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幼兒園 景靈紅
新課改背景提出了“立德樹人,德育先行”教育理念,突出了“德育教學”的重要性,要求各個學段教師將德育知識蘊含在教學活動中。3-6 歲是人們能力、觀念、意識建立的關鍵期,在幼兒教育中開展德育教學對其未來一生發展起著極強的影響。文章對幼兒園德育教學工作展開探討,從一日生活、主題活動、領域學習、節慶活動、家園共育五個視角出發,立足3-6歲幼兒年齡特點及幼兒園教育模式提出幾點德育教學建議,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將德育知識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德育教學重視,是新課改背景下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重點。3-6歲幼兒年齡較小且思維發展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容易被外界信息所誤導形成不正確的認知,在幼教活動中加強德育知識滲透,能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其未來一生發展起著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幼兒教師可將德育滲透在多個教育環節中,將提升幼兒道德素養、建立正確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園一日生活包含幼兒在園內的多個環節,從幼兒清晨入園到傍晚離園,每一個環節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契機。筆者將圍繞著幼兒的一日生活對德育教學展開探討,以行為習慣培養為抓手,提出幾點德育知識的滲透策略。
幼兒清晨入園、傍晚離園兩個環節中,是展開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清晨幼兒進入幼兒園,其會碰到同學、保健醫、班級教師、園長媽媽,還會同家長道別等,傍晚離園環節亦是如此。在德育活動展開時,教師可利用好這兩個時間點展開教育,加強“文明禮儀知識”的滲透,讓幼兒學會禮貌問好、道別,用真實的教育情境構建德育活動。
在幼兒清晨入園環節中,教師要把握好每一個教育契機。如在迎接幼兒時,教師要大聲、熱情地說:小朋友,早上好!并引導幼兒給予教師相同的回應;在晨檢環節中,引導幼兒向保健醫老師問好,并在晨檢結束后引導幼兒感謝保健醫老師;在家長準備離開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向家長說再見,如“爸爸媽媽晚上見”。由此可見,清晨入園環節中蘊涵著非常多的德育教學契機,教師要利用好每一個小細節滲透德育知識,在生活中強化幼兒的道德素養,提高德育教學質量。
在幼兒傍晚離園時教師也可展開德育教學。在排隊等待放學時,教師引導幼兒自主收納物品、整理儀表,強化幼兒的自理意識,通過物品整理強化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在排隊放學時,引導幼兒有序排隊不推擠他人;在看到父母后不隨意亂跑,安靜等待老師喊名字;在離開幼兒園時要和同伴、老師禮貌道別,在遇到父母后說:“爸爸媽媽辛苦了,謝謝你來接我放學”等。教師應善用每一個教育環節,立足幼兒一日生活展開德育滲透,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行為習慣。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的生活場所存在“變動性”的特點,教師會根據活動特點、學習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環境。如舞蹈室、幼兒廚房、圖書室、戶外活動等,會帶領幼兒頻繁地更換學習場地。而在場地更換途中少不了與其他班級教師及小朋友的碰面。教師可利用好這一環節,用生活情景展開“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讓幼兒學會禮貌問好,提高德育教學質量。如在更換學習場地時碰到其他班級的幼兒,要引導幼兒微笑打招呼示意,并說“你好”;在遇到其他班級老師時,要一邊向教師擺手打招呼一邊說“老師好”;遇到門衛叔叔、保潔阿姨時,引導幼兒對其說“您辛苦了”等,將德育知識蘊含在實際行動中,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幼兒行為品質。
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不僅僅包含領域課程、區域活動、戶外游戲,還包含著許多個碎片化的生活細節,如:排隊等待、更換衣物、盥洗、用餐等。在德育工作展開時,教師可利用生活細節進行引導,在不同環節、不同情境中展開不同德育知識滲透,以此進一步強化幼兒能力,幫助其建立更加優良的行為品質。
在排隊等待環節中,教師要向幼兒講解:在公眾場合中不能大聲喧嘩;在排隊時不可推搡他人;上下樓梯時要緊握扶手、看好腳下,避免出現摔倒、踩踏情況,規范幼兒的行為動作,提高其安全意識;在盥洗環節中告知幼兒:如廁后要及時沖水、學會“七步洗手法”、用完毛巾后要整齊掛回原位、在洗手時控制水流速度,避免水花濺濕他人衣物等,提高幼兒衛生保健常識及節約用水意識;在每日用餐前向幼兒介紹菜譜,并向其滲透“光盤行動、節約糧食”的理念,讓其知道糧食的不易,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義。由此可見,一日生活中的多個環節都和展開德育教學知識,教師要把握好不同的教育契機,構建具有“常態化”的德育教育。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個明確的主題對所學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實現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幼兒園德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可將德育知識蘊含在主題活動中,以“情感教育”與“行為習慣”為教育目標,運用不同的活動主題強化幼兒的道德品質。
在主題活動“文明禮儀小衛士”活動中,以“文明禮儀”為主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禮貌問好、團結協作,利用主題強化幼兒的道德品質,教師可帶領幼兒屏蔽“文明小衛士”,突出德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在主題活動“我們的社區”中,可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開辟不同的游戲模式,扮演社區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在主題活動中讓幼兒知道社會角色間的聯系,在游戲中豐富幼兒對社會規則的了解,同時還可強化其社會適應能力。在主題活動“垃圾分類小能手”中,以“環?!睘榈掠黝},帶領幼兒認識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等,從生活環節入手在實踐中強化幼兒的環保意識。此類主題活動都具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教師要對其合理開發,將德育知識蘊含在趣味性的主題活動中,以進一步強化幼兒能力。
繪本故事是語言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夸張的人物形象、風趣幽默的故事情節讓幼兒了解簡單的人生道理,獲取豐富有效的學習經驗。在構建德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選擇具有德育價值的繪本展開講解,運用趣味的故事情節強化幼兒的道德品質。如培養幼兒“分享意識”時,可選擇繪本故事《七色花》《彩虹色的花》;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時,可選擇繪本故事《好大聲的書》《好臟的哈利》《圖書館獅子》;培養幼兒團結協作意識時,可選擇繪本《團結無敵》《森林救援隊,出動!》等。教師可根據德育教學的培養方向選擇合適的繪本故事,將其與語言領域教學完美融合,在故事學習中滲透德育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幼兒能力。
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是德育教學中的重點工作,教師可將科學知識與德育教學相融合,讓幼兒感嘆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與現象,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不同節氣中,教師可圍繞著自然環境變化展開講解,向幼兒講解自然科學知識,既能強化幼兒的科學素養,還能點燃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讓其學會客觀面對與分析自然變化,從而建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結合社會發展向幼兒講解一些科學常識。如“航天科學”學習主題,向幼兒講解我國航空事業取得的成就,讓其了解科學知識的魅力,通過觀看相關資料與教師講解豐富幼兒對科技文化的認知,也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在德育知識與社會領域教學融合時,教師可將“社會規則”作為德育教學依據,融合社會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展開德育知識滲透,促進幼兒能力提升。在德育課程構建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幼兒播放不同的社會生活場景,同幼兒一起探討不同場景下應當遵守的規則與社交禮儀,在討論中對滲透品德教育。如在“十字路口”情景中可向幼兒講解“交通規則”;在“醫院、超市、商場”情景中可同幼兒探討“公共場合”的社交禮儀;在“社區生活”情境中同幼兒探討社區生活規則等。利用不同的情景展開德育,將領域知識與德育教學有效融合,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幼兒天性好動,喜歡熱鬧、有趣的活動。在幼兒園德育教育工作開展時,教師可將其與“節慶活動”融合,利用節日的熱鬧氛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并發展幼兒多方面能力,也是展開德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如在“傳統節日”中,教師可利用鄉土資源展開講解,帶領幼兒感知“民風民俗”的魅力,在節慶氛圍帶動下激活幼兒弘揚、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點燃幼兒的家國情懷。在“國際性節日”中,可根據節日特性開展不同活動。如“母親節”創設活動“我為媽媽做件事”;“父親節”創設活動“我為爸爸唱支歌”;教師節、護士節、國際警察日中創設活動“感恩有你”等,通過節慶活動的特點構建德育課程,利用獨特的節日氛圍加強品德教育的滲透,讓幼兒獲取更多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將德育貫穿在多個教學環節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家園共育在幼兒教育中尤為重要。在幼兒園德育工作展開時,教師應加強與幼兒父母的溝通,獲取家長的支持與理解,雙方共同圍繞著幼兒在家中、園所的成長狀態交換教育建議,一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教學目標,共同強化幼兒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讓幼兒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長。
在交換教育建議時,家長和教師可使用線上溝通,交換幼兒在不同環境中的成長狀態。如通過微信、QQ、短信、郵件等途徑,雙方共同反饋幼兒近期成長情況及在生活環節中出現的問題與現象,結合具體事件與年齡特點,分析其行為動因及心理想法,一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教學目標,確保家庭與園所教育方向的一致,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家長會、群聊等途徑,定期向家庭教育介紹幼兒園德育工作目標及內容。如分享在園內講過的繪本、兒歌、音樂;告知家長近期德育教學方向等,鼓勵家長在家中使用相同的教育內容展開引導,利用家庭教育強化幼兒素養,在雙方攜手共育下構建更高效的德育教學活動,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教育工作并非幼兒園及教師的任務,少不了家庭教育的有效引導。隨著幼兒園德育教學工作的深入推進與開展,家庭教育也應當秉承著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教師一起強化幼兒的綜合素養,讓德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性,為滿足對生活、社會經驗的需求,會觀察并模仿家中長輩及父母的言行舉止,并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成長經驗。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利用好“榜樣示范”的教育功能。如:嚴格規范自身行為,使用文明用語;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游戲、生活中耐心聆聽孩子想法與建議;在做決定前要詢問幼兒的意見;在外出活動時,根據場景向其講解社交禮儀、社會規則,豐富幼兒認知;帶領幼兒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用社會實踐展開德育教學等。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如:同幼兒一起做家務,在家務勞動中強化幼兒“集體責任心”;要求幼兒收拾自己的玩具、圖書、衣物,強化幼兒自理意識,讓其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兒做錯事情后,家長不可一味地溺愛、容忍、包庇,而是要耐心講解道理,并讓幼兒學會道歉,讓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幫助幼兒樹立“知錯就改、誠實守信”的意識??梢姡彝ソ逃谟變簣@德育教學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家長共同展開德育知識滲透,對幼兒道德素養及行為品質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
總之,良好德育教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及家長在點滴生活中的耐心教育引導?!傲⒌聵淙?,德育先行”是我國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標,身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教育價值,立足幼兒年齡特點、思維發展階段,將德育融入領域教學、一日生活、家庭教育等多個環節中,以強化幼兒行為習慣及道德品質為目標,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成長,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