶貧脫貧戰。目前,絕對貧困在我國歷史性地消除了,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別較大,且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必須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才會逐漸消除。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發展基礎,從總體上來看還是比較脆弱的。所以,現階段必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取得的來之不易的偉大勝利要倍加珍惜。保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分類施策,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的發生,決不允許前功盡棄。
做好幫扶監測,守住防止返貧的第一道關口。監測是發現貧困的眼睛,要充分發揮其功能,時刻緊盯貧困現象和貧困人群,發現一例解決一例。在確定監測對象時要堅持動態精準,及時評估調整,應納盡納,重點關注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如果發現有住房、因災、因病、因疫而突發嚴重困難等苗頭性的問題,必須及時關心,落實幫扶措施。
加大對重點地區和人群的支持力度,筑牢可持續發展的脫貧基礎。重點地區和人群主要是在實施搬遷的地方,其涉及面較大、人數較多,做不好會引發規模性的影響。所以,易地搬遷的地方及搬遷人員后續幫扶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而且在上學、看病、產業支持和就業保障方面,要大力做實做到位;另外,實施鄉村振興的重點幫扶縣仍需要大力扶持,因為還有許多短板需要補齊,同時要促進項目發展,持續加大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的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后續扶持力度,讓搬遷群眾搬得出、能穩住、日子能過好。
發展是消除貧困、鞏固脫貧成功的最有效手段,貧困在一定程度上是發展不充分形成的。因此,改變脫貧地區的落后狀況,還是要加快發展依靠發展。發展的關鍵在于促進產業振興發展,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基礎,要選好選準主導產業,培育主導產業,加快全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和產業提升,這也是實際上的發展。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讓三產互促互補、協調聯動,充分釋放農村產業潛能、拓展發展空間。對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進行科學規劃,推動形成縣城、鄉鎮和中心村分工合理又相互聯系的產業空間布局,打造城鄉聯動的優勢特色產業群,帶動農民就地就業、增收致富。
鄉村不僅是食物供給的主戰場,在文化傳承、生態涵養等方面都有著特色資源和重要價值。鄉村經歷了脫貧攻堅的鍛造,環境變美了、產業變強了、收入變多了、鄉風變好了,鄉村整體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村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善和提升。“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來自扶貧脫貧的幸福。但是,與現代化的農村建設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發展空間還很大。實施鄉村振興是加快農村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機遇,是黨對農民、農業、農村的持續關懷,也是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實踐展現和生動表達。要抓住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彌補鄉村短板、強弱項,合理拓展,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重點方面的建設,逐步使廣大農村基本擁有現代生活條件。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將美麗的環境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步打造鄉村振興的平臺載體。
在推進鄉村建設中,人居環境是重要的內容,也是生態振興必須要求的內涵載體,更是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刻不容緩,應從源頭入手,立足村莊實際,嚴格規范撤并,特別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要留住鄉愁,不能盲目拆除舊村改造新村,要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充分參與的實施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征程中,破解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廣泛發動農民參與、加強技術支撐、健全長效機制等。
鄉村建設是系統性工程,要兼顧鄉村的各個方面,有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法治建設等,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忽視或缺失,否則很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建設。因此,要有持續性、銜接性地系統規劃鄉村建設。
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提升鄉村功能以及與外界聯系的能力。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包含多個方面,有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等,這些建設是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務設施,能夠直接地改變鄉村面貌,為農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進行鄉村建設就是要讓鄉村百姓走上富裕的道路,在推進鄉村建設的同時,要加快發展農村生產,切實建立能夠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長期有效的機制,實現廣大農民的生活富足寬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要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鄉風建設、破除陳規陋習,體現有破有立。陳規陋習是制約鄉村進步發展的因素之一,在進行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同時,開展表現地方風情特色的大眾活動,鄉村建設要塑形也要鑄魂。用先進的文化引導農民群眾走上正確的致富道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素養。要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事業建設的投入力度,落實好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發展農村職業技能教育,加強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建設,真正實現社會事業的大提升。
進行鄉村建設時,還要加強法治建設,積極推進法治宣傳工作,增強農民的法治意識,使農民懂法用法、遇事找法,能夠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不斷地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形成良好的鄉村風尚,與政府一起推進鄉村建設。
基層黨組織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的領導,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實踐寫照。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黨的領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更要用好用足,充分發揮其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用。因此,鄉村振興不光是發展經濟的事情,還要弄明白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經濟,并朝著人民需要的目標正確發展,必須要有政治保證,要有黨的領導。
從思想統攝到“五大振興”目標實施,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到推進農村各項事業改革,從完善領導體制、強化工作機制到落實考核制度等,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需要強化黨的領導、需要全面落實黨的領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根本目的就是要確保鄉村振興的正確政治方向,切實做到有的放矢。鄉村振興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配合發力,也需要各級黨組織強化領導和總體規劃,還需要基層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更需要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示范帶頭作用。尤其是要堅持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在近年來的脫貧攻堅中形成的“五級書記抓”的工作經驗,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是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的寶貴經驗。因此,在鄉村振興中可以繼續應用并發揚光大。縣委書記是一線總指揮,調動和發揮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動力與活力,才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到底、落地生根。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也在黨員干部。無論是從鄉村振興本身來說,還是從鄉村振興的推動落實層面而言,都需要一支極具戰斗力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打造這樣一支隊伍,既要加大人才招引和培養力度,也要加強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和管理使用,讓各級干部做到始終心系百姓的安危冷暖,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有效激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干部活力。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法治、德治、自治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方式,形成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加強和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進一步強化縣級黨委管理鄉鎮促進村級的職能,積極推行數字化賦能、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的理念與實踐,發揮黨對鄉村振興的領導作用。推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并強化這類工作模式,更好地發揮駐村幫扶隊第一書記和幫扶隊的效能,引領鄉村振興前進方向。
總而言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時間較長且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且層級高于扶貧脫貧,是農村的又一次深刻變革,允許各地因地施策、風格不同,但核心內容必須一致,從一開始就要找準目標。必須理清思路、弄清重點、找準發力點,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才能保證實現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